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四川城口陡山沱组的Epiphyton锰质叠层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旭 《科学通报》1992,37(20):1873-1873
一、地质概况 上扬子地台北缘展布着震且纪陡山沱期锰矿沉积成矿带.Epiphyton锰质叠层石发现在成矿带东段高燕锰矿的太山村采坑。在高燕一带,陡山沱组厚度50—60m,下部是夹有砂岩、石煤的碳质泥岩,上部是含锰泥质白云岩,在泥岩和白云岩之间是厚度1.5—2.5m的锰矿层.矿层多呈薄层状并夹有薄厚不等的含锰碳质泥岩.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X-射线能谱测试结果,组成矿石的主要矿物是钙菱锰矿,其次是少量的石英、白云石、锰白云石、黄铁矿、伊利石和有机炭等.锰质叠层石是矿石类型之一,呈数毫米至数厘米厚的薄层夹在矿层的中部(图1-A)。  相似文献   

2.
下扬子地区早二叠世海进和上升流形成的缺氧环境的沉积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吕炳全 《科学通报》1989,34(22):1721-1721
下二叠统的栖霞组(p_1~1q)和孤峰组(p_1~2q)是下扬子区上古生代最大海进期沉积。栖霞组厚150—200m左右,底部梁山煤系厚1.5—3m左右,下段为含沥青的厚层“臭灰岩”,为灰黑色含生物屑泥晶、微-粉晶灰岩,中、上段灰岩中夹燧石条带和团块,局部富集为上部硅质层  相似文献   

3.
王碧香 《科学通报》1988,33(11):851-851
中国长城站地区位于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主要由玄武质、玄武安山质的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所组成,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段:Ⅰ——碧玉山段、Ⅱ——玛瑙滩段、Ⅲ——化石山段、Ⅳ——岩块山段和Ⅴ——长山段。总厚度是150—350m,其时代为第三纪。 本区玄武岩属于高铝贫钾拉斑向钙碱性过渡的岩系,其斑晶有橄榄石、辉石和拉长石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震旦纪藻碳酸盐岩的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天福 《科学通报》1980,25(18):853-853
藻碳酸盐沉积物是探讨沉积环境的重要手段.其地质记录对环境的变迁、沉积相的划分、沉积相与生物相的关系、地层成因,以及油气、磷块岩、盐岩等矿产的普查勘探均可提供重要线索.在我国南方上震旦统中以灯影组的藻碳酸盐岩最为发育,主要属隐藻白云岩类型.本文仅根据川、黔、皖、苏、浙等省的部分资料,阐述隐藻碳酸盐岩的特征、类型及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永北  魏启荣  徐成彦  王豪 《科学通报》1997,42(21):2321-2324
1 地质产出 已发现的元古代变质水下喷发碳酸熔岩位于滇中武定西矿带观天厂区段(相当于中元古代昆阳裂谷中段武定海盆之西缘),赋存于昆阳群因民组顶部至落雪组下部,分布于观天厂环形构造内已发现的火山机构外侧核桃箐、大箐、观天、老呜哨等地(图1(a))。在火山斜坡熔岩的厚度只有十余米,而在洼地其厚度超过150 m,上、下整合于海相沉积地层,如叠层石白云岩、白云岩、层火山碎屑岩中,横向上消失于层凝灰岩中(图1(b))。  相似文献   

6.
四川峨眉早寒武世磷质铸模石内生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均远 《科学通报》1991,36(7):558-558
本文所报道的石内生物化石产地位于四川峨眉县城南14km麦地坪附近,采自下寒武统麦地坪组.麦地坪组由含磷白云岩组成,厚38.42m,其与下伏洪椿坪组的区分主  相似文献   

7.
王钰 《科学通报》1965,10(4):364-364
东岗岭组系乐森(?)于1928年所创立,当时称为东岗岭建造,代表广西东部中泥盆世晚期的沉积,与欧洲的吉微特阶对此;标准地点是象州县以东约2公里的东岗岭(又名斗蓬岭)。但象州一带,东岗岭组出露并不完全,底部被断层切割,下界不明,顶部为浮土掩复,与上泥盆统的关系亦不清楚。出露厚度约500米,中、上部以泥灰岩为主,夹泥岩及石灰岩层;下部以泥岩为主,并有少量的石灰岩。在武宣县二塘墟东北的六峰山一带,东岗岭组发育完整,顶底俱全。顶部与上泥盆统榴江组的硅质层,底部与容江组的白云岩层,均属整合接触。根据对该地剖面的岩性与所合化石组合的研究结果,我们建议把东岗岭组分为三个岩段。现自下  相似文献   

8.
潘根兴 《科学通报》1994,39(9):836-836
作者已报道对南极地区乔治王岛原始土壤基本性质的研究.本文报道对这些土壤的化学元素组成及粘粒矿物学研究,以表明原始土壤在组成分上的特征.1 样品和方法样品于1991年初于南极实地考察时随机采得.土壤厚度在20—30cm以下,未能分层.供试5个样品的基本性质见表1.这些土壤的粘粒(<2μm)含量一般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9.
广东云浮大降坪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一超大型黄铁矿矿床,由于赋矿层位浅变质岩系缺乏化石,矿床形成时代长期悬而未决.本文通过硅质岩的Rb-Sr同位素年龄研究,确定该矿床形成的时代,探讨其地质意义.1 矿床地质简况及硅质岩特征大降坪黄铁矿矿床主要由Ⅲ号矿体及Ⅳ号矿体组成.Ⅲ号矿体以条带状、条纹状矿石为主,黄铁矿与硅质条带相间,具沉积韵律.Ⅳ号矿体主要为块状黄铁矿矿石.黄铁矿矿体呈似层状产于富含碳质的板岩、千枚岩、粉砂岩以及硅质大理岩为主的浅变质岩系之中,为一沉积物容矿块状硫化物矿床.1991年,我们在黄铁矿矿层所采矿石中发现了藻类化石,初步推断矿床形成于新元古代.矿床中硅质岩发育,呈层状、薄层状或在条带状矿石中呈硅质条带或层纹.硅质岩中含电气石、磷灰石、锆石等矿物.根据现代深海地质研究,一般认为这类硅质岩是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的特征岩石.1989年,我们在南区采矿场Ⅲ号矿体顶部发现一层厚约30~40m的硅质岩,其上为铁质碧玉岩薄层.该硅质岩由灰色、灰白色、赭红色硅质岩薄层、条带或层纹相间产出,各薄层厚度0.2~2cm,最厚可达15cm,主要由石英微晶及隐晶质组成.这套硅质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基本上由SiO_2组成,其含量为81.50%~94.32%,Al_2O_3为0.45%~9.44%,CaO<0.12%,MgO<0.36%,而FeO,  相似文献   

10.
李延河 《科学通报》1994,39(22):2112-2112
秦岭泥盆系发育于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之间的秦岭古生代陆缘裂谷之中,近东西向展布,为一套沉积巨厚的类复理石建造,其中蕴藏有丰富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区内矿床均产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细碎屑岩的过渡部位.矿体呈层状和似层状产出,并与地层同步褶曲.矿床的直接容矿岩石为一套含铁白云石和菱铁矿的硅质  相似文献   

11.
余汶 《科学通报》1983,28(17):1087-1087
到目前为止,我国扬子区下寒武统底部,包括哪西灯影组黄鳝洞段、滇东灯影组中谊村段和川西洪椿坪组麦地坪段的砂质和白云质磷块岩中已采到极丰盛的早寒武世最早期的软体动物化石。经研究,计有节壳纲(Merismoconchia)、单板纲(Monoplacophora),腹足纲(Gastropoda)、喙壳纲(Rostroconchia)和一些分类未定的化石,现分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孟繁聪  张建新 《科学通报》2009,54(16):2329-2336
在柴北缘蛇纹石化纯橄岩脉中发现一粒原位生长的巨晶锆石, 呈紫红色, 大小约2 mm× (3~4) mm. 根据BSE图像观察, 在橄榄石与蛇纹石粒间有微粒锆石(30~50 μm), 局部已聚集成较大颗粒(100~300 μm), 由此推测巨晶锆石是从热液流体中结晶的. 局部还可见到斜锆石(白色)在锆石(灰色)中呈孤岛状, 表明前者形成早, 后者形成晚. 微粒斜锆石(50~100 μm) 是由斜锆石相(白色, 3~5 μm)和橄榄石相(黑色, <5 μm)组成的多相集合体, 这些现象表明锆石是由斜锆石与含硅流体反应形成的. 因此, 锆石的形成与蛇纹石化过程有成因联系. SHRIMP法锆石U-Pb定年得到两组谐和年龄, 分别为(414 ± 13)和(371 ± 9) Ma. 这可能反映锆石有两个主要生长期, 对应有两期流体活动.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法郎组瓦窑段一豆齿龙类新属种--多板砾甲龟龙(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 gen et sp nov). 标本为完整的头骨、背甲和部分四肢骨骼. 砾甲龟龙的头骨综合体现了欧洲Psephoderma和Placochelys两个属的共同特征, 而背甲和腹部的结构则完全与众不同. 砾甲龟龙的腹部由分布于两侧部分的一系列松散的长形骨板和中部的密集的腹肋组成, 这种结构是任何其他豆齿龙所不具备的. 另外, 该标本头骨中部的一些结构十分奇特, 目前还很难对其作出确定的解释. 这些结构主要涉及鼻骨与前额骨的界限以及额骨、后额骨与顶骨三者间的关系. 就目前的标本看, 砾甲龟龙的后额骨参与组成颞孔的前缘, 这是楯齿龙亚目(Placodontoidea)中Placodus的特征, 此前从未在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中被记录过. 这些罕见特征的最终确立还有待于更多标本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孤立滑塌岩块”(isolated olistoliths)是指存在于与之无关的沉积物中,且与寄主沉积物间为沉积接触的异地块体,它们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被搬运至目前所存在的盆地中.本文将首次报道在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深水沉积中发现的这种孤立滑塌岩块,并探讨其地质意义.1 地质背景早三叠世时,闽西南地区位于一倾向南东的被动大陆边缘,溪口组(T_(1x))为发育于其上的深海-半深海浊积岩系,其中发育有砂质等深积岩.在龙岩、漳平、永定等局部地区,于该组中下部的细粒浊积岩中发育一些大的灰岩块体(图1),主要为鲕状灰岩及生物屑灰岩、藻席灰岩,属台地边缘浅滩相,而在研究区西北部的永安和大田地区,溪口组中、下部发育有碎屑流沉积,其中的砾石成分与这些灰岩块体相同,且其厚度自西向东明显变薄(由30~40m减至几十厘米).2 灰石块体与其寄主沉积物的关系溪口组中灰岩块多为板状或透镜状,可见到厚仅几十厘米或1~2m的灰岩体孤立地散布于薄层浊积岩中,也可见到厚达几十米的灰岩叠覆在一起,其间夹有几十厘米至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CC区1787站沉积岩心氧、硅同位素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世迎 《科学通报》1997,42(15):1652-1655
在大洋水深超过5000m处于CCD以下时,洋底广布硅质较泥和深海粘土而缺少钙质软泥.本次研究所用大洋DY85-4航次勘探采集的1787站沉积岩心样品即是如此,故在稳定同位素研究上,不得不放弃较为成熟的用钙质生物壳体进行的碳、氧同位素研究而开展应用硅质生物壳体的氧、硅同位素研究.  相似文献   

16.
皖南许村晚元古代复合岩墙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红峰 《科学通报》1997,42(1):64-66
皖南伏川晚元古代蛇绿岩套和休宁、许村、歙县晚元古代碰撞型花岗岩的发育,标志着该区晚元古代强烈的弧后造山构造-岩浆事件.本文所述复合岩墙群是该事件的最后一幕岩浆岩,由辉绿岩和花岗斑岩构成.对其组成和成因的研究,将有助于全面揭示该区晚元古代的岩浆活动规律.1 岩墙群的地质特征许村复合岩墙群出露于歙县许村镇至白蛇坑村一带(图1),平面上呈北东向展布,宽1.5~3km,延长约20km,它由近于平行排列的20余条岩墙组成.单个岩墙出露宽度2~7m,倾向135°~150°,倾角50°~70°.岩墙群切穿上元古界环沙组(Pt_3~h)的砂质  相似文献   

17.
扬子地台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传明  袁训来  肖书海 《科学通报》2002,47(22):1734-1739
扬子地台新元古代陡山沱组沉积于南沱冰期之后。埃迪卡拉动物群出现之前、在陡山沱组燧石层、炭质页岩和磷块岩中保存了多样的反映晚新元古代生物面貌的埋藏学窗口,其中尤以磷酸盐化窗口最为引入注目、继在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首先发现精美保存的磷酸盐化生物群之后,近年来在中国扬子地区的陕西勉县茶店、湖北保康白竹磷矿和江西上饶朝阳磷矿的陡山沱组磷块岩中也相继发现了相似的化石组合、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化石组合以及在燧石层和页岩中的标本提供了一个清晰和完整的新元古代晚期生物演化的图画,并表明多细胞真核生物在新元古代冰期之后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分异。  相似文献   

18.
贾炳文 《科学通报》1986,31(23):1838-1838
在沁水煤田北缘阳泉荫营一带,发现一种特殊类型的碳酸盐岩,它产于太原组四节石灰岩(K_2)和钱石灰岩(K_3)之间,厚1—3m,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夹于13~#煤层底板砂岩中,貌似细砂岩。经详细研  相似文献   

19.
陶汉中  张红  庄骏  Jerry W Bowman 《科学通报》2007,52(20):2439-2451
针对11种不同压扁形式的小型轴向槽道热管进行实验研究, 分析了压扁形式、压扁厚度和工作温度对轴向温度分布、热阻、极限传输功率以及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相变换热系数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 各种形式的槽道热管在正常工况下, 均可以保持良好的等温性. 热管的几何结构对极限传输功率的影响较明显. 对于蒸发段2 mm厚的热管, 冷凝段厚度从2 mm增加到3 mm, 极限传输功率增加81%; 而对于蒸发段厚度为3 mm的热管, 冷凝段厚度从2 mm增加到3 mm, 极限传输功率增加134%. 对于冷凝段4 mm厚的热管, 蒸发段厚度从2 mm增加到3 mm, 极限传输功率增加26%. 蒸发段厚度每增加1 mm, 极限传输功率增加9%~26%, 而冷凝段厚度每增加1 mm, 极限传输功率增加20%~86%. 冷凝段厚度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要比蒸发段厚度大. 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了解槽道热管传热性能及电子热设计过程将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的同震变形量及其分布是揭示汶川地震孕育机制、破裂扩展特征的重要科学依据.已有研究显示汶川地震致使龙门山中央断裂中-北段和前山断裂中段分别产生长度为240和90km的地表破裂带.在对北川县沙坝村一带地质地貌调查和广泛走访老乡,获得震前地貌、建筑物信息和照片实证的基础上,对主要的地物标志、被断错建筑物位差等进行全站仪和差分GPS实测,得到沙坝村邹家院一带最大垂直位移为(9±0.5)m,右旋位移量约为(2±0.5)m.尽管沙坝村一带地表表现为正断层,但与其他地段的同震变形一致,表现为断层西北盘上升,不存在一般正断层上盘重力下滑迹象;这些说明,(9±0.5)m的位移值应为汶川5.12地震地表最大同震垂直位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