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完善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劳动力市场 ,是农村劳动力开发、配置、利用、流动及其所有者、使用者经济利益实现的客观机制、环境的综合。它也是劳动力供求平衡的基本调节机制 ,是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按比例结合的主要机制。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运转状况既直接影响着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发展 ,又直接影响着社会再生产中消费水平的提高 ;既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 ,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尤其在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就业、流动的主要媒介 ,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就业状况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城镇化背景中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流动进行考察分析,发现目前城乡割裂的二元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管理体制以及城乡差别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职业流动;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流动要有整体思路,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和农村城镇化的思路制定有效的政策,建立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以及完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失业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利用不充分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农村劳动力数量过于庞大而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结果,又是产业结构落后的产物,还与劳动力市场匹配供需能力的低下密切相关。只有多管齐下--既减少并改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又增加经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既破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又增强劳动力市场衔接供求的能力--才可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就业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健全法律规范。做好公共服务,保障流动农村劳动力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健全城市住房机制,促使流动劳动力扎根城市。完善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劳动力培训,做好市场服务,防范劳动力流动风险,做好中年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国际流动。  相似文献   

5.
张丽琴  建立黄 《科技信息》2011,(18):I0045-I0045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面临着劳动力总量过剩、素质偏低等问题。转移农村劳动力,必须转变观念,广开渠道,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就业岗位同步增加。  相似文献   

6.
我国要实现"四化同步"新战略,农民增收是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非农就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厘清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就业的关系,不仅是当前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需要,更是长远制定人力资本提升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课题组收集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和农村中学学生基本情况调查的信息,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就业现状以及农村未来劳动力人力资本提升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农村地区是短板,贫困农村地区是短板中的短板。受教育水平越低,不就业的比例高,参与非农就业的比例越低,越容易陷入贫穷。因此受教育水平低的人成为扶贫关注的重点。此外,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提升面临着诸多挑战,有效克服这些挑战方能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7.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能力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水平,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条件,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之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快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使培训成为农民增加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创新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建立并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政策,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剩余数量巨大,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状况,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农村劳动就业不充分的负面影响,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主要在于挖掘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  相似文献   

9.
以沐川县作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贫困地区样本县,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分层概率抽样(PPS)方法在沐溪、幸福与建和3乡镇抽取9村、43组的306户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卷调查.将宏观数据与问卷调查等微观数据相结合,探讨劳动力转移特征、制约与对策.结果表明,建国以来沐川县农村劳动力呈波动增长,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但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很大(2014年为9.1万,占劳动力的64.99%),外出务工是其流动的主要渠道.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大,转移距离呈缩小趋势(省内转移达61.94%),就业以初级劳务型为主(专业技术型仅占5.67%),转移主体为新生代农民工(占53.85%),乡镇间转移差异明显.异地转移主要受盲目自发转移,就业竞争力不强,转移带来的社会问题突出等制约.而就地转化主要受农业的吸收有限,非农产业吸纳不足,农民工难以市民化等制约.今后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其合理流动和转移转化:近期以加强转移服务和管理为主,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视低丘缓坡开发,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将扶贫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发展和劳动力就地转化;实施区域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效联动.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绿色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契合度,对生态环境保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指标分析郴州宜章的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环境,部分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弊端,促进农村社会网络重组,全面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