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郑成志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24-25,2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2.
余华在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形式探索意味 ,形式的显张又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了保证 ,但形式不可能无限膨胀 ,形式只能在表现内容这一框架内跳舞。余华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形式装饰意味减弱 ,内容却凸现出来。本文旨在指出余华创作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3.
论余华的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他早期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 ,表现阴谋、死亡、暴力以及世界的混乱与悖理 ,以极端化的风格表达了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 ,反映了作者与现实之间敌对、紧张的关系 ,代表了 1980年代先锋小说对于生存状态探索方面的成就。生存的苦难则是他 1990年以后小说的基本主题 ,这也体现了一种从启蒙知识分子到民间的价值态度的转移 ,生命的欢悦、善良、温情和达观化解了他早期作品中暴戾的激情。余华冷漠的叙事风格受到法国新小说和鲁迅、卡夫卡、海明威等作家的影响 ,而生动、丰富、准确、富于想象力的细节描写和语言的简洁、精致、流畅成为他重要的艺术才能。对细节的重视既是余华的一种重要才能 ,同时也成为他创作的一种局限  相似文献   

4.
王亚平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113-114,117
余华是我们在讨论先锋小说时无法回避的一位作家。同时他的先锋小说中又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余华生于江浙,同时深受鲁迅精神的影响。文章试从吴越文化与余华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鲁迅传统”与余华创作的复杂关系来探讨余华先锋小说的写作精神。在此基础上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余华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他的写作走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先锋派,是一个小说流派,该派创作风格把传统叙事模式彻底打破,审美对象就是叙事的本身。余华是先锋派作家的代表,是一个把传统颠覆得最彻底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上非常创新,小说的叙事技巧更是前所未有。本文从叙述学的意义上对余华的叙事艺术进行探讨,为更深刻的理解其小说叙事艺术的趣味,体验其小说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一位有着高度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他把小说创作的文体创新意识带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余华将叙述引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语言的表现力,二是精微的细部描写。余华的散文文体创新为当代散文的革新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伍尔夫小说阐释的生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毕生追求艺术创新的作家 ,她在小说中吸收了诗歌和戏剧的形式 ,接受了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影响 ,把意识流派的创作推向了高潮。但是 ,不管其形式如何创新 ,伍尔夫始终将其主题集中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上面 ,并将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存在的瞬间 ,在其作品中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9.
墨白小说论     
]墨白的小说创作探索和表现的是现代人在种种内在和外在力量的驱动与制约之下,那种无奈的处境与命运,小说里的主人翁不停的“行走”与“寻找”、在欲望驱动下形成的种种“神秘”、以个人的言说进入历史和现实等,形成了墨白小说创作的主题。对人类精神的探索和对艺术形式的试验构成了墨白小说创作的姿态。墨白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上达到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浅析《活着》中余华所传达的人文主义,这在小说主人公福贵身上最能体现。福贵具有顽强的生命意识,他身上所体现的人文主义色彩,进而折射的世俗人文主义,都是对"活着"主题最好的诠释。从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期开始,其小说就带有了世俗的悲悯情怀,在苦难与温情的相互激荡下,演绎着生命的本戏。  相似文献   

11.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2.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16.
调查发现,修辞学上的tenor和vehicle在文献中的译名比较混乱.原因有二:译者不了解汉语中已经存在现有的名称;常用的非专业性英汉和汉英词典均没有收录tenor和vehicle的修辞含义.因此认为,tenor和vehicle的译名宜统一为"本体"和"喻体";译者有必要提高汉语水平,以便在需要时能随时调动母语中现有的表达方式;一些大众熟悉的常用术语应该被收录进常用非专业性英汉和汉英词典.  相似文献   

17.
"人文奥运"与"绿色奥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奥运”和“绿色奥运”北京奥运会的重要理念,“人奥运”是以人为本、追求与人类优秀化精神相结合的奥运,“绿色奥运”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旨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奥运。“人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灵魂。是“绿色奥运”的思想基础;“绿色奥运”是“人奥运”的体现,二结合的意义在于人类应在健康洁净的环境中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宽仁长厚”是刘备人物性格的最大特征之一,也是历代读者喜爱这一人物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刘备在完成这一心历路程中所借助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对哭与泪的高超运用。在这一点上,他与曹操有着迥然的不同,在对比中剖析枭雄与奸雄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及起因,可以为准确解读《三国演义》,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18年的年度词汇,"锦鲤"在社交网络上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通过分析"锦鲤"现象的成因和公众"转发锦鲤"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对这一传播现象进行考察。研究认为,"转发锦鲤"行为的心理基点在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压力的拒斥。同时,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宏大叙事的逐渐衰落拉近了人们同信仰对象的距离",锦鲤"文化便是由此衍生出的一种表现形式。资本的推动和对"锦鲤"形象的构造也在"锦鲤潮"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多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锦鲤"现象引发了一场公众的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