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得到耐高矿化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采用富集培养,排油圈复筛,从高矿化油田的油水混合物中得到了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K1。通过对K1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物质。对菌株K1所产表面活性剂在高矿化水中的乳化活性以及温度、酸碱度(pH)对表面活性剂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高矿化条件下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保持较好的乳化活性,对柴油的乳化率为59.5%;具备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并可耐受90℃的高温;pH值在6.011.0之间时其活性较强。菌株K1产生的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提高高矿化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和原油污染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摘要]通过测定四种微生物菌株在降油培养基中的动态生长以及混合复配实验来确定最佳降油条件.研究结果表明,T2为优势菌,也是混合菌株维持高降油率的关键菌株,其降解效果可达67.89%以上,T1、T3和T4三株的降油效果较差;当4株菌投加量比值为T1:T2:T3:T4=1:4:1:4时,降解效果可高达71.5%,说明混合菌株比单一菌株有较好的降油效果.  相似文献   

3.
稠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添加稠油对土壤中土著微生物进行驯化, 分离出33株能以稠油为惟一碳源生长的细菌, 从中筛选出2株高效表面活性剂产生菌XJ1和SJ4, 9株高效稠油降解菌. XJ1和SJ4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72.4 mN/m分别降到36.1 mN/m和36.2 mN/m;14 d摇瓶油降解率分别为35.89%和31.59%, 降解效率在各单菌中最高. 同时研究了发酵液中XJ1和SJ4的生长量与其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情况之间的关系, 经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确定两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均为糖脂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海水中原油生物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自行分离的两株原油降解菌SYl和SY2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加任何营养盐下,菌株SYl和SY2的原油降解率分别达到41.3%和42.6%,实际海水的盐含量、温度、pH值和氧溶解量能够满足菌株降解原油的需求,并且具有较宽的底物利用范围.建立了菌株SYl和SY2降解原油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基本符合Miehealis-Menten方程.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附近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作为分离样品,连续富集筛选出以原油为唯一碳源、能源进行生长繁殖的石油高效降解菌株X_P和X_B.经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初步鉴定2株菌分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通过生物表面活性剂活性试验,分析了2株菌的油降解能力.结果表明:2株菌均具溶血和排油特性,溶血圈直径高达3.6 cm、排油圈直径高达4.9 cm,可以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并且溶血圈和排油圈直径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呈正相关.室内培养箱实验测定,2株菌对石油的降解率分别为72.3%(X_P)和61.2%(X_B)(原油含量/土壤总量×100%=10%),在此过程中2株菌对石油降解的速度、能力有显著效果.室外堆制试验中,60 d处理后,锯末、小麦秸秆、菌剂及N、P营养物协同处理组降解效果明显,降解率高达54.0%-68.2%,说明外源添加物能提高微生物的降解能力.结论:筛选得到的菌株X_P和X_B是两株高效降解石油的菌株,在土壤中能很好地利用石油进行生长代谢,可应用于石油污染实际生物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6.
 生物表面活性剂具备无毒、生物降解等优点,这些特性尤其适合于石油的生物降黏、提高原油采收率、重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等。本文以一株在唯一碳源培养基中能产生胞外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海地茨开菌(Dietzia maris)为对象,利用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射该菌,从大量突变株中筛选出一株正突变菌株YR9。研究表明,经25Gy剂量辐照至该菌突变率最佳,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6336.45U/mL,比未经诱变处理菌株提高了2.25倍,能够完全降解n-C5n-C6n-C16、甲苯、喹啉、咔唑、邻二甲苯、对二甲苯、汽油、萘、邻苯二酚,但对n-C5、萘降解力降低。分析了该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对其产物进行了鉴定,对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友好性,考察其应用于堆肥中是否会时堆肥产生二次污染,本实验自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考察其在液态培养条件及堆肥介质中的生物降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微生物对鼠李糖脂有不同的降解效果,其源生菌铜绿假单胞菌没法降解鼠李糖脂,但鼠李糖脂对微生物都是无毒的.在堆肥基质中的降解表明其可以被降解,但不是优先降解物质,可见鼠李糖脂可在堆肥中起一定作用后被降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前期发现实验室保存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具有较强的菲、萘降解能力基础上,对该菌株的菲、萘降解特性及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在MM基础培养基中通过改变各种因素来确定PAO1降解的最适条件,应用TLC和HPLC等方法确定了PAO1降解菲、萘过程中存在的重要代谢产物。结果 PAO1对菲、萘的最适降解温度为37℃,最适降解pH值为7.0,对菲、萘的降解属于好氧途径,添加表面活性剂或通过添加低抑制浓度抗生素而增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产生都可增加菲、萘的降解,后者效果更好。初步推测PAO1的菲降解存在水杨酸途径和邻苯二甲酸途径;萘降解过程存在水杨酸途径,不存在龙胆酸途径。结论对后续降解途径的进一步清晰以及在此基础上降解酶的确定和工程菌株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两株石油降解菌的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ZL13和产碱菌Alcaligenes sp.ZL21两株原油生物降解菌株的降油影响因素和最优降解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气质联用方法分析两株菌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影响两株菌降解的重要因素是原油浓度和温度;在最优降解条件下,菌株ZL13和ZL21的7d原油降解率分别为72.68%和73.10%;菌株ZL13和ZL21对原油大多数组分都有较高的降解能力,ZL21的降解效果要略优于ZL13。  相似文献   

10.
在大连东港被原油污染的潮间带筛选出一株能在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命名为DG-1。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鉴定该菌株为盐单胞菌。在4℃的低温下,经过15、30、60 d的降解培养后,分别有14%、41%和58%的原油被该菌株降解。菌株DG-1可利用柴油和原油为碳源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其中以柴油为唯一碳源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可降低至32. 4 m N/m。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所产的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1.
Remediation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 using biosurfactants as additives involves interactions between soil matrix,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 contaminants, biosurfactants and microorganisms.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for biosurfactants to enhance the contaminant degradation is basically revealed. Biosurfactants can enhance solubilization of the contaminants in the soil matrix, change their mass transfer properties into the aqueous phase, as well as affect their sorption properties. Furthermore, biosurfactants can act on microorganisms and change their surface properties, accordingly cause new growth and uptake behavior of the bacteria in the soil matrix. Both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the microbiological effects can basically increas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the contaminants and enhance their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2.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石油降解菌对海上溢油污染的降解能力,从大连石化隔油池污水中分离、纯化出一株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的石油降解菌DW-1.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宜生长条件为pH=8.5、盐度为30、氮磷比为10∶1.油培养基质量浓度为3 g/L时,将菌龄为48 h的细菌进行接种,平均除油率在70%左右,最高可达80.32%.海水培养基中絮状物特征表明,该菌株具有应用于海洋石油污染治理的潜质.  相似文献   

13.
从内蒙古某蓖麻榨油厂排污口采样,分离筛选出10株能降解废弃蓖麻基润滑油菌株,其中T-9菌株降解润滑油的能力较强,该菌株最适降解pH值为5.0,降解温度30℃,在1%~5%的NaCl中能较好生长.通过菌落形态与生理生化实验,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润滑油质量浓度为10 g/L,初始pH值为5.0,180 r/min,30℃下培养7 d后,采用改进的CEC-L-33-A-93方法测得其对废弃蓖麻基润滑油的降解率为72%.采用GC/MS对降解产物进行分析,测得其对废弃蓖麻基润滑油降解率为80%,该菌株具有良好的蓖麻基润滑油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4.
倪娜  姚淑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5):3398-3403,3412
从胜利油田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降解柴油的酵母菌YH—41。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该菌对柴油的降解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对柴油的最适降解条件为pH6、温度30℃、通气量(锥形瓶容积)500 mL、接种量(OD600)3 mL。克隆了该菌的18S rDNA序列并进行测序,以18S rDNA序列同源性为基础构建了相关属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YH—41与假丝酵母属(Candida)的奥默毕赤酵母(Pichia ohmen)的单倍体极接近。经优化菌体对柴油的降解率达到46.8%。经GC-MS分析可知,该菌种对柴油有很好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5.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高温采油微生物菌种进行改良,获得了具有双亲的基本特性、能以烃为碳源、适应高温且产高表面活性物质的融合株N21,大大提高了该融合株在油田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养高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并探究合适的培养条件。从长庆油田ZJ2区某联合站取回生化池四级处理水样、单井注入水及采出水等共9处水样,依据性状的不同,一共分离出23种菌株;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溶血特性,使用血平板培养基挑选出7种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1];通过对培养条件的优选,优化培养条件,并结合实验对菌株进行筛选,优选出2种高活性的菌株;从NaCl质量浓度、含油量、pH值及温度等方面对优选菌株进行适应性评价,并进行驱油模拟实验。试验表明,菌株具有较好的抗温耐盐耐碱性,生物表面活性剂有较高的界面活性,能够有效地降低界面张力,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生物刺激、生物强化及其联合体系对石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选择最佳的修复策略,更好地发挥微生物修复的优势.以一株蜡状芽孢杆菌石油降解菌为例,以有机营养物、无机营养物和混合营养物为底物,进行生物刺激、生物强化试验及联合降解试验.结果显示,不同修复方式在不同时段的降解效果不同,生物刺激方式在第5天时混合营养物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达到40.98%,在10 d不同营养物的降解率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在处理20 d后,降解率基本一致,达到80%.生物强化的处理结果中,以混合营养物为底物时,表现出了优异的降解效果,降解率达到90.23%.研究表明:不同时期不同的修复策略有表现出了对原油的不同去除能力,也为实践中选择合理的修复方式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地衣芽孢杆菌(B acillus lichen if orm is)NK-X3产生的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具有高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度(CM C)值为30 m g/L.采用接触角测量和烃粘附率实验研究低于CM C值的脂肽浓度对细胞表面亲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肽具有改变细菌表面的疏水特性,使亲水性的NK-X3菌疏水性增强,疏水性的K 80-B菌疏水性减弱.脂肽改变细菌细胞表面的亲疏水性,从而改变细菌的粘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