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1.5T MR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呼吸门控制T2加权脂肪抑制三维MR水成像技术在胰胆道疾患病人中对胆道的显示及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采用了FSE序列对32例被怀疑有胆总管疾患的病人用此技术检查成像,然后与术后结果或ERCP图像进行比较评价肝内外胆管的显示情况。结果:32例中均具有诊断性的MR图像,经为59.4%-100.0%,定位诊断率100%,定性诊断率90.6%,结论:1.5 TMR FSE序列重T2加权,呼吸门控,脂肪抑制MRCP成功率高,定位诊断准确,定性率高,是一种无创伤,患者可接受的显影方法。  相似文献   

2.
DW、T2W EPI序列在诊断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DW和T2W平面回波磁共振成像在诊断急性出血性脑梗死以及区别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单次激发三向同性DW/T2W FSE和常规T1W SE序列对36例病人进行MR扫描,其中有18例非出血性梗死的病人,18例出血性梗死的病人。测量感兴趣区(ROI)及对侧相应解剖部位的表面弥散系数(ADC)值及T2W信号强度值,由此计算相对ADC(rADC),T2W EPI和FSE T2W相对信号强度比(rSIR)。结果:(1)急性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病灶都表现出ADC的降低;(2)急性出血性脑梗死在T2W EPI上呈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而急性非出血性脑梗死在T2W EPI和FSE T2W上表现正常或稍高信号;(3)急性期及亚急性期非出血性脑梗死都表现出DWI的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发病4h之内的出血性病灶表现为DWI的高信号,而发病6~48h之内的出血性病灶DWI表现为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4)出血性脑梗死中病灶处ADC的降低会比非出血性脑梗死持续得更久。结论:结合三向同性DWI和T2W EPI MR成像能够比常规MRI更准确地检测和鉴别出急性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包括对比增强T1WI、平扫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序列,在IB期宫颈癌病灶大小测量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B期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平扫、对比增强MRI和DWI检查,分别在各个序列图像上测量病灶的...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的常规的MR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和DWI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50例患者经DWI扫描,均可发现梗塞灶,病灶检出率为100%,而15例发病在6h以内的超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常规MR扫描T2WI上只有1例有轻微改变,而DWI均可显影;在35例发病在6~24h以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T2WI上可逐渐显示病灶,但DWI显影更为清晰,显示病灶的范围也大于T2WI上的病灶.结论:DWI对诊断急性脑缺血十分敏感,能对急性脑缺血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诊断为DAI病例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和磁共振弥散加权(DWI)及磁敏感加权(SWI)扫描.结果:SWI可清楚显示31例DAI的颅内异常小出血灶,为点状、条索状、类圆形或串珠状的低信号影,检出率77.5%,分别同常规T1WI,T2WI序列检出率15%,32.5%(χ2=31.43,P=0.01,χ2=16.36,P=0.01),同FLAIR序列检出率50%,DWI序列57.5%(χ2=6.54,P0.05,χ2=3.65,P0.05).结论:SWI能非常敏感地检出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脑内小出血灶,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快速场梯度场回波技术(FFE)在急性期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急性期脑出血的患者在行CT及常规MR头颅平扫序列后均加做FFE序列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30例临床怀疑急性期脑出血的病例中,21例在CT上清晰显示的24个血肿在FFE序列均能清晰显示,而另外3例脑干小血肿显示较CT清晰,有6例在FFE发现的多个直径2-5mm的圆形或斑点状的低信号在CT及常规T2WI上均未显示.结论:FFE序列在急性期脑出血中以及微量出血中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MATCH序列与磁共振常规序列(3D-TOF,T1WI,T1WI+C)对颈动脉斑块负荷的诊断效能.方法对符合标准的41例患者行3D-TOF,MATCH,T1WI及T1WI增强扫描.采用Vessel Mass软件进行斑块体积(PV)、斑块最大横截面的管腔直径(LD)、管腔面积(LA)、血管总直径(TVD)、血管总面积(TVA)、管壁厚度(WT)、管壁面积(WA)等负荷测量,计算斑块最大横截面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分别将3D-TOF,T1WI,MATCH序列的斑块负荷指标与增强的T1WI序列进行对比.结果 41例患者在3D-TOF,T1WI,MATCH各序列上测得斑块个数分别为100,95,85,T1WI+C为92; 4种序列检测到的颈动脉斑块左侧分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4种序列斑块左侧分布率均50%; 3D-TOF的PV,LA与T1WI+C序列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T1WI,MATCH序列的PV,LD,LA,TVD,TVA,WT,WA,NWI与T1WI+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TOF序列对斑块的检测存在假阳性,且对于斑块负荷检测有限.颈总动脉解剖学的差异造成了颈动脉左侧斑块多发,MATCH序列颈动脉斑块的负荷检测与增强T1WI序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15例踝关节疾病的MRI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踝关节疾病的诊断作用。方法:应用MRI T1WI、T2WI、T1WI增强及毁损梯度回波(SPGR)扫描对15例踝关节疾病患进行检查,分析各类疾病在不同腿扫描技术中的征象,重点观察跟骨、距骨、关节囊及滑膜等MRI征象。结果:在15例踝关节疾病的检查中,MRI诊断骨关节病3例,滑膜炎3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结缔组织病1例,外伤改变2例,类风湿1例,滑膜增生1例,囊外软组织增厚1例,关节腔积液1例,正常1例。MRI多参数序列成像能显示骨髓腔、关节囊、滑膜的病理改变;MRI多层面扫描能清楚显示踝关节不规则骨及其解剖形态。结论:应用腿多参数、多层面扫描,对显示踝关节复杂的三维结构以及软组织的层次具有独特的优势,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变的检出及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SW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90例DAI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FLAIR和DWI及SWI扫描.结果:SWI在90例DAI患者中,能够发现常规MRI不能显示的微灶性出血,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结论 :SWI序列能够清晰显示DAI患者出血灶的部位和数目,能够准确反映创伤的严重程度,为DAI的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图像,进一步探讨利用磁共振SWI技术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查诊断价值。将收集到2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磁共振常规图像T1WI、T2WI,DWI和磁共振SW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这些图像进行对比统计,对其阳性率进行计算得出结论。利用磁共振常规序列T1WI、T2WI、DWI和S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阳性率分别是25.9%、33.3%、40.7%、100%,且SWI技术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特别是微小血管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1WI,T2WI,DWI,而同一病灶SWI检出更高。磁共振SWI技术对检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常规的T1WI、T2WI、DWI更具有检出率高,诊断准确的优势,对于诊断这类疾病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脑血管性疾病及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脑血管性疾病、11例脑损伤患者行1.5T磁共振检查,扫描常规T1WI、T2WI、T2FLAIR、DWI及SWI,脑血管疾病患者中5例行增强扫描,分析比较SWI与其它序列在显示病变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SWI能清晰显示18例脑血管性疾病、11例脑损伤中的出血灶,病变范围、边缘及边界的显示都较其它常规序列清晰.结论:SWI能够提供比常规MRI更加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显示静脉的解剖结构、隐蔽性血管疾病、出血、脑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监测缺血性脑卒中卒中灶及脑干的温度变化.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健康对照15例,分别于第1周及第8周行常规轴位T2WI,FLAIR及MRS扫描,测量卒中灶及脑干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icaca acid,NAA)化学位移,通过公式T=37+100(CSNAA-2.035)计算相应脑区温度,观察并对比分析数值的变化.结果患者卒中灶温度第1周高于第8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灶温度第1周高于健康志愿者相应脑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S能从分子水平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区温度变化,并有望用于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相关皮层的激活图,探讨卒中后踝功能障碍及恢复的脑功能相关性改变.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例正常志愿者进行BOLD-fMRI检查,采用健侧、患侧踝关节背伸、趾屈运动作为刺激任务,比较正常志愿者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踝关节运动时脑部激活情况的异同,并采用LI为指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健侧、患侧踝关节运动时脑部激活的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踝关节运动主要激活对侧SM1区,激活区形态呈斑片状或者不规则状,此外对侧PM区、SMA区也有不同程度的激活.急性脑梗死患者健侧踝关节运动主要激活对侧SM1区,此外对侧PM区、SMA区、颞叶、枕叶、小脑半球、额叶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与正常对照组激活区相似;患侧踝关节运动(主观运动)时除了对侧半球SM1区激活之外,同侧SM1区、PM区也可见不同程度的激活,对侧半球的激活体积大部分大于同侧.根据公式计算出LI值,结果显示健侧、患侧踝关节运动LI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MRI可以客观的显示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大脑运动皮层的激活情况,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fMRI作为监测和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有用工具,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MRI特征,提高对骨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结果胫骨上端11例,股骨下端10例,肱骨2例,跟骨1例,所有患者在常规MRI检查序列中均显示为T1及T2低信号且在T2低信号中出现不规则高信号,边缘及软组织显示较清晰,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中,所有病变均表现为不规则高信号改变,显示的病变范围及周边侵蚀更明显。结论骨肉瘤在MRI/SnR检查中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有助于骨肉瘤的诊断,尤其对于早期骨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柳健  丁耀军  钱锁开 《江西科学》2010,28(2):203-206
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CT检查,其中8例行MRI检查。结果为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状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裂头蚴抗体阳性。本组9例中8例在CT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多数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血清免疫学检查及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老年人癫痫的临床特点、病因和发病机理。方法:回顾分析了62例老年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CT、MRI、EEG、EKG和血生化方面检查。结果: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癫痫常见的病因,其次为脑肿瘤、脑萎缩、心血管及糖尿病。36例脑中风患者中,12例在中风后2周内有癫痫发作,24例在中风后2周后出现癫痫发作,5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起病24小时内出现癫痫发作。脑皮质梗塞和脑叶出血比皮层下和脑深部病变更易出现癫痫发作。对不同梗塞部位的观察发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后癫痫的发生率高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塞。结论:对老年的癫痫病人应尽早做CT、MRI、EKG和血生化方面检查,明确病因和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及预后,方法:对58例年龄在50岁以下外伤引起脑梗塞患者,经过早期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腔隙性或局灶性梗塞效果较好,大面积梗塞及脑干梗塞伴合并伤患者病死率与病残率均较低.结论:梗塞部位、面积及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判断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性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CD62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特点。方法将发病3天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正常体检老年人8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流式细胞仪测量CD62p并应用颈动脉超声对斑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易损斑块比例增加,且血清中hsCRP水平和CD62p百分率增加;在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中易损斑块病例比非易损斑块病例、无斑块病例血清中hsCRP水平和CD62p百分率增加。结论血清中hsCRP、CD62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LAA组)7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36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血清CRP含量,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LAA组CRP含量高于LCI组,LCI组高于对照组(P〈0.05);IAA组中,CRP异常率高于LCI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者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