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函照登     
《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 阅读了贵刊2004年6卷4期24页张永忠的“对《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 年)的修改建议”一文,同意所提建议。但文中脲苷(共处)是尿苷之误,请改正。uridine定名尿苷,不是脲苷。脲=尿素(O=C(?)),脲酶=尿素酶(urease),尿苷与脲苷风马牛不相及。此致  相似文献   

2.
简讯     
●第二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会于 2 0 0 1年 9月 13日在上海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名词委办公室主任刘青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祁国荣、副主任周筠梅和王克夷及委员王琳芳、周海梦、陈苏民、沈士弼、明镇寰、裴钢、李伯良、龚祖埙、查锡良、陈诗书、郑仲良、吴家睿、李茂深、张惟杰、袁士龙等。会议由祁国荣主任主持。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首先致词 ,介绍全国科技名词委工作 ,并代表全国科技名词委向委员们发了聘书 ;名词委办公室主任刘青介绍了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简讯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审定会议于2004年10月22~25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周筠梅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界20多位专家学者,会议由祁国荣主任和王克夷副主任主持。会议主要讨论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第二稿的有关问题。会上经过热烈讨论,大多数问题取得了共识,但在一些词的定名上仍存在分歧。如:prion一词,目前称“朊病毒”的人较多,但不科学。  相似文献   

4.
简讯     
●第二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一审会于 2 0 0 2年 6月 2 6日至 6月 2 9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与会者有新增的顾问张树政院士和 2 3名委员 ,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邬江和高素婷同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的王同喜副秘书长也参加了会议。祁国荣主任和张蘅、周筠梅、王克夷副主任等主持会议。会前 ,委员们作了很多准备工作。祁国荣主任和袁士龙同志整理出一份“初选名词库”发给了全体委员。委员们对“初选名词库”中所分工的名词进行了挑选和补充 ,并将意见反馈给他们。在此基础上 ,整理出“二选稿”。“二选稿”共…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学会制定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在 8.2碳水化合物(二)(3)中指出: 呋喃环或吡喃环上半缩醛的羟基称(糖)苷羟基,该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糖)苷。建议修改为:呋喃环或吡喃环上半缩醛的羟基称(糖)苷羟基,该羟基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糖)苷。建议修改的主要理由为:1.核糖和脱氧核糖形成的苷不是核糖或脱氧核糖苷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苷。如脱氧胞苷和脲苷,都不是脱氧核糖或核糖苷羟基中的氢被碱基取代后生成的苷,而是脱氧核糖的苷羟基或核糖的苷羟基被碱基取代后生成的苷:很显然,脱氧核糖的苷羟基和胞嘧啶氮原子上的氢去水形成脱氧胞苷;核糖的苷羟基和脲嘧啶氮原子上的氢去水形成脲苷,这样的糖苷不是苷羟基中的氢被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2.科学研究表明糖苷是由苷羟基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产物。如 T.W.G.Solomons在《Organic Chemistry》著作[1]中认为,葡萄糖苷形成的反应历程为:由于空间阻碍的缘故,β-加成是主要的反应方向,β-加成的产物为主要产物;α-加成的产物为次要产物。但是这些加成反应是可逆的,同时又因为“端基异构体效应”的某种尚未研究清楚的作用,而显示出α-异构体更大的稳定性。最后甲基α-D-葡萄糖才成为真正的最终加成主要产物[2](final major additional product)。从反应历程上可以看出,糖苷是苷羟基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而不是苷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建议中国化学会制定命名原则时不能只从形式上考虑,还要考虑到已经被证实的科学研究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的徐汇区岳阳路,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把道路两边的树木冲洗得愈加碧绿。笔者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拜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委员会主任祁国荣先生。在绿树掩映的院内,一座颇有年头的实验楼里,笔者见到了年近八十、身体硬朗的祁先生,他听到我们上楼的声音,走出办公室,笑着迎接我们。并不宽敞的小屋内,一壶刚刚泡好的茶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冰箱里还有可乐,随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的徐汇区岳阳路,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把道路两边的树木冲洗得愈加碧绿。笔者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拜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委员会主任祁国荣先生。在绿树掩映的院内,一座颇有年头的实验楼里,笔者见到了年近八十、身体硬朗的祁先生,他听到我们上楼的声音,走出办公室,笑着迎接我们。并不宽敞的小屋内,一壶刚刚泡好的茶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冰箱里还有可乐,随便喝。”祁先生长辈般的话语,使我们瞬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没想到采访居然是在如此温馨的家庭般气氛中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8.
“苷”和“甙”英文glycoside对应的中文译名为[糖]苷又称配糖物,简称“苷”,旧称“甙”。它是由糖类通过它们的还原性基团与其他含有羟基的物质如醇类、酚类、甾醇等缩合而成的化合物,“苷”和“甙”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glycoside最早的译名出现在1932年。当时,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在第86节复杂之糖类项下定为“配糖物”。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第92节,将glycoside一词定为“甙”[旧称配糖物]。后又于1953年该书的修订本中对为何定为“甙”字作了说明:《化学命名原则》(1932年)将glycoside定名为“配糖物”,因为名称太长,不便用作复合名词。故医学名词审查会创用“苷”字,但在化学中,早已规定芳香族与脂环族母核名称均用草字头的字代表,所以“苷”字与原则抵触,不宜采用。在其后于1955年由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在glycoside项下译为“糖苷”。由此看出医药卫生组并未采纳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审查小组的建议。这两个词就在各自领域中使用起来,其结果造成了同一概念不同名称。到1960年《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中有关章节被删掉,回避了“苷”与“甙”的使用问题,但随后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编订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再版本)仍坚持使用“甙”字,由于该书有一定的影响,使不统一进一步加剧。其后在1977年编订《英汉生物化学词汇》(科学出版社)时,在有二十多个院校和研究单位参加的审稿会上,化学与生化界达成共识,认为“甙”字这个新造字字形怪异,学习者难懂、难记、难读。“苷”虽为草字头,但在化学名词用字中也有不少带草头的字并不具有芳香性,另外生化名词中此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并考虑到生化界长期使用习惯,应此在前言中着重说明,化学界弃用“甙”改用“苷”与生物化学界保持一致。这一决定既达到名词的统一,又减少了化学造字,这个决定也反映在1980年出版的《化学命名原则》中,在尔后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里得到全面贯彻,“甙”的作用在学术界逐渐减少,但在与其相关的学科如:生物药物和药用植物成分中已习惯使用“甙”字。由于多年使用改起来尚需时日,但这一不统一的名词已经引起了各审定委员会的注意。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9年公布的《药学名词》的前言中就明确表示:关于“苷”和“甙”,虽分别在生物药物和药用植物成分中已习惯使用,但存在争议。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考虑到在已公布的《化学名词》和《生物化学名词》中均推荐使用“苷”字,现经过充分讨论决定统一改“甙”为“苷”。最近修订的《中国药典》也改“甙”为“苷”。看来这个词的统一得到学术界的支持,这样既少了用字又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避免混淆,真是一举多得的事。“肽”和“胜”最近语文界的一位朋友和我谈起化学用字“肽”和“胜”的区别,希望就我了解的一些情况作一介绍。严格地讲“肽”和“胜”是属于生物化学的用字,“肽”字最早见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于1954年11月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对应的英文名是peptide,沿用至今。“胜”字有两个出处,最早见于1922年北京协和医学校编印的《生理化学名词草案》,它对应的英文为proteins(今译为蛋白质)。另一个是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中,将缩氨酸,即n分子氨基酸,缩去n-1分子的水而成的化合物,总称为胜(peptide),亦称缩氨酸。这个字就等同于生化名词中的“肽”字,但在以后公布的1960年《化学命名原则》和1980年《化学命名原则》中,“胜”字就不再使用。“胜”字现在看起来并不陌生,因为它是“勝”字的简体字。但当时造这个字时,简体胜字尚未使用,而且作为化学新字读音为shēng(音生)属会意法造字。“蛋白(质)”与“朊”《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2期在“热点词\难点词纵横谈”栏目下,发表了几位专家对prion定名讨论的意见,大部分专家的建议中都赞成译为“××朊”或“朊××”。对于“朊”字的来历,本人翻阅了有关资料。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中写到“朊(音阮;英文名为protein):protein称为蛋白质,但不便用作复合名词的词根。故本小组(注:指化学名词审查小组)特从“月”从“元”创用新字“朊”,定音为“阮”,作为蛋白质复合名词的词根。1951年7月中国生物化学会上海分会在其所编订的生物化学名词草案中,亦决定将protein译成朊。在该书译名原则中写道:“protein拟译为朊。protein一字为1939年荷兰化学家Mulder所创,意即生物最基本之物质,今译作‘朊’,其意义同。”上面这段文字中,看后有个时间差的问题,就是说“朊”是由化学名词小组最先定的还是中国生物化学名词上海分会定的。经查找资料,这段说明文字虽刊登在1953年《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的附录中,但1951年7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中已经使用了这个字,后因有些人对造这个字有意见,故在1953年修订本中加了说明,仍坚持使用“朊”字。“朊”字,由化学名词小组制订的,另外一个佐证:由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于1955年4月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protein仍译为蛋白[质],这是解放后第一个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看来是没有采纳化学名词小组的意见。这个词的译名在化学和生化界引起了混乱,直到1975年为配合1960年《化学命名原则》的修订工作,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小组,对“朊”字进行了讨论,提出废止“朊”这个生僻的单音词,代以通用的多音词“蛋白(质)”。尔后,我国第一本《英汉生物化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77)出版时,在该书前言中曾写到:“蛋白质或蛋白”(protein)与“朊”,经讨论推荐用“蛋白质或蛋白”,不再用“朊”。《英汉生物化学词汇》出版时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很重视,当时参加编订的单位有二十余个。1984年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也全部将“朊”改用“蛋白质”或“蛋白”。至此“朊”字使用频率逐渐降低。1990年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也没有出现“朊”这个词。似乎这个争议已不复存在,但在前面提到对prion一词定名讨论中,生化界的专家们把“朊”字又提了出来,就此我曾请教过有关专家,若定名为“××朊”或“朊××”就必须对“朊”字有个说明赋予它新的含义,因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4年6月5日(84)第4号简报“化学用字及读音”讨论会纪要中,重申1975年废除“朊”字的决定,“朊”的换用字为蛋白或蛋白质。关于1975年为何废止使用“朊”,主要是减少化学用字特别是造新字,二是尊重生化学界的意见,因为蛋白(质)一词在生化界已经使用习惯不便于更改。这次讨论对prion定名又启用“朊”字,笔者认为若“朊”字没有新的含义,仍代表“蛋白(质)”还是不造新字,使用“××蛋白”或“蛋白××”为好。  相似文献   

9.
书讯     
W.海森堡等:《论近代物理学》 (W.Heisenberg等:《On Modern Physics》,纽约,Clarkson N.Potter,1961年, 108页) 本书是一个论文集,内有五篇文章:(1)W.海森堡:《普朗克的发现和原子物理学哲学问题》(1958年9月4日所作的报告),(2)《关于W.海森堡的报告的讨论》,(3)E.薛定格:《论物质的映象》(1952年9月4日所作的报告),(4)M.玻恩:《一个欧洲科学家的沉思》(1957年9月5日所作的报告),(5)P.奥格尔:《科学认识的方法与极限》(1952年9月5日所作报告)。  相似文献   

10.
1.rhombohedral既是一个几何学术语(中文译名是“菱形”),又是一个晶体学术语,其内涵有三:一是32种晶类之一;二是146种宏观晶体的晶面单形之一;三是14种布拉维点阵型式之一(a=b=c,α= β=γ≠90°)。在《英汉化学化工词典》中,这一晶体学术语的中文译名为“菱面体”。笔者建议,对于前两种涵义,仍可保持“菱面体”为译名,但对于最后一种涵义,则改译为“菱方”。这一建议的理由是:在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组织编写的晶体学权威著作《Intema- tional Tables for Crystallography》(1983)中明确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国治编审、教授是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理学报》编委办公室主任。参考文献1.《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十册生理学.主编:叶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2.《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七册生物学.主编:李亮恭.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2.原始祖鸟(Protarchaeopteryx)3.尾羽鸟(Caudipteryx)4.孔子鸟(Confuciusornis)5.长城鸟(Changchengornis)(化石产自辽宁北票晚侏罗世地层中,线条比例尺均为5cm)  相似文献   

12.
2011年9月18日,《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编委会会议在美丽的青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编委参加了本次会议。一、编辑部工作汇报在编委会主任范岱年的主持下,《通讯》编辑部成员向编委会作了工作汇报。胡新和主编汇报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4月8日,宗教学名词审定工作课题组在宗教所会议室召开研讨会。宗教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宗教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宗教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宗教所副所长金泽研究员、宗教学名词审定工作课题组唐晓峰副研究员等十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卓新平研究员主持。此次研讨的是《宗教学名词》(第七稿)。各分支学科负责人汇报了各自工作进展及遇到的难题。大家就难题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1,(24):30-32
一、主要技术内容 "以尿素(硝铵)为基础原料的部分料浆法制尿基(硝基)复合肥料"系2001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2001110204. 复合肥料是近年来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化肥新品种,它含有氮、磷、钾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并逐步代替了单一营养物质的肥料.将多种单一养分的基础肥料通过多种二次加工途径,可以生产多养分、多品种的复合肥料来满足多种土壤和作物的需求.而基础肥料中氮源主要来自尿素、氯化铵、硝铵,由于尿素、硝铵加工工艺的特殊性,因此利用尿素、硝铵生产高浓度复合肥料的生产技术逐渐得到化肥行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对《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的修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学会制定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在8.2碳水化合物(二)(3)中指出:呋喃环或吡喃环上半缩醛的羟基称(糖)苷羟基,该羟基中的氢被某一基团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糖)苷。  相似文献   

16.
1990年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只有1531条。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其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1)较古老的“生物化学”与较新的“分子生物学”两门分支学科的密切关系已被广泛接受,两者相结合成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自从1991年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IUB)改名为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IUBMB)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国家的和地方的生物化学学会都基本改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同时,许多“生物化学系”、“生物化学学报”等也都相应改了名。(2)每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化学奖的绝大部分奖项都是与生物化学领域相关的,例如,发现一种新型致病因子prion(朊病毒)是一类特异蛋白质、发现核糖核酸(RNA)具有催化功能,称作ribozyme(核酶)、发现NO(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分子,以及发现断裂基因、发明PCR(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等等。(3)“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基本完成。假设1个基因表达得到1个蛋白质(酶)或者1个RNA,人体中的约30000个基因就至少产生30000个不同的蛋白质(酶)和RNA,因而,新的蛋白质和RNA名词大量涌现。(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大量更准确、更快速、更微量的技术与方法。在这种背景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于2001年6月决定成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一些微调,委员会现有顾问5名,委员31名(其中先后退休的委员15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1年9月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暨第1次会议,会上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待审定和释义名词区分为12大类(见下表),每大类设负责人1~2名。其后,分别于2002年9月、2003年11月和2004年10月召开了第2次、第3次和第4次会议。每次会议参加人数在2/3~3/4之间。经过4年的努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的审定,从收集名词、初选名词、一稿、二稿,现已得到了“送审稿”,并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复审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的审定和释义是在各小组工作的基础上,主要以会议形式进行的。每次会议后,各负责人则根据会上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组织本组成员对条目具体讨论修改,并广泛征求同行意见。然后汇总给主任和秘书。主任和秘书则对各大类名词进行协调和平衡,指出可能存在的定名或释义错误,提出转变类别的意见,而更多工作则是进行技术处理,包括名词查重、查找出互不统一的定名和释义等。然后反馈给各大类负责人参考修改,为下次会议作准备。如此循环。每次会议不可能讨论太多问题,需要主任和秘书整理出一些最需要讨论、统一和解决的共性问题。经过多次会议讨论,我们总的认为:要基本确认1990年公布的第一批《生物化学名词》的定名;努力避免一词多名,尽量不用或少用“又称”;区别意义相近的名词或前缀的定名是很必须的,如repression(阻遏)、suppression(阻抑)与inhibition(抑制),response(应答)和reaction(反应),anti-(反)和reverse(逆),di-(二)与bi-(双)等。对一些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命名不一的新词,尤其需要进行取舍和统一,如:prion(朊病毒)、ribozyme(核酶)、ubiquitin(泛素)、shuffling(混编)、alignment(排比)等。对复合词、同类词的收集,很难制定一个统一标准,但达到了共识,即收集其中“重要的”。至于名词的释义,大家认为一定要准确或努力做到准确,宁缺毋滥;除少数外,释义不能过长;释义中一律不可以用“可能”、“可能是”、“功能未知”等字句表述(早先的几稿多次出现过)。还有,释义中一律不列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送审稿)于2005年6月完成,约5700条,分12大类(见表1)。这次审定和释义的词量是1990年审定出版的(没有释义的)1531条的3.7倍。其中,蛋白质和酶类约1700条,核酸和基因类约980条,技术与方法类约1000条,3类相加占总条数的65%以上。事实上,这次审定与释义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远不足现在理论上应该存在的名词的1/10,因此,任重而道远!来日方长!!此外,以我们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为基础,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双方协商进行的海峡两岸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的对照版本,也正在讨论和修改中。经过4年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和释义,有以下几点肤浅体会:(1)一定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审定委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的积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老、中、青委员组成,他们知识渊博、一丝不苟。必须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尤其是老委员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2)科学的发展使真正的同行越来越少。有大同行、中同行和小同行。为了使各大类名词之间的委员们相互交流和加强协调,在经费许可情况下,组织会议集体讨论,甚至争论问题是有效的。所以我们4年开了4次全体会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需要有一个比较熟悉电脑软件的秘书,这对加快和完善名词审定和释义工作,非常重要。无论传递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绝大多数是以电子邮件及其附件形式进行的。除了主任、秘书外,各大类负责人最好也能自由地使用电脑。(4)除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拨款外,我们从一开始就考虑寻找赞助。我们争取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2个基金会,以及个人的一些赞助。推动了工作开展和进行。最后提一个建议:鉴于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在内的各个学科的新名词不断地大量出现,靠各分支学科10~15年一个周期集中进行名词审定,显然是满足不了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约定俗成”的名词往往不是好的定名,有时造成混乱,日后改也难。因此建议要定名于名词出现的早期、更早期。《科技术语研究》中有“公布科技名词”栏目,很好。但尚不突出、也不够集中。建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下设一个机构,专门负责联系各分支学科,进行新名词的收集和定名,定期(例如每年)出版不分学科(例如区分为理科、工科、医科等)的专集或专刊,以罄社会需求,而不是只将其“隐藏”在《科技术语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刊编辑部收到罗庆文同志的《宇观过程的本质——与戴文赛同志商榷》一稿,对戴文赛同志的两篇文章《宇观的物质过程》(原载《哲学研究》1962年第4期)、《宇观过程的特征》[原载《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第8卷第1期(1964年)]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9-19,22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层板包扎结构(或称"多层包扎结构")高压容器自从20世纪30年代被发明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化肥生产的氨合成塔、尿素合成塔(以下简称"尿塔")、铜洗塔等高压设备中.如何合理评价或评估在用层板包扎高压容,器尤其是尿塔的安全性和剩余寿命,合理确定它们的使用年限,排除它们中间所存在的潜在危险是工业界极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秦九韶所著《数书九章》(124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文章梳理了该书的版本源流,首次探讨了赵琦美钞本(1616年)的特色与价值,指出该本保存了筹算数学的珍贵信息,为研究《数书九章》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8月20日,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中华医学会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审定与研究室主任邬江;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饶克勤,委员陈杰、沈悌、曾正陪、杨伟炎、王汝宽,办公室主任李刚,名词审定办公室张玉森等20余位专家与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名词》《核医学名词》《显微外科学名词》《呼吸病学名词》《地方病学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