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溶剂萃取法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的有害成分银杏酸,以银杏黄酮、银杏内酯和银杏酸的分配比为指标,考察了水相pH值、乙醇体积分数、有机相等对分配比的影响,优化了溶剂萃取法脱除银杏酸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pH值2.0、体积分数40%的乙醇为下相,正己烷为上相时,可有效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银杏酸,并且最大限度保留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等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杏酸,分析了流动相组成,pH值对银杏酸色谱保留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分离条件下,此方法可应用于银杏制剂中银杏酸含量测定,同时初步建立了一种由GBE中提取分离银杏酸的大孔树脂吸附法.  相似文献   

3.
银杏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中含有多种活性化学成分,对人体具有多种治疗和保健作用。本文对银杏中的活性成分及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银杏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银杏生产和出口的最大国。银杏果实是滋补、保健、药用佳品。银杏叶提取物GBE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首选药物。银杏木材质地优良,是制作高档家具的理想木材。银杏外种皮含有丰富的银杏酸和多糖类物质,其提取物可制成高效生物杀虫剂及医药产品。银杏的高抗逆性,高大挺拔的树形,加之纸扇形的玲珑树叶,成为园林绿化的理想树种。银杏素有“活化石”、“活文物”、“活历书”、  相似文献   

5.
《当代地方科技》2007,(5):16-17
银杏是经历过冰川时期而存活在地球上的特殊植物,继德国Schwabe公司发现银杏叶中含有防治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活性成分——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之后,银杏的研究开发成为国际上近代植物药开发的热点之一。目前,国际上的银杏制品已达30多种,有关专家认为世界上银杏制剂的年销售额20-40亿美元,很多媒体曾宣传中国银杏开发潜力巨大、前景诱人,在国内掀起了银杏开发的热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度法,通过固-液平衡装置测定了从288.15 K到313.15 K温度下银杏酸C15:1在水中的溶解度,并分别应用Apelblat模型及理想溶液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关联,总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50%和2.44%.结果表明:银杏酸C15:1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的理想溶液模型和Apelblat模型在文中的研究温度和溶解度范围内是适用的,而Apelblat模型的模拟结果要优于理想溶液模型的模拟结果,其溶解度关联值与试验值比较吻合.通过van't Hoff方程计算出银杏酸C15:1在水中的溶解焓和溶解熵均为正值,表明银杏酸C15:1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为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银杏外种皮中活性物质提取方法和抗菌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银杏外种皮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研究来自10个产地的银杏古树叶黄酮,以及与黄酮合成相关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了解不同产地银杏叶片的活性物质含量变异以及各活性物质间的相关关系。【方法】以10个产地银杏古树叶为材料,测定各活性物质的含量,探究各成分在不同产地间及产地内的变异。【结果】嫁接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银杏,其叶片活性物质含量在产地间及产地内均存在显著差异。10个产地银杏古树总黄酮、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和PAL活性(鲜质量)分别为9.13 mg/g、157.15 mg/g、0.71 g/L和10.96 U/g。银杏叶黄酮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及PAL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来自汉中产地的黄酮含量最高,在今后优良叶用银杏来源的选择中应予重视。都匀产地黄酮变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在产地间选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产地内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银杏种子脱水敏感性及相关的生理生化变化,为银杏种子贮藏、种质资源的保存及苗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银杏种子于25 ℃、湿度(25±2)%条件下脱水67 d,种子含水量每下降5%左右时随机取样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当种子含水量降至45.1%时,发芽率并未有明显变化,然而,当种子含水量降至40.1%时,发芽率从开始的92%下降至50%;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含水量与发芽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910)。银杏种子脱水过程中,其相对电导率不断上升。此外,SOD活性变化与POD活性的变化基本相似,均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至最大值,再下降的趋势,只是其POD活性的上升比SOD早,说明POD的反应比SOD更为敏感。种子含水量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含量(r=-0.619)、相对电导率(r=-0.745)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银杏种子对脱水高度敏感,表现出顽拗型种子特点。严重脱水降低了银杏种子抗氧化酶活性,并加剧了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种子活力下降乃至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10.
天然药物银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促进银杏产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本文从银杏的种仁、叶、外种皮、花粉及根五个方面论述了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特别是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银杏药理作用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与归纳,从而阐明银杏广泛的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1.
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简便、灵敏地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物经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使黄酮苷转化为苷元再与Al3+配位,所形成的配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可以槲皮素为标准品,采用荧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含量。在选定条件下,槲皮素的浓度与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0000?75~050?μg/mL, 检测限:045?g/mL(S/N=3),回归方程: If=7799?48+63210?86ρ×107(μg/mL),相关系数R=0999?9(P<0000?1),并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实验和银杏叶提取物(GBE)中的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将银杏叶提取物经酸水解得到其中黄酮甙元槲皮素、山萘酚和异鼠李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YWG-C18柱,甲醇:水(含04%磷酸)为流动相,UV360nm检测,以槲皮素为对照品计算出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甙含量。槲皮素浓度在001~02mg/ml之间,浓度与峰面积呈直线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2,回收率为974%,相对标准偏差161%。该方法简便、准确,易于银杏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贵州省古森林残存群落”系列调查之二.着重对务川县鹿坪村白果园及务川县丰乐镇大院子川王庙两处古森林残存群落中的银杏种群进行了定量研究,相应介绍了森林群落的结构、成分、数量及立木的物侯型级.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两处森林仍具有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的群落特征.白果园森林群落应属“针阔叶混交的古森林残存群落”;川王庙森林群落则属于“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的古森林残存群落”.在上述群落中,银杏种群同森林中其它种群一道沿着天然森林群落的自然规律进行生长、发育和更新,具有同其它野生植物种群一致的生长发育特性,应是古森林残存群落中处于自然状态万的野生性银杏种群.  相似文献   

14.
银杏外种皮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报道了一种通过溶剂提取,乙醚和碱液萃取,以及酸还原,由银杏外种皮为原料得到氢化白果酸、白果酚、银杏黄酮类物质的新工艺方法,利用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的定性定量测量和结构分析。初提物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对几种常见菌的抑制率为60%~80%,对几种常见害虫的杀虫率70%~80%。纯化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酮类物质对几种菌的抑制率均超过70%,氢化白果酸对小麦白粉茵治疗和保护作用可分别大于80%。  相似文献   

15.
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的含量,使用YWC-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检测波长370nm,平均回收率99.6%,变异系数为0.24%。  相似文献   

16.
我国银杏栽培速增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Ginkgo biloba L.)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通过综合国内有关资料,该文从银杏的适应能力、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详尽阐述了近几年银杏栽培迅猛发展的原因,并指明其发展趋势,给人们在今后的银杏栽培及开发利用方面以启迪。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条从银杏叶中分离、纯化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的工艺路线,对工艺中主要分离、纯化单元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用廉价的石油醚为萃取剂,萃取物经水解、大孔树脂吸附和硅胶柱层析,油状产物中聚戊烯醇类化合物含量超过95%,聚戊烯醇类化合物得率为50%,回收率为95.7%,整个工艺过程简单,易于工业放大。  相似文献   

18.
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1950-1994年的银杏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提示并预测了银杏专题研究在我国经济林树种研究中的特点及其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银杏酚酸是银杏种仁中的过敏原。笔者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银杏酚酸的提取工艺,并通过HPLC对其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银杏酚酸提取量的主次顺序是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5%、提取时间12 h,料液比1∶12.5,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银杏酚酸主要有5种。验证性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银杏酚酸的提取量(PW)达到147.94μg/g,残留的银杏酚酸质量分数为2.19%,显著小于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20.
Tender leaves, buds and stems ofginkgo biloba L. were transformed successfully by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with Ri plasmid, and its suspension cultured clone was eastablished. The result of detection of opines suggested thatA. rhizogenes had integrated the T-DNA of the Ri plasmid into genomic DNA of ginkgo cells. A new way is offered to exploit ginkgo resources with biological technology. Liu Shunan: born in 1972, Postgradu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