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学生接受基本科学训练的必修课程,绪论课的教学质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间接测量量的数据处理为例,将BOPPPS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的教学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编程的入门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理论课比例偏大,教学效果欠佳,实践课与工程脱节,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课余时间自由练习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通过讲练结合方式增强教学效果,采用实践课与课程设计关联增强实践课与工程的联系.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程琼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128-129
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电力电子技术》绪论课设计思想的论述,强调了绪论课作为专业导论课讲述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专业学习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证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对比法、归纳总结法和讨论法 ,不断探索、创新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兴趣 .倡导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少而精的教学原则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增强教学吸引力 ,使工程力学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技能技巧课是高校音乐类专业必修实践课程,针对该课程当前存在的课程安排繁杂且容易出错等现状,设计开发了计算机网上排课系统.介绍了该款软件系统的开发背景及实现目标,阐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功能、开发技术及设计流程,概括了系统的突出特点等.该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人工排课低效易错的现状,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技能技巧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一、体系改革的原因及设想1.改革的原因:学硕连读班的“工程力学”课程讲完后,还有“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力学”等后继力学课程。因此,“工程力学”不能与其它材料本科专业的“工程力学”相同,只要求讲到材料的基本变形为止,而需要补充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本构关系、应变测量及强度理论、屈曲、正交各向异性等许多力学的基本知识。但学硕连读班的“工程力学”课是考查课,实际给的有效教学时数为54个学时,而不是本科教材专业的60学时。面对学时少,内容多的压力,必须对“工程力学”课程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2.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礼仪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涉及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教养.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为了让学生在课时少的情况下学好该课程,并加以灵活运用,笔者在教学中改变了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活泼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使其自觉学习、钻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物理方法是数学与工科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1].数学物理方程课程内容较多,数学公式和推导繁琐,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应从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1注重新课前的基础知识复习回顾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应用数学物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或者从事实际工作打好基础.由于数学物理方法这门课程知识量较大,在学习过程中用到比较多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一部分学生  相似文献   

9.
<正>工程力学较为抽象,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如何让工科专业学生能更快、更轻松地理解力学课程内容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对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1].工程力学作为一门与工程实践联系较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体验该课程强大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作用,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信息检索课与理工科的专业课紧密衔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兴趣不浓、参与度低及教学手段单一等突出问题,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理工科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新模式,设计了具体的教学过程及考核评价量化指标.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单,利用网络数据平台开展课外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以及课下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对提高理工科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开设专业导论课具有解决新生对大学生活疑问与困惑,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等作用.国内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属于学科导论,缺少专业导论的大学启蒙、学业计划等引导作用.建议课程在第一学期前4周开设32学时,2学分,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发展与学校资源、学科特性与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本专业名人名著和重要期刊以及学习计划与职业规划.  相似文献   

12.
针对嵌入式课程的教学现状,以慕课教学思想为指导,嵌入式技术运用能力为目标,提出了一种结合课前协作学习、课上提问和讨论、课后作业和思考的教学模式.并在单片机及接口课程部分教学中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设计学习方案,布置学习任务,课上提问和总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协作性,加深了他们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教学反馈表明,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良好,为其它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确立了军事课为普通高等学校必修课的地位.作为大学通识教育重要课程的军事课,对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作用巨大.分析了目前开设军事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势下如何进行课程改革也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教学质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动机是决定学生学习状态的关键性内源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受学生所处的学习背景因素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设计,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当前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内部普遍存在着"专业好奇心、专业学习兴趣以及探索欲望"、"自我效能感"、"自尊感"、"成就动机"、"自主倾向"等潜在的动机因素.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取向的教学设计,应着力于设计"适宜的学习任务"、"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展示的平台"和"激励性的课型".  相似文献   

15.
<正>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1.1课程设置及地位、作用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取得所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与就业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同时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具备较强的  相似文献   

16.
<正>1课程标准的改革各大院校的工程力学课程标准通常注重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经典力学的标准结合数学学科周密的演绎推理构建了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体系,但从实践反馈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1-3].面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工程力学从以往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整合而来.工程力学课程的课时与原来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学时比较削减很多,不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不尽  相似文献   

17.
<正>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其主要内容都是与工程实际紧密相关的,最终要服务于实际.理论力学是为各种力学课程提供基础的,而材料力学是以工程实际为基础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先学习理论力学部分,再延伸到材料力学部分.多数教师会一边讲述理论一边列举工程实例,让学生有最直观的认识,可是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工程力学一直是各院校及格率相对比较低的课程[1],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2-3].  相似文献   

18.
<正>礼仪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涉及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教养。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为了让学生在课时少的情况下学好该课程,并加以灵活运用,笔者在教学中改变了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活泼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使其自觉学习、钻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赵杰  刘宝  尹钊 《高师理科学刊》2011,31(2):116-116
<正>1明确学习公选课的目的目前学生们选修公选课的目的不一,有的想学点东西,有的想找点新鲜,了解一下其它专业内容,但也有很多学生是为积累学分.要学好公选课,明确学习公选课的目的是关键.公共选修课,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其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成为既有本专业知识,又具有开拓思想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哲学课程是理工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该课程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下面仅就哲学教学如何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略陈管见,以就教于诸位同仁。一、正确认识哲学教学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哲学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哲学课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和优势,这是由哲学的内在本性所决定的。首先,众所周知,哲学原本归属于人文学科,文史哲向来是不分家的,因此,与各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课程相比,哲学课承载着更多的人文信息、人文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