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首次拍摄到同时以波和粒子形式存在的光线照片,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即光线这种电磁辐射同时表现出波和粒子的特性。"光线同时具有波粒二象性"是现代科学界最令人难以捉摸的观点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率先描述光线的这种双重状态,试图依此解释光线表现出的一些明显矛盾的行为。但一直以来,科学家从未观察到光线同时以这两种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2.
科技信息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欢迎申报(每次沙龙至少资助12万元)自2006年起,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举办"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学术沙龙"每期邀请科学家领衔主持。  相似文献   

3.
动物的梦乡     
人类有1/3的时间在睡梦中度过,常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动物们是否也会和人一样,会做梦?科学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动物入梦科学家一直对动物是否做梦颇感兴趣。科学研究证明,大部分爬虫类动物不会做梦,大多数鸟类只做短时间的梦,各种哺乳动物都会做梦。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导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长期盛行。因此,中国有一些学者"言必称希腊",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也没有科学家。读一读《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这本书,这些学者应该会改变观点,即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也有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周力 《科技潮》2008,(6):51
科学家从候鸟的眼球中分离出一种名为"蓝光受体"的分子,这种分子似乎具备产生指南针作用所需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前报道,40年前,科学家证明候鸟在迁徙时能够利用地球磁场来导航。如今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种可能解释其中奥秘的分子运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科技导报(北京)》2007,25(23):82-8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1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相遇于界面——细颗粒物的重要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于2007年10月24-25日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本刊选摘部分学者报告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Kaplan在他的《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思维模式》一文中声称英语写作是直接的,汉语写作是间接的,许多中国学者就想当然的接受了这一观点,但却少有人作一些实证性研究对Kaplan的假设进行验证。本研究从英汉议论文中主题句和中心思想句的使用方面对Kaplan的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发现英汉议论文在写作的直接性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英语写作是直接的,汉语写作是间接的。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英国著名科学家、加的夫大学教授钱德拉·威克拉马辛赫得出惊人论断,人类不过是从外太空迁居地球的外星人。这位科学家表示,新研究得出的发现能够压倒性地支持人类起源于地球以外区域的观点。身为天体生物学家的威克拉马辛赫指出,第一批"生命种子"在38亿年前从太空驾临我们的地球。外太空的微生物搭乘彗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科学家已经证明可以伪造DNA证据。刑事犯罪中的铁证将不复存在。今后DNA证据可信度将受到严重影响。以色列科学家成功将一个人的DNA加入一名捐赠者提供的血液和唾液中。这些科学家还证明  相似文献   

10.
梅契尼柯夫的核心观点是认为酸奶中的乳酸菌是"有益的微生物",能够起到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健康的作用。他的这一理论促使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对肠道菌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最终发展出"益生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佚名 《青年科学》2009,(6):24-24
为什么打哈欠 “人类的大脑其实和电脑一样,在冷静的状态下,它们的运行效率最高。而且,人类的进化已使得身体总是在尽最大限度地冷却大脑。”科学家为证明这个观点,仔细分析和研究了长尾小鹦鹉的打哈欠原理。由于这种澳大利亚野生鸟类的大脑相对比较大,可以作为脊椎动物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大脑温度经常发生波动,而且它们不会像人类和其他动物那样会形成传染性哈欠。科学家们将长尾小鹦鹉放置于三种不同的环境中:温度正在升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三原色是红黄蓝;彩虹是七色的;太空中没有重力;人睡觉时消耗的能量最少……这些想当然的观点曾被不少人奉为真理,但实际上却是未经证实的科学误区。想知道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吗?让我们走出误区,去看一看世界的真相吧!  相似文献   

13.
(每次沙龙至少资助12万元)自2006年起,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举办"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学术沙龙"每期邀请科学家领衔主持。"学术沙龙"要求主题新颖、人员专业、形式发散、学科交叉和成果科学,努力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学术理论以及科学思考提供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4.
在陈述和比较科学家对社会无道德责任和有道德责任两种对立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科学家应该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接着讨论了两个问题:科学家为什么应该对社会承担道德责任?科学家对社会必须承担哪些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非常感谢《科技导报》2008年第4期发表王海波博士精彩的论文"细胞状态观点的提出及其生命科学意义"。我仔细阅读了王的具有启发性的论文,它不仅对组织和细胞培养方面的科学家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对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具有洞见。我相信他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认为,随着生物工程的开发和基因技术的应用,以及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有可能将人类的生命持续到120岁以上。目前,人们对衰老现象的研究表明,各种有关衰老的学说、观点,都归纳在一个根本的问题上,即核酸的新陈代谢。一百多年的实验无疑地证明,核酸是构成生物细胞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核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一般存在于细  相似文献   

17.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英国科学家最近证明,狗可以提前发现主人患有癌症确实有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自2007年3月创刊以来,编辑部陆续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来电,其中既有对本刊所发论文的评价也有对进一步办好本刊的建议。郑州的袁一先生在来信中写道":实行编委和专家推荐制,只能是在传承专家权威的既定规范中去活跃一下学术讨论的气氛,无法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更不能出现科学革命那样的探索与创新,建议在杂志的原宗旨的主导之下增辟一个争鸣园地。"宋健院士认为"可以开辟一个争鸣栏目,但要坚持适度审稿原则,不能搞大字报式辩论"。编辑部决定从本期开始增设"前沿争鸣"栏目,为自主创新和大胆探索提供一个可活跃的空间,使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蕴含科学真理的事实与观点不致囿于当前认识的局限而被湮没。本刊第3期发表了李英杰教授《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一文,有不少读者认为该文的证明是错误的。因为实行编委或专家署名推荐制,在我刊发表的文章只代表作者和推荐专家的观点,编辑部并不对论文观点的正误做出评判。本期的"前沿争鸣"我们分别选取了一位数学专家和一位普通读者的来信,就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展开进一步讨论。我们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即使某一观点被证实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对于问题的正确解决同样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家们一直在怀疑昆虫的数量在急剧下降,如今新证据的出现证实了这一观点。相关的科学家称,人类正走向"生态末日"!经常开车的人对这一现象并不陌生:车子在行驶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虫子撞在挡风玻璃上,这样日积月累便会造成挡风玻璃前堆积一片昆虫尸体,最后司机不得不专门花时间来清理。然而,近年来不少司机发现,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分析中国科学家在1951—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中的自我批判的模式与内容,包括对"超阶级"、"纯技术观点"和"为科学而科学"思想的批判,对"个人主义"、"宗派主义"和"作客思想"的检讨,以及对"亲美崇美恐美"思想的批判,探讨了思想改造运动与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道路之转变的关系。作者认为,思想改造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科学的发展方向,奠定了中国当代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的思想基础,改变和重塑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生涯。思想改造运动深远的影响、严重的后果和沉痛的教训,仍有待进一步认识和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