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极苔原植物-土壤系统中HCH,DDT的生物富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极乔治王岛无冰区典型的苔原生态系统中3种苔原植物及其下覆土壤中六氯环己烷(HCH)、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HCH,DDT在南极苔原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富集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南极苔原植物体与下覆土壤相比,除南极石萝(Usnea antarctica)对HCH的富集较明显(富集因子BCF石萝/土壤=2.74)外,金发藓(Polytrichum alpinum)、发草(Deschampsia antarctica)样品中HCH,DDT含量均低于下覆土壤;3种植物的富集系数还表明,它们对水溶性农药HCH的吸收高于对脂溶性农药DDT的吸收.同时,对比3种苔原植物及其下覆土壤中HCH含量发现,在大气沉降HCH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植物体的HCH主要来源于下覆土壤.因此,植物体及其下覆土壤中HCH含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3种苔原植物及其下覆土壤中DDT的含量总体上也具有类似特征.此外,对苔原生态系统中DDT各种异构体的分析发现,1980年以后随着各主要农药使用国对DDT的相继禁用,DDT的有效组分pp'-DDT降低,并且低于代谢产物pp'-DDD和pp'-DDE含量之和,可见,各国对DDT的禁用已经有效地抑制了农药污染对南极苔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M盆地走滑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大型走滑型M盆地的研究发现,在早、晚白垩世不同的走滑时期分别形成NEE,NW和NNW向三大构造体系,表现出剪切和扭张两种不同形式的走滑构造特征。认为:M盆地油气丰富但复杂多变,早期,紧临中非断裂带,断陷深度大,沉积下巨厚的下白垩统生油层系;后期,中非断裂带走滑方向变化,沉积中心向南转移,在远离中非断裂带的南区沉积了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是控制油气分布与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勘探实践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凹(坳)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富集差异性,并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前古近纪构造演化造就了Ⅰ、Ⅱ、Ⅲ型三类基底,新生代构造差异演化形成了早期型、继承型和晚期型三类凹陷,凹陷演化的差异性控制了烃源岩层系由盆地外围早期型凹陷到中心晚期型凹陷逐步变浅,由Ⅰ类基底向Ⅲ类基底,优质储层规模逐渐减小,输导条件逐步变差;潜山油气的宏观分布受前古近纪与新生代演化共同控制,主要富集在Ⅰ、Ⅱ类基底与继承型、早期型耦合的富油气凹陷中;潜山油气的富集程度受凹陷的富油气性、烃源岩层系、优质储层发育规模以及供油窗口等综合因素控制;对不同成藏条件进行定量化,建立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源-储-导"三元耦合控藏模式,储集条件为首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三门峡盆地位于汾渭地堑系东南端,秦岭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构造的交汇部位。研究其构造格局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布格重力资料和野外观测资料,刻画盆地断裂特征并划分了构造单元。结果表明:三门峡盆地主要发育近EW向、NE向和NW向三组断裂系,包括4条边界断裂和13条盆地内次级断裂,且边界断裂多以断裂带形式呈现。盆地断裂多形成于前新生代,至第四纪趋于稳定,具有延伸长、切割深的特点。盆地西部布格重力异常值相对较高,剩余重力场盆内自北向南呈近EW向低-高-低的条带分布,且存在多个异常值不同的区域,表明新生代沉积地层较厚,并受断裂控制出现了沉降差异。受中条山南断裂、文底-宫前断裂、灵宝-三门峡断裂和三门峡-硖石断裂等断裂控制,三门峡盆地可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和9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坳陷带、中部低隆起和南部坳陷带。整体表现为南北分带、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高产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发育6套含气层,其中最具经济价值的天然气高产层主要发育于下石盒子组上部盒2 3段。其岩相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内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中的块状砾岩相、含砾粗砂岩相,砂岩的储层物性与粒度呈正相关关系。这种高产气层具有特征的电性反应,表现为自然伽马值低、自然电位显著负异常、电阻率高;物性方面,孔隙度>8%、渗透率>0.8 mD,pc50<2 MPa,r50>0.4μm。储集砂岩常侧向相变大或尖灭于泥岩之中,上覆巨厚的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良好的侧向遮挡与纵向封盖,为天然气富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用Reynolds&Smith重构的1950-1998年月平均SST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SSTA的持续性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可将有明显差异的SSTA持续性特征的海区分为3类:全年各月持续性好的区域,主要包括热带中东太平洋马蹄形海域、赤道中东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持续时间一般在10个月以上;全年各月持续性差的区域,主要包括西北太平洋、东亚沿海和东南太平洋,持续时间一般为3个月左右;各月持续性有季节性变化的区域,主要包括赤道东太平洋,南海。SSTA持续性的整体空间分布存在冬夏两种主要分布型,夏季型SSTA的持续性要比冬季好。冬夏间SSTA持续性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赤道东太平洋和东亚沿海、南海区域,由冬季转入夏季时,赤道东太平洋SSTA的持续性由差变好,东亚沿海、南海地区的情况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7.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也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研究早期大型撞击事件的重要窗口,而小型撞击坑的识别与计数定年是研究南极-艾特肯盆地演化史的基础.由于撞击坑直径和数量符合幂次定律,数量众多的小型撞击坑难以单纯依靠人力进行识别.近年来,计算机算力的提升使得训练复杂的卷积神...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植物和土壤进行长期的野外调查,重点寻找自然条件下放射性核素富集植物.结果表明,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地上部分镭(^226Ra)和钍(^232Th)的平均含量(比活度)分别为248.4和679.8Bq·kg^-1,变化范围为118.3~565.6和158.3~2272.9Bq·kg^-1,地下部分(根)^226Ra和。^232Th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7.8和314.3Bq·kg^-1,变化范围为103.8~239.8和149.3~563.6Bq·kg^-1.对应的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平均值为1.88和2.74,转移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TF)平均值为1.57和2.02.芒萁时镭和钍有显著的富集特征,这一发现为研究天然放射性核素在植物中的超富集机理和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藻类富集微量元素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较全面地探讨了藻类富集微量元素的特点及其机理,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微量元素与藻类之间反应的实质,为其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梁青  陈超  黄倩  陈波  平劲松 《中国科学(G辑)》2009,39(10):1379-1386
月球布格重力异常是研究月球内部物质分布特征的重要参数. 该文基于嫦娥一号激光测高数据, 采用球坐标系地形校正方法, 获得了最新的月球全球布格重力异常. 讨论了南极Aitken(SPA)盆地形成时的天体撞击方向, 认为SPA盆地是月球最大的质量瘤盆地. 通过分析撞击盆地的布格重力异常, 发现月球质量瘤盆地具有不同的特征. 高地型质量瘤盆地高密度物质主要分布在浅部, 为充填的高密度玄武岩质岩石, 而平原型质量瘤盆地的高密度物质主要分布在深部, 为上隆的高密度月幔物质.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latest seismic and geological data, tectonic subsidence of three seismic lines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ifting process of study area is 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Although the seafloor spreading of SCS initiated at 32 Ma,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does not decrease but increases instead, and then decreases at about 23 M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ifting continued after the onset of seafloor spreading until about 23 Ma. The formation thickness ex- hibits the same phenomenon, that is the syn-rift stage prolonged and the post-rift thermal subsidence delay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are supposed to be three: (1) the lithospheric rigidity of the northern SCS is weak and its ductility is relatively strong, which delayed the strain relax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seafloor spreading; (2) the differential layered independent extension of the lithosphere may be one reason for the delay of post-rift stage; and (3) the southward transition of SCS spreading ridge during 24 to 21 Ma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celeration of seafloor spreading rate then triggered the initiation of large-scale thermal subsidence in the study area at about 23 Ma.  相似文献   

12.
多源流量特征分析方法及其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不同的网络攻击会造成不同流量特征的变化,单一的网络流量特征难以全面检测网络异常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多源流量特征分析方法.通过选取一组网络流测度,分析其分布特征并采用雷尼信息熵方法进行多源流量特征融合以实现对网络异常行为的全面检测.基于真实网络流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网络异常行为检测方法实现简单、计算量小、检测精度高,可适用于大规模网络,能有效检测已知及未知异常.  相似文献   

13.
南海在距今34 Ma之前的始新世从陆地变为海洋,古水深不断加深,至距今24 Ma之前的中新世/渐新世之交,由于T60构造运动,南海海盆整体进入深海环境。但是,自中新世以来随着吕宋岛弧向欧亚板块碰撞,南海海盆的半封闭程度在距今10.0、6.5、3.0和1.2 Ma之前加剧,导致南海深部海水只能来自巴士海峡海槛深度2600 m以浅的太平洋。此后,巴士海峡两侧的南海与太平洋深部海水交换,由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呈现冰期/间冰期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位于扬子克拉通西部的四川盆地在前震旦纪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对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动力学性质、盆地类型存在争议;而理清不同时期盆地类型及其叠合特征对于上扬子克拉通盖层演化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利用穿过盆地的北西-南东向区域地震反射大剖面,结合钻井、野外地质、区域地质资料,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进行剖析,识别出5个区域不整合面,划分出5个盖层构造层,认为在纵向上形成了海相克拉通裂陷盆地(Z-S)、海相克拉通拗陷盆地(P_1l-T_2l)、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T_3x^1-T_3x^3)、陆相拗陷盆地(T_3x^4-J)、前陆盆地(K-Q)等原型盆地的有序叠合。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依兰盆地岩相特征及其地观面貌,通过野外露头和钻孔剖面的观察、描述与编录,识别了依兰盆地古近系舍煤岩系的主要岩相类型,据此,分析总结研究区所发育的主要的沉积相及其特征。通过对盆地中钻孔资料的筛选及统计,绘制出依兰盆地古近系富锦组的地层厚度等值线、砂泥比等值线等图件,结合单井和连井对比图的优势相,最后绘制出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16.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长昌凹陷的3条典型地震测线进行平衡复原,揭示长昌凹陷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同沉积构造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古构造格架,通过对凹陷内次级古构造单元及其演化类型的识别,综合分析构造演化对层序样式的控制,构建研究区沉积层序综合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昌凹陷的构造格局依次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期、晚渐新世断坳转换期和新近纪坳陷期3个发展阶段,由此产生了3个具有不同古构造格架背景的盆地原型相互叠加。在裂陷Ⅰ幕和裂陷Ⅱ幕主要发育上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和多级陡坡断阶带层序样式,而裂陷Ⅲ幕发育下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和多级缓坡断阶带层序样式,在裂后热沉降阶段主要发育断裂型挠曲带层序样式以及少量下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而裂后加速沉降阶段则发育简单挠曲带层序样式。与断坡带和挠曲带相关的大型低位三角洲、低位扇以及下切谷充填是长昌凹陷构造岩性或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航空瞬变电磁法在国外多金属矿产勘查中应用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块状硫化物矿勘查中。该类型矿产在国内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勘查手段为地面物化探方法,但面临周期长,受地形影响大等问题。为此,国内引进航空瞬变电磁法,并首次在黄土坡矿床开展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矿床上方具有航电异常显示,低阻体空间上与主矿体吻合较好,并在主矿体南侧新发现一处航电异常,为该矿床深边部找矿提供线索。国内首次开展的航空瞬变电磁法测量试验找矿效果分析,为国内多金属矿产勘查,尤其是块状硫化物矿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方法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较准确地了解掌握可以反映南中国海天气和气候特征的云量分布演变特征,利用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ISCCP卫星云量资料,通过物理量特征提取、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中国海总云量及高、中、低云量的分布演变特征,以及其与其他海域各季节云量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中国海低云量四季中均表现为由海区向沿岸递减,总云量和中、高云量夏秋季高于冬春季,低云量则相反。对于不同海域的云量细节特征要依据各季节大气和海洋环流变化来细致区分,这样有助于在掌握规律基础上有效制作海域上空云的预报。  相似文献   

19.
Wang  ShiFeng  Zhang  WeiLin  Fang  XiaoMin  Dai  Shuang  Kempf  Oliver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8,53(9):1393-1400
The Zanda basin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basins at the north slope of the Himalaya Range. Thus the study of the basin strata will provide crit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 Orogenic Belt. 268 oriented block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750-m-thick sections of the Zanda basin. Th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ChRM) was isolated that decays linearly to the origin between 500℃ and 690℃for most studied samples. An age range of 9.5-2.6 Ma was estimated fro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ur observed polarity column and the Geo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GPTS). The age of the Zanda basin does not support the models that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 system (STDS) is one of the basin controlling faults. Given the 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basin and the tectonic features at the north edge of the basin, the Zanda basin was a half graben that was possibly controlled by the Karakorum fault on the northeast.  相似文献   

20.
观音峡背斜为典型的层状热储构造。利用背斜南东翼已成功实施的11口地热井资料,采用对比研究、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特征:热储埋深越大,岩溶发育程度越弱,地热水越贫乏;热储埋深越大,热储盖层隔热保温效果越好,地热水水温越高;层状热储含水层厚度愈厚,岩溶发育程度越强,地热水越富集;热储含水层厚度愈厚,岩溶裂隙越发育,地热水水温越低;"渐变型"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程度相对较好,地热井平均出水量2 136.75m~3/d;"急变型"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程度相对较差,地热井平均出水量584.93m~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