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历来被研究者看成是"杂家",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定论,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仔细研读原文和受评论家影响造成的.我们通过仔细蚓读和分析<抱朴子外篇>的原文,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可以得出<抱朴子外篇>不同于<内篇>的思想倾向的结论.<内篇>属道家,而<外篇>属儒家.从<外篇>提炼出的"夫唯无礼,不厕贵性"、"崇教勖学,精六经之正道"、"量材授官,贵贤任能"、"诘鲍论君,辨证古今"等命题,可以看出完全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范畴.<抱朴子外篇>儒学思想有两个特点:一为"驳难",二为"通释".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在"人心就是立国之本"、"国计民生是国之大事"、"主权在民"三个方面.通过对孙中山先生撰写<建国方略>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理想与主张的分析,从历史角度谈<建国方略>未能实现的原因,以及<建国方略>中民本思想的执政理念和孙中山先生民本思想执政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以"礼乐未始有常"的概念表明了艺术的历史进化观;以"君形者"的概念说明艺术创作中神似的重要性;以"师旷之耳"的概念提出了对艺术知觉者的要求.<论衡>的艺术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疾虚妄"和"为世用"两个命题上.这两个命题同时表明了王充艺术学思想的积极方面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的美学思想丰富复杂,可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转型过程。前期(1938~1946),他以小说、散文等哲理意味和象征色彩浓厚的文本进行"抽象的抒情",致力于生命形而上、非功利性的思考,表达对"生命"、"美"、"爱"的独特理解与终极追问;后期(1946~1949),他则依凭杂论、政论等形式展现积极介入社会的姿态,倡导民族国家、文学运动与社会政治的重造,传达出功利性的现实诉求。这种转型折射出特定历史阶段作家复杂矛盾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1911年至1949年是<歧路灯>传播的第二时期,它的开始,是以现代印刷技术的介入为标志的.这一时期,<歧路灯>的传播主题渐趋多元,除了承续第一个传播时期"教育"、"淑世"的思想外,"商业利益"、"传统文化的复归"也成为了传播的主题元素.  相似文献   

7.
以1917-1949年现代作家以<水浒>题材为改编对象创作的小说、戏剧的考察为基础,针对改编作品呈现的突出特点,选取"林冲夜奔"题材的改编作为典型个案做深入分析,探讨吴祖光的<夜奔>、吴永刚的<林冲夜奔>和延安平剧<逼上梁山>三部改编剧作不同的理解角度与诠释方式,探寻其所反映的时代风气、历史进程、文化影响等丰富内容,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水浒>题材现代改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理论,通过对其所译唐诗<江雪>进行系统的分析、比对,从而得出"三美"翻译理论是可操作的这一结论:译者可以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达到"三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实践美学将实践活动严格界定为物质生产实践,致使其美学思想不可避免具有"社会性"、"客观性"、"物质性"等特征,因此他批判了朱光潜美学强调美的个体性、精神性和意识形态性.从"后实践美学"时李泽厚实践美学的质疑看,李泽厚实践美学提出和建立时所大力批判的,恰恰是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最为欠缺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朱光潜的实践思想是对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思想的一种具有潜在可能性的矫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生活>周刊(1925.10-1933.12)是民国时期邹韬奋主编的一份著名杂志.对于<生活>周刊,邹韬奋倾注了其全部心血和智慧,充分融入了其独立人格精神.这一独立人格精神在其<生活>周刊报刊活动中凝结成为他的"报格"思想.言论自由、精神独立是"报格"的核心内涵;立于民众立场、维护民众利益是"报格"的立足点与动力源泉;经济自立是"报格"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邹韬奋的"报格"思想及其实践对<生活>周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创作于南京时期的<紫钗记>,堪称"临川四梦"第一梦.<紫钗记>较好地继承了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了汤显祖的"情至观",鞭挞了封建权责,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综合评价"临川四梦",可以说<紫钗记>是希望的春天之梦.  相似文献   

12.
陈太明 《广东科技》2009,(16):94-95
佛家主张"悟空",于是有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真言."理性之美"是汉赋美的本质,这是冷成金<试论汉赋之美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提出的.何新文<赋家之心苍括宇宙>(<文学遗产>1986,1)总结汉赋"以大为美"的特点,认为具体表现在追求体制的宏大、展示力量威势无比巨大的大美、展现阔大无比的想象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圣人"立象以尽意",魏碑摩崖<石门铭>与<郑文公>字体各呈"圆象",其技法圆彰,一点一画各自烘托"飞逸奇浑"与"醇古渊穆"之意境.结合时下新碑学得失,两碑的取法之径即"何以各呈圆象,何以各尽其意"也很值得探讨."技道同修,象意圆融"是学习此两碑进而学习所有魏碑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红楼梦>译文不同版本对对联翻译的不同处理方式,指出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古老的形式,在其翻译时最重要的是注重"意美",其次是"形美",再其次是"音美".  相似文献   

15.
<维摩诘经·法供养品>是<维摩诘经>的"流通分"之一,是对"不二法门"思想的必要补充.<法供养品>一方面强调智慧的"信解",另一方面也重视德行的修行,对发扬<维摩诘经>的真精神,克制佛教的庸俗化和伪善化,有着功不可没的效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仅二卷,十八章,共1903字,在十三经中篇幅仅占0.28%,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然而此书在汉代复出后,立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文帝时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武帝时规定<孝经>是对太子、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平帝时<孝经>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东汉时<孝经>入"七经",唐时<孝经>入"开成石经".北宋时,<孝经>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孝经>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根本原因是此书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系统、精辟的总结而形成孝道、孝行、孝治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的艺术人生观建构体现出浓厚的美学独立价值和启蒙色彩。审美自由论与审美救赎论成为现代美学进程的重要两端,它们一方秉承艺术独立与审美自律的原则,进而走向艺术化的生存;另一方以启蒙为旨归,注重文艺的审美实践原则及其对社会的改造作用。这两者双向发展却又并行不悖地存在于王国维、蔡元培和朱光潜等美学家的理论中。"双向平行"的意义概括给体验式的艺术人生观带来清晰的理论线索,而朱光潜前期中西融合、两脉整合的美学特质清晰阐释了这一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幸亏"类词语极为丰富,却没有"幸亏"一词;我们按字面形式把它们分为"幸"、"亏"两类,这两类词语的大量涌现,是"幸亏"形成的语义基础."亏"类与部分"幸"类词语可以用"幸亏"替换,两类词语多表说者"幸"听者"亏",即为"我幸,亏你";其后面的小句主语为受亏对象,故"亏"居后与之紧密相随,这是形成"幸亏"而非"亏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60年代,是蔡仪美学的转型与自我改造期,为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提供了最早的蓝本。《唯心主义批判集》标志着蔡仪美学的转型,《文学概论》自觉吸收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其20世纪前期美学思想进行了大的改造。与其前期成就相比,蔡仪先生本时期没能有大的理论作为,但对新中国前期美学客观上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编行堂集>是澹归和尚(1614-1680)所作的诗文集.乾隆"寓禁于征"是导致<编行堂集>文字狱案发生的原因.南韶连兵备道李璜并非该案的举报者,而是赴丹霞山别传寺实施"屠、遂寺僧,椎碑、毁塔"的始作俑者.<编行堂集>案牵涉甚广,"株连僧俗五百人".这不是偶然的个案,是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镇压与钳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而施行的文化专制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