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提高纯17-1块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设计耐特高温表活剂,针对表活剂油水界面张力、注入速度、段塞大小及不同渗透率岩心对表活剂降压增注效果的影响进行室内驱替实验研究,并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出上述因素对降压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降压率随界面张力及注入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段塞及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1#表活剂对降压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渗透率、段塞长度、界面张力、注入速度;2#表活剂对降压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渗透率、注入速度、段塞长度、界面张力.研究结果可为低渗油藏表活剂驱注入参数的优选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纯17-1块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设计耐特高温表活剂,针对表活剂油水界面张力、注入速度、段塞大小及不同渗透率岩心对表活剂降压增注效果的影响进行室内驱替实验研究,并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出上述因素对降压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降压率随界面张力及注入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段塞及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1#表活剂对降压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渗透率、段塞长度、界面张力、注入速度;2#表活剂对降压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渗透率、注入速度、段塞长度、界面张力。研究结果可为低渗油藏表活剂驱注入参数的优选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压界面张力装置测定了某油田在油藏温度下,原油中不同CO2注入量时油藏流体/地层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了压力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原油中CO2注入量的增加,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不断减小.相同CO2注入量时,随着压力升高,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增大;当CO2摩尔分数达到0.650时,测得的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升高已变化很小,同时,从测得的PVT关系中也已很难分辨出泡点压力,体系接近一次接触混相的状态.当CO2摩尔分数为0.578时,油藏流体/CO2界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对某油井采用注CO2降低油藏流体/地层水、油藏流体/CO2间的界面张力的方法是可行的,注CO2方法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地层压力,对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有利.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致密砂岩油藏注热水降压增注技术,通过室内物理模拟研究了注热水对目标区块黏土矿物水化膨胀、岩石孔隙结构、油水黏度、原油热膨胀性、油水界面张力、油水相启动压力和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分析了致密油藏注热水降压增注机理,并评价了不同注热水温度下的降压增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注热水具有较好的降压增注效果,且注入水的温度越高,注水启动压力越低、峰值效应越弱,降压增注效果越明显;不同渗透率岩芯注热水降压增注效果不同,渗透率越低效果越好;该致密油藏区块最合理的注热水温度为100℃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稠油油藏注水井注水压力,以表面活性剂和纳米聚硅材料为主要处理剂,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了一种表面改性降压增注体系,组成为0.5%季铵盐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HAS-1+0.03%纳米聚硅材料NPS-L+0.5%防膨剂JCL-2。研究了该降压增注体系的稳定性和界面性能,考察了体系的润湿反转性能以及降压增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表面改性降压增注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界面性能,在60℃下静置50 d后,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稳定在10-3m N/m数量级。体系具有良好的润湿反转能力,使用加入表面改性降压增注液饱和的岩心接触角从46.5°增大到134.5°,使亲水表面转变为疏水表面。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注入表面改性降压增注体系3 PV后,后续水驱压力降低40%,降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文33块沙三上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高压欠注问题,室内优选出低浓度(有效浓度0.05%)降压增注剂XH207B,进行岩心薄片微观形貌修饰实验,反转近井地带亲水岩石的润湿性,在岩心中注入降压增注剂XH207B溶液,观察润湿反转前后岩心微观形貌的变化特征,揭示降压增注剂的工作原理,并通过油水两相的岩心驱替实验观察亲水储层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变化的渗流规律,为现场施工提供指导意义,达到降压增注目的。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0.05%时,XH207B溶液可使亲水岩石达到中间润湿状态(接触角接近90°),并且在岩石孔喉中主要以水膜形式附着在孔喉壁面,防止亲水岩石中黏土矿物膨胀运移,改变近井地带油水界面特征,同时,降压增注剂溶液以微小水珠形式包裹在油相中促进了油水乳化作用,提高了亲水储层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最终使注入压差发生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为1.22%~6.18%,达到了降压增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稠油油藏注水井注水压力,以表面活性剂和纳米聚硅材料为主要处理剂,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了一种表面改性降压增注体系,组成为0.5%季铵盐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HAS-1+0.03%纳米聚硅材料NPS-L+0.5%防膨剂JCL-2。研究了该降压增注体系的稳定性和界面性能,考察了体系的润湿反转性能以及降压增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表面改性降压增注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界面性能,在60℃下静置50 d后,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稳定在10-3mN/m数量级。体系具有良好的润湿反转能力,使用加入表面改性降压增注液饱和的岩心接触角从46.5o增大到134.5o,使亲水表面转变为疏水表面。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注入表面改性降压增注体系3PV后,后续水驱压力降低40%,降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针对致密油藏目前开采方式存在产量递减快、可采储量低的问题,通过构建基于离散裂缝网络的致密油藏润湿返转提高采收率数学模型,并编制相应全隐式数值求解算法,进一步研究了亲油储层周期注入表面活性剂方式的驱油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周期注入表面活性剂能够使储层产生润湿性返转,诱导自发渗吸,进而有效动用基质内剩余油,较目前开采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幅度10%;周期注表活剂的驱油效果随着原油黏度的降低、基质渗透率的增大或者压裂密度的提高而变好,当地层原油黏度低于7 m Pa·s、基质渗透率不低于0. 01 mD、裂缝间距不高于150 m时,周期注表活剂可取得明显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9.
注CO2油气藏流体体系油/水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高压界面张力装置测定了某油田在油藏温度下,原油中不同CO2注入量时油藏流体/地层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了压力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原油中CO2注入量的增加,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不断减小。相同CO2注入量时,随着压力升高,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增大;当CO2摩尔分数达到0.650时,测得的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升高已变化很小,同时,从测得的PVT关系中也已很难分辨出泡点压力,体系接近一次接触混相的状态。当CO2摩尔分数为0.578时,油藏流体/CO2界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对某油井采用注CO2降低油藏流体/地层水、油藏流体/CO2间的界面张力的方法是可行的,注CO2方法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地层压力,对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有利。  相似文献   

10.
井下低频振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井下低频振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机理。方法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达西定律、流体动力学等基本原理研究了低频振动波作用下油层流体的数学模型,将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定量地研究了低频振动对原油黏度、界面张力、毛管压力、产水率及产水率上升速度的影响。结果低频振动采油技术能够提高原油产量10%~25%,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降低界面张力1~2 mN/m;振动可以降低油井产水率10%左右,且明显降低产水率上升速度。结论低频振动提高采收率技术机理在于低频波对油层流体物理性质的改善和储层储渗性能的提高,在油田增产技术中具有较明显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启动压力梯度对压裂井生产动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藏往往不遵循达西定律,具有启动压力现象,常规的方法难以实现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大庆肇源油田不同渗透率岩心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了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关系式,并应用黏度和渗透率组合参数来判断流体的渗流形态;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对压裂油井日产量、累积产量、含水率、采出程度、地层压力分布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对压裂油井各项生产参数的影响很大.因此,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过程中不能忽略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辽河油田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储量占各类油藏地质储量的7.7%,开采程度较低。处于中晚期开发阶段的辽河油田,挖掘渗透油藏的地质储量,其采收率如果能够提高1%,那么将会获得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压裂是改造低渗透油层提高油井产量的强化措施。本文以欢北地区低渗透油层——杜家台油层为例,对低渗透油层压裂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适合低渗透油层的及压裂液、支撑剂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项将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相结合的新技术。该结合技术由吞吐剂技术、油井堵剂技术和工作液注入技术组成。其核心是先后向地层注入吞吐剂和油井堵水剂 ,使后者将前者封存在高渗透层中 ,随后前者被沿高渗透层迫近油井的水 (注入水、边水等 )带至含油饱和度较高的中、低渗透层将油驱出 ,从而达到提高油井产量并降低产液中含水率的目的。介绍了工作液配方的确定、用量计算、注入顺序和将工作液过顶替入地层等技术步骤。该项技术已在濮城油田S下1油藏的油井成功地进行了试验 ,证实了该结合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20年来,在低渗透砂岩、海相碳酸盐岩、火山岩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发现,形成了国际一流的开发配套技术,实现了低渗透油气藏的规模有效开发,低渗透油气产量持续上升,其在产量构成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无论从近几年新增探明储量还是从剩余油气资源量看,低渗透油气都是今后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低渗透油气是中国未来油气工业的勘探开发主流,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原油田地质情况复杂 ,油藏埋藏深 ,高温、高压低渗 ,温度与矿化度高 ,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 ,研制开发了 YH2 0 0 0高强度复合堵剂 ,该复合堵剂是把凝胶堵剂和树脂堵剂有机结合 ,现场工艺成功率和封堵成功率均达到了 1 0 0 % ,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该堵剂的研制成功 ,基本解决了中原油田高温、高压、低渗透油藏的堵水作业 .着重阐述了该堵剂的研究思路、室内筛选和评价方法以及现场应用情况 .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油水渗流时的启动压力现象普遍存在,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依据油藏的油水启动压力梯度规律来确定合理的注采井距。将启动压力梯度规律与渗流理论相结合,确定了井距与动用储层渗透率下限的关系及井距与动用储量百分数的关系,从而有效指导井网加密调整工作,可为低渗透油田开发确定合理井网密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峰油田白马区长8油藏平均渗透率为0.77×10-3μm2,属低渗透率油藏,储层岩石润湿性普遍存在中性偏亲油性。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针对该油藏条件开展了室内润湿反转剂驱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优选出适合该油藏的最佳驱油方案为:段塞尺寸为0.1倍孔隙体积,段塞组合为1000mg/L(0.05PV)+200mg/L(0.05PV)。应用润湿反转剂模型预测最佳驱油方案的原油采收率可以达到36.75%,与注水开发相比提高9%左右,润湿反转剂换油率达到538t/t。可以认为低渗透油藏注润湿反转剂开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某地区须家河组有水气藏开发早期气水关系复杂,气井普遍产水,动态储量一直难以确定。根据低渗有水气藏生产动态及渗流特征,分析应用弹性二相法、压降法不能计算其动态储量。气井产水使气藏供气能力不足,气井生产制度不合理,造成用弹性二相法计算的动态储量偏低;产水气井和水淹井测得地层压力值偏低,导致压降法计算的动态储量必然误差较大。针对两种方法的缺点,建立了更适合产水特征的物质平衡方程,提出了计算有水气藏动态储量新方法——产量不稳定分析法,在计算过程中避免了"假拟稳态"的出现和实时测量井底流压的困难。通过实例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实用、准确,为气井的合理配产提供依据,对有水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江苏油田油气勘探成熟度的不断提高,低渗或特低渗、深层、薄层低丰度、自然产能低、产能递减快、常规开采方式无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的难采储量比重逐年增加。本文在高邮凹陷、金湖凹陷以及海安凹陷等26 个断块岩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难采储量的地质特点,研究了此类油藏的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饱和度、拟启动压力梯度、原油黏度和黏土矿物含量5 个评价参数,并从储层特征及技术经济风险上,评价了难采储量的有效动用潜力。研究表明,在不采取储层改造、油价730 $/t 下,江苏油田未动用难采储量中有50%以上的断块较难动用。在较高的油价和储层改造的基础上,江苏油田难采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动用。  相似文献   

20.
气藏早期地质储量的确定对开发方案的制定、开发设施的设计以及气藏价值的评估十分重要,低渗透气藏早期地质储量的确定一直是一项比较难的工作。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利用流动物质平衡法、油藏影响函数法以及采气曲线法来早期预测低渗透气藏或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经过实例分析说明以上三种方法切实可行,还对三种方法自身的适用条件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