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植被制图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植被制图及其技术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特别总结了内蒙古自治区在植被制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高原山区遥感植被制图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制图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在环境复杂、异质性高的高原山区,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给该区域的遥感植被制图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作者重点介绍在复杂山区环境中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植被制图的基本过程.为了提高山区遥感植被图的精度,建议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提取训练样本阶段,应将同一地物或者植被类型根据其不同的光谱特征分成不同亚类型进行选取训练样本;②现有许多地形校正模型不能有效地提高遥感分类精度;③分类器选择时,建议选择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分类法、决策树、基于专家知识分类法等先进的非参数分类器;其次如果选择使用中低分辨率影像数据,可以考虑使用亚像元或软分类法;当使用高分辨率影像时,选择基于对象分类法要优于基于像元分类法;④结合辅助数据,尤其是DEM数据能显著提高山区遥感植被或森林制图精度.将来高级地形校正模型和分类算法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发展.GIS技术与遥感数据结合也是未来遥感植被制图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未来研究还需要将群落和植被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来提高山区植被制图精度,并促进遥感科学和空间植被生态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苍山东坡植被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苍山是中国高山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之一,具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在对苍山东坡1966~4092 m沿海拔梯度进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形图和ETM+遥感影像进行苍山东坡植被制图,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叠加,对苍山东坡植被景观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与顶级群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苍山东坡绝大部分山体位于2500~3500 m范围.苍山东坡现状植被垂直分布格局明显,具有6个垂直分布带.该垂直植被带谱与顶级群落垂直带谱相比有一定变化.研究结果进一步量化了前人对苍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所做的定性和半定量的研究结果,找出了两者的差异,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 0 引言卫星照片是地表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真实、综合反映,是进行植被调查和判图的第一手资料及重要手段。它具有视野广、信息量丰富、现实性强、精度高的优点。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面积和各种植被的现状信息。利用它可大大提高编制植被图的精度和进度。本文是作者通过参加贵州省植被解译制图课题,现以贵阳幅为例,就植被类型解译与制图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城市为对象编制植被志或植被图有助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管理与保护.我国的植被分类体系主要是以自然植被为主体构建的,且大多集中在全国尺度上或省域尺度上,不适用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分类.并且,强人为干预下形成的植被一直未出现学界公认的分类体系,给城市植被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基于“起源-干扰-功能”为基本原则的综合型城市植被分类体系,按照植被起源和受人为干扰程度将城市植被分为自然植被、次生植被和栽培植被.栽培植被依据其功能类型进一步划分为人工林地植被、景观绿地植被及农业植被三大类型.下级单位参照1980年《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并结合新近《中国植被志》编研提出的3个初步纲领性文件,进而构建城市植被分类系统,并对城市植被分类的原则和标准在上海地区进行了应用尝试,以期进一步构建一个兼具学术科学性和应用操作性的城市植被分类体系,为后续城市植被志的编撰,以及城市植被的认知、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开展全国性植被清查、分类和植被志研编是一项重大的科学工程,可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性治理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中国植被调查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植被分类系统的分类依据、等级、分类结果和特点,以及国家和地方层面植被志研编进展,指出了我国植被科学研究中存在植被分类混乱、植被志研编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植被数据库建设、植被家底不清等不足,提出了加快建立国家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进一步规范全国和地区植被志研编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西是我国植被类型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展《广西植被志》研编意义重大。本文在全面总结广西植被调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植被调查研究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第二阶段为1981-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对《广西森林》《广西植被志要》和《广西植被(第一卷)》中的植被分类原则、等级、分类结果及各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在遵循《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植被志》的研编方案,建议以植被型组独立成卷,即可分为6卷:森林卷、灌丛卷、草丛卷、沼泽与水生植被卷、农林植被卷、城市植被卷。其中,森林卷可分为6册,即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册、落叶阔叶林分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册、常绿阔叶林分册、季雨林和雨林分册、竹林分册;灌丛植被、草丛植被和沼泽与水生植被各独立成卷;农林植被卷分为两册,分别是农业植被分册和林业植被分册;城市植被独立成卷。此外,加上第一卷总论,《广西植被志》可由7卷13册组成。对建立10个植被信息数据库及广西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提出初步方案。《广西植被志》的研编及出版必将推动广西植被生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继红 《甘肃科技》2008,24(1):86-87,135
土壤侵蚀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土壤侵蚀包括环境和营力两个子系统,其中前者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及物质文化环境。不同区域有其具体的环境状况,造成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也各不同。本研究通过石羊河上游山区土壤侵蚀制图,并与环境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研究区内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为植被和人口。  相似文献   

9.
大别—桐柏山区植被分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波  高增义 《河南科学》1990,8(1):62-68
本文提出大别—桐柏山区自然植被分类的依据、原则和分类系统的单位及命名方法。根据野外考察资料分析,初步拟定了大别—桐柏山区自然植被分类系统方案,将其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植被、草丛植被、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7个植被型,在植被型下再分17个群系组和124个群系。  相似文献   

10.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卧龙自然保护区1987年和1997年两个时段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植被制图,并与DEM模型数据进行叠图分析,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在各种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规模森林砍伐活动使林地的分布格局受到强烈干扰,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2) 研究时段内的生产性育林活动、保护性育林活动和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森林植被类型的地形分布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保护区目前仍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人为干扰现象,针叶林及阔叶林比重的减少和灌丛数量的相应增加,反映出保护区目前人为干扰活动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应当引起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