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在山东省东明县召开了“全国庄子故里问题考察论证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经过认真考察论证,确认庄子故里就在东明。这是庄子生平里籍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和收获。但有些材料的论证说明还不尽圆满,有进一步补充说明的必要。 最早提到庄子故里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庄子列传》(见于《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工同时。”关于“蒙漆园”的具体地点,唐代以前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到了唐代,才有了明确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括地志》的记述,后张守节《史记正义》注“漆园”时所引用的:“《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北十七里’,此云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按,其城古属蒙县。”这是最早注明漆园所  相似文献   

2.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3.
庄子与梦蝶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之中。“蝴蝶梦”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章。“蝴蝶梦”体现了庄子的“物化”思想与道通为一、自然而然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这种自由思想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对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对无限有限的认识庄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充分而详尽地评述了无限和有限问题的哲学家。在《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中,他提出了苍天是不是无限的问题,“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接着他从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邪。”(同上)从而肯定了天上的河汉是没有止境没有边际的。他认为物量的大小是无穷的,时间的长河也是没有止境的,“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秋水》)他批评有的人看不到事物本身的无限性,而以有限的眼光看待无限,“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  相似文献   

5.
庄子“三言”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这部古典文献的出现,突出地标志着在我国战国时期,我们祖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在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与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庄子》无疑地是起了消极的作用;而在文学语言方面,它却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文学造诣是可以和同代屈原的“骚赋”分庭抗礼的。明末狂人金圣叹把《庄子》和《离骚》列为我国“才子书”的前茅,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夸大的。  相似文献   

6.
《傲慢与偏见》是十九世纪初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丁最具代表性以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男女主人公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大团圆结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被视为女性解放的早春讯号。但笔者通过对当时英国社会世情、贵族阶级对于文化领导权的把持以及贵族门第观念、傲慢心理等的解读,发现此时女性仍难逃(无论上升的资产阶级还是没落的贵族阶级)男性附庸的悲惨境遇,即使伊丽莎白也实则沦为贵族把玩自身优越性的玩偶,《傲慢与偏见》只是女性解放的美丽幻象。  相似文献   

7.
庄子在《逍遥游》、《应帝王》、《大宗师》、《养生主》、《德充符》、《秋水》等内外篇中都曾论述过养生说。他在《养生主》中提出:“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意思是说用手指来折断树枝做柴烧,柴有完了的时候,但是火可以传续下去,而没有穷尽的时候。庄子以柴来比喻人的形体,用火比喻人的精神,用来说明善于养生之道在手顺着自然的正道以为常法,才能保全身体,护全性分,奉养父母,享尽天赋的寿命。他并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对养生之  相似文献   

8.
俄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他卷帙浩繁的著作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光彩照人、艳丽夺目的女性形象。从平民妇女萨维申娜(《一个地主的早晨》)、阿库林娜(《勃里库什卡》)、玛德琳(《人靠什么活着》)、阿尼霞(《一个农民的命运》)、玛丽亚娜(《哥萨克》)和卡秋莎·玛丝络娃(《复活》),到贵族妇女娜塔莎、玛丽亚(《战争与和平》)、杜丽、吉提、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  相似文献   

9.
〔简评〕作者荀况(约生活于公元前313年——238年),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是一个战斗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天论》是他与儒家论战的重要哲学著作。在《天论》中,他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论述了他对“天”的看法,全面地批判了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天命论”,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奴录主阶级的权,变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天”大造典论,为法家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篇文章的要点有: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孟教育目的比较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为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他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17·5)。孔子的高徒如子贡、子路、冉有等都做过官,为春秋时代的政治活动尽了大力。孔子这种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法则在任何阶级社会都是必须的、必然的,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孔子为政治办教育的方式是消极的,他着重提倡“臣事君以忠”(《论语》3.19),并不提倡积极干预政治,最多不过是忠言谏君,不听则走,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8.13)。这种消极的教育目的使孔门弟子的仕途亦  相似文献   

11.
《庄子·逍遥游》中“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二语,曹础基《庄子浅注》、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二书均为中华书局出版)解“不及”作“赶不上,比不上”、“不了解”,这等于说庄子认为“小不及大”,“短不及长”,有“贵大贱小”之旨。此解符合庄子本意吗?《逍遥游》本旨,郭象注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  相似文献   

12.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乔叟创作后期的杰作。其中,故事集的总序作为“楔子”向读者首先介绍了讲故事的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形象生动而鲜明,分别属于各个不同的阶级阶层,因而完全可以说这个“总序”是十四世纪英国各式人物的一面镜子。十四世纪的英国,正是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封建贵族趋于没落,市民阶级迅速兴起。市民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反对宗教教义,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属于资本主义萌发时期的先进思想。  相似文献   

13.
“那山”中的“乡邮员”和他的“狗”刚刚获奖,从山里起步的作者彭见明,又迈出了新的令人高兴的步子。《小河弯弯小河长》(下称《小河》)是个标志。 这位年轻人,不再写山里新老两代人的接交班,而去写小河边新老两代人肩并肩的奋发前进、振兴山乡,他笔下的《小河》,已经不再象《那山那人那狗》(下称《那山》)那样,只靠一种平凡的美单纯的美和自然的美为基调,而是靠对时代气氛的总感受  相似文献   

14.
庄周,又称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7年),战国中叶宋国蒙县(今河南与安徽交界处)人。《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的著作,现存三十三篇,计“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在战国诸子中,《庄子》不仅给后世哲学和文学以深远的影响,而且散见于这部著作中的一些有关科学的记载更是反映了我国古代光辉的科学思想。今天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这些科学记载重新加以研讨,当可看出它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相似文献   

15.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6.
《庄子·逍遥游》篇涉及到两种自由观念,“无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和“有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庄子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郭象注《庄子》采用六经注我法,对于庄子的这两种自由观念都加以肯定,进而建构了他的一家学说:“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本文从三方面对“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展开具体分析:首先说明郭象的基本哲学观,即以“玄冥”、“独化...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文论史上,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曾经历了“雕虫”到“雕龙”的转变。 春秋时代的《诗》、《乐》,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但先秦的一般认识以为,“《诗》以道志”,“《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可见当时的文学还未从政治与教化中脱离出来,人们对文学自然还缺乏独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先生的风景艺术,早已蜚声世界,中国读者于近几年也得以一睹其风采。他的优美散文《与风景的对话》(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版)和《东山魁夷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版)中译本的陆续出版,使广大读者更充分地领略了东山魁夷之美。 东山魁夷之美,是一种典型的东方美,与中国美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我们倍感亲切。首先是对待大自然的和谐态度。东山先生的风景画,以其与自然真挚的亲昵,生动体现出这一东方美特征。他曾指出:“西欧人为征服自然而奋斗,而日本人则一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话》74页)。他在《秋日大和路》一文中,曾为山乡桧前村“同自然环境保持了高度的和谐”而“受到深深的感动”(《散文选》157页)。他还说,他从小就“没有把自然当成人的对立面”,自然与他“成天价都在亲切地交谈着”(《散文选》244、245页)。他的画和文,不就都是“与风景的对话”吗?其次,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写实性,东山风景还有鲜明的抒情性。他曾说,自然美景就是他“自身的反映”,自然“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散文选》176页)、“我自身心灵的表象”(《对话》99页)。因而他作画,就特别重视“包含在画面中的作者的内心的鲜明感”  相似文献   

19.
《有闲阶级论》:谈论美国人萦绕于怀的问题T·凡勃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制度学派的创始人。《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1899)是他的代表作。但在当前的美国,人们却把它视为一部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著作,称“凡勃伦的书是社会病理学的书”。凡勃伦在该书序言中说:“本出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定时代的反映。悲剧是“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 (马克思语)的记实。《窦娥冤》是元代社会的诠释。 元代,蒙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基础之上的,人民不仅受残酷剥削,而且丧失了起码的人的权利和尊严。窦娥,元代社会最底层的可怜小人物——三岁丧母,七岁别父,高利贷使他沦为抵押品,十九岁死神又把丈夫从身边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