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青田县农科所丁华政来稿,介绍他们所于1980、81连续两年试种再生稻获得成功的情况。来稿说,水稻收割后,稻桩上会萌发出再生蘖,这种再生蘖会继续生长结实再收一次稻,这就是再生稻。再生稻具有生长期短、日  相似文献   

2.
再生稻栽培技术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稻是头季稻收割之后,利用稻蔸上的休眠芽发出来的再生蘖,经培育达到成穗结实的栽培方法。此法一种双收,不仅省工、省种子、省秧田、省成本,而且生长发育快,全生育期仅60天左右,单产也比较高,一般亩产350斤,高产田可达400斤以上。实践证明:在山区或秋水不足的地区,大力推广再生稻,是增产粮食和发展稻田三熟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15N示踪研究再生稻施用氮肥的吸收分配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稻-再生稻的15N示踪结果表明:①15N吸收率在头季稻成熟期为34.22%~43.09%,再生稻成熟期升至38.64%~55.75%.头、二两季一致趋势是促芽肥、保证芽肥早施高于迟施,促芽肥加发苗肥的高施肥量大于低施量.②再生稻成熟期15N在稻株各器官的分配是促芽肥加发苗肥的,头季收获物(穗和1节)平均为41.84%,再生稻株为45.26%,稻桩和根为12.90%;只施促芽肥的,则依次分别为76.81%,14.45%和8.74%.头季稻收获物在大比例带走氮的同时,提高了稻谷蛋白质的含量,并增加稻株含氮量、叶片光合强度、茎鞘干质量、根系活力等,促进了再生芽早生多发.③各施肥方式对再生稻的生育进程和经济性状均有明显的效应,以头季稻齐穗期施保芽肥加齐穗后23 d施促芽肥和齐穗后15 d施促芽肥加收后立即施发生苗肥的综合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丽水地区有30余万亩水田分布在海拔400米左右的山区。这些水田一年只种一季稻,8月中旬水稻收割后至10月中旬的两个月,温、光、水自然资源白白浪费了。为了开发农田自然资源,农业部门于1986年开始进行再生稻的试验。广大科技干部深入山区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新晃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新晃县)粮食总产量,结合该县再生稻生长的实际生产情况,通过对新晃县国家一般站1981—2018年38年气候资料和具有代表性的5个区域站2018年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①≥10℃、10~22℃的活动积温随站点海拔的升高而线性减少(已通过置信度为0.01的显著性检验);②新晃县低海拔地区(400 m以下),热量资源相对较多,是可以满足再生稻种植条件;③适宜该县再生稻生长的主要生育期时间可以安排为:4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前季稻抽穗扬花、8月中下旬前季稻收割再生季发苗、9月上旬再生稻安全齐穗。  相似文献   

6.
罗克昌  李云平 《武夷科学》2002,18(1):310-310
1998 - 2 0 0 0年笔者在稻瘿蚊综合治理的连片改制技术推广示范区调查再生稻稻瘿蚊发生动态及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稻主要受第 4、5代稻瘿蚊为害 ,标葱率明显比双晚、烟后稻轻 ,第 4代标葱率比双晚减轻 96 .7- 98.6 %,比烟后稻减轻 97.6 - 99.0 %;第 5代标葱率比双晚减轻 94 .6 - 96 .7%,比烟后稻减轻 91.7- 97.0 %。再生稻被害 ,87- 94 %的标葱发生在再生穗的分蘖上 (以下简称再生分蘖 ) ,而且 4 0 - 6 6 .7%是母茎倒 4节上的再生分蘖 ,而双晚第 1次分蘖被害率 (标葱率 )为 2 0 .5 - 38.5 %,因此稻瘿蚊对双晚产量威胁大。稻瘿蚊幼虫取食再生稻的个体发育远不如取食双晚好 ,百蛹重只有 1170 - 12 5 0 mg,比双晚稻株上发育的减轻 32 .4 - 34.3%,雄性个体数明显比双晚高。再生稻受稻瘿蚊为害后 ,穗粒数比健株减少 6 .8- 17.9%,千粒重减轻 0 .81- 0 .84 %,结实率介于穗粒与千粒重之间为 1.4 - 3.6 %,在不考虑单位面积总穗数条件下被害株产量比健株产量减 8.9- 11.9%。  相似文献   

7.
魏美玉 《武夷科学》2002,18(1):325-325
稻螟蛉 N aranga aenescens Moore,属鳞翅目、夜蛾科 ,也叫双带夜蛾。是广大稻区常见的一种食叶害虫。上个世纪 5 0 - 70年代 ,我国许多地区曾有此虫严重发生危害的报导 ,近 2 0 - 30年来普遍危害较轻 ,可能与此虫有众多的天敌有关。据《农业昆虫学》(上册 ) (1988)记载 ,稻螟蛉的年发生代数 ,各地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吉林延边年发生 3代 ,浙江 4 - 5代 ,湖北 5代 ,江西 5 - 6代 ,福建、广东 6 - 7代。以蛹在田间稻丛或稻秆、杂草的叶苞、叶鞘中越冬。但是根据笔者在福建的饲养观察 ,发现稻螟蛉具有复杂的兼性滞育现象 ,在福建可发生 3- 6代不等。初步观察结果简报如下。1992年为了调查稻螟蛉的寄生蜂 ,笔者在 4月上旬先后从诱虫灯下采到稻螟蛉成虫若干只 ,经过盆栽水稻秧苗周年饲养后获知 ,稻螟蛉正常在福建年可发生 6代。各代发生期分别是 :第一代 4月上旬 - 5月中、下旬 ,第二代 5月中、下旬 - 6月下旬 ,第三代 7月初 - 8月上旬 ,第四代 8月上、中旬 - 9月上旬 ,第五代 9月上旬 - 10月上旬 ,第六代 10月上、中旬 - 11月上、中旬。可是 ,从 7月底开始 ,第三代幼虫所化的蛹 ,即出现兼性滞育现象。 7月 31日采得三代稻螟蛉蛹 795只 ,至 8月 13日已羽化成虫 6 80只 (占 85 .5 3% ) ,它们均能正常产卵 ,并  相似文献   

8.
深秋时节,景宁畲族自治县岳溪镇的38.03亩杂交水稻再生利用示范田喜获丰收.这些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是从头季稻茎节上长出来的,“一次插秧,两次收获”的愿望实现了.示范田早季平均亩产553.5千克.再生季平均亩产238.2千克,两季亩产791.7千克,比单季稻亩增312.8千克,增产65.32%.其中郑昌鸿种植的1.34亩“油菜—稻—再生稻”攻关田,油菜亩产110.89千克,早季亩产646.7千克,再生季亩产320.7千克,两季平均亩产达967.4千克.据农业部门统计:1992—1993两年龙泉、景宁等五县市共推广杂交水稻再生利用5067亩,早季平均亩产506.12千克,再生季平均亩产174.4千克,两季亩产680.5千克,比原单季稻增产34.46%,为发展山区“一优两高”农业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萧山滨海涂地区农田土壤肥料施用及养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由于沿海一带种植结构调整和化肥用量剧增 ,有机肥施用量减少 ,土壤养分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探明沿海土壤养分增减趋势 ,在萧山滨海涂地区农田土壤进行定位监测和多点调查 ,结果如下 :⒈基本情况萧山滨海涂地区耕地面积近3万hm2 ,占整个萧山市现有耕地面积65 %。耕作方式 :70年代基本以种植麦—棉(麻)及其它旱作为主 ;80年代中期逐步扩大种植麦—稻—稻与麦—棉(麻)轮作制 ;90年代初开始早稻面积大幅度减少 ,而代之春大豆 ,种植以麦—豆—稻或麦—稻等模式为主。⒉有机肥与化肥施用情况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开…  相似文献   

10.
我县地处杭嘉湖平原。1956年开始种植双季稻,目前双季稻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1%,其中新三熟制(春粮、双季稻)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6.1%。双季稻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新三熟制,季节紧迫,对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往往遇到温度“二头低”的矛盾,最后影响到连作晚稻是否能安全抽穗的问题。连作晚稻抽穗开花前后的低温危害,是造成空秕、翘稻头的直接原因。各年的气候概况,都有一定的独特性,热量也有一定的差异,以一两年的气候概况作常年规律来布局生产,往往有很多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是我国我省著名的台风最多的地区.过去稻作因春旱经常,早造称为“小造”;夏秋多台风雨,晚造普遍种稻,称为“大造”.近年水利基本过关,早造有灌溉,每获高产,但晚造台风雨为害很大,难以高产,生产上迫切要求改革耕作制度,调整耕作季节.本文研究侵袭(包括登陆及影响,注1)海南岛的台风(包括热带低压)各路径、各月、旬活动的规律性,为利用气候资源,改革耕作制度,预报台风、防御风害提供气候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 稻耳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是一项利用冬闲田,通过荫棚吊袋栽培黑木耳,并兼顾水稻生产的综合性实用新技术。其主要内容是:在室内培养黑木耳菌袋,待中稻收割后,利用冬闲田搭制荫棚,吊袋栽培,适时开口,定向出耳;菌袋出耳完毕后,拆除荫棚,翻犁耳场,并以出过木耳的废弃菌料作为基肥,种植水稻,实行一耳一稻轮作制。 1999年5月20日,该技术成果在六安地区行署科委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会上一次性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可靠并有创新,提高了高温制菌的成  相似文献   

13.
中共广东省委曾指示:“要大力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合理轮作”。合理的耕作制改革,一年三热或多熟,增加复种指数,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培肥地力的重要途经,也是加速我省农业大上快上的战略性措施。稻——稻——花(生)是我省耕作制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一个好办法,既可以发展粮食生产,又可以解决食油问题;并能提高土地肥力,增加早稻基肥;丰富了养猪饲料来源,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达到猪多肥多,粮油丰收[1、2]。但中稻收获期有时后要拖到“白露”边,或者“处暑”前后多雨,延误了秋花生的播种期,不利于花生后期生育,导至产量下降。本试验目的是探索秋花生不同播期,对荚果及花生苗产量的影响程度和原因,为种好粮油三熟的秋花生提供理论根据和栽培原则。  相似文献   

14.
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指数,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发掘土地潜力,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多种、高产、多收的一项战略性的措施,是农业大上快上的重要途径。我省稻田大面积发展的一年三熟制,主要是麦、稻、稻和稻、稻、稻,此外,还有较大面积的薯、稻、稻,豆(黄豆、蚕豆、碗豆)稻、稻、麦、花生、稻等。这些一年三熟制中,如果禾本科谷类作物比例大,消耗地力较多。据粗略估计,假定三季连作稻,年亩产稻谷2000斤(谷秆比以1:1计,则稻秆亦有2000斤),一般要吸收N40斤,P_2O_520斤,K_2O50斤。如在中上肥田,稻株吸收的养分,约有50%来自土壤,50%靠肥料供应。土壤中N、P较缺,通过施用土杂肥或其他农家肥P、K容易得到满足,主要矛盾是N肥不足。而豆科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对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作用,特别是解决N肥问题是一条重要门路。花生是豆科作物,也是我省主要的油料作物,麦—花(生)—稻耕作制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近年各地试行  相似文献   

15.
甘肃是以干旱著称的省份 ,在全省347万hm2的耕地中 ,旱地有236万hm2,占68%。进入90年代以来 ,十年九旱成了甘肃的正常年景。故积极探索、研究以增水保墒为中心的抗旱耕作栽培技术 ,则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当务之急。1常规抗旱耕作栽培技术1.1推广抗旱品种发挥作物品种自身的抗旱作用 ,它不需人们花很大力气 ,便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2抗旱耕作技术作物收获后 ,特别是夏收后 ,立即压墒灭茬 ,立垡曝晒 ,接纳雨水蓄墒 ;雨后适时耙耱保墒 ;播前镇压提墒 ,充分发挥抗旱耕作的作用。1.3推广抗旱施肥多施农家肥 ,全面…  相似文献   

16.
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桥头胡镇农技站于1993年秋季晚稻收割后开始在金牛山村进行“露地草莓/西瓜——稻”和“露地草莓——单季稻”两种新种植方式试种。试种农户7户,共5.6亩,其中攻关户1户,面积1.2亩。经验收,其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常规的稻——稻种植方式,现将试种情况小结如下: 1. 露地草莓——单季稻种植面积5.6亩,草莓平均亩产657kg,亩产值达3336.20元(不包括自吃部分),扣除成本305元,亩纯产植3031.20元;单季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亩产值770元,纯产值672.5元;露地草莓和单季稻二季合计产值可达4106.20元,比常规的稻一稻种植亩产值的1085元增加3021.2元,纯亩产值比常规增加2723元。  相似文献   

17.
遵照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教导,我们和广大干部、贫下中农、技术员一道,学习江苏省昆山县套作稻的经验。去年,分别在小江、犁头、杜步等公社六个点开展水稻三造和四造套作试验,获得增产效果。从实验中实际收获面积29.61亩来看,套作稻均比同等条件的大田增产,如犁头公社塘下试验点,面积一亩三分,年亩产1719.3斤,比两季连作稻亩产831.5斤,每亩多收862.3斤,增产一倍,增产最少的小江公社黄牛滩试验点,每亩也多收112.2斤,六个点的试验,套作稻增产幅度是11.3——110%。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作为地处粤北山区,目前水稻产量还不高的阳山县,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在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上,套作稻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农田作业视觉导航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介绍了水田插秧、水田管理、小麦播种和小麦管理的导航线检测算法,展示了耕作、玉米播种、棉花播种、小麦收割、玉米收获、棉花收获的导航线检测结果及地头的检测结果。对开发的样机在棉花喷药现场进行了性能测试,车速4.7 km/h,苗列跟随误差2 cm,没有压苗现象,验证了视觉导航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低桩机割再生稻高产途径,研究了水稻品种佳辐占再生分蘖节根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头季低桩机割后再生季成穗分蘖为倒4、倒5节分蘖及其子蘖;倒4、倒5节分蘖有4个发根节,子蘖有3个发根节,每节萌发5~8条节根.各节节根萌发有恒定叶龄期:当第n节叶片开始伸长时,第n-3节节根开始萌发(节根原基突破茎秆表皮);当第n节叶片刚抽出时(该叶伸长近半),第n-3节少数节根显著伸长;当第n节叶片抽出70%时(该叶定长),第n-3节节根萌发数稳定.倒4、倒5节分蘖在头季机割后约10d,子蘖在头季机割后约20d,开始从前出叶节萌发节根,至孕穗初始期前后最上一节节根结束萌发,抽穗后不久全部侧根结束萌发.上述结果可为调控再生稻根系发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增产途径,在潭香稻谷专业合作社对甬优2640和佳辐占两品种的双季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甬优2640矮秆抗倒,穗大粒密,双季产量分别为(10 598±1 433)和(10 126±1 527)kg/hm2;佳辐占熟期短,适应闽北安全生长期短的气候生态,双季产量分别为(7 006±1 399)和(6 443±1 357)kg/hm2.再生稻产量由单位面积(m2)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4个因素构成.2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变异小,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变异大,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由此二者组成的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变异更大,与产量的相关性更高,对增产的贡献率0.97,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单位面积总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头季与单位面积穗数的相关度更高,再生季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的相关度差距不大.因此,提高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产量主攻方向是扩增单位面积总粒数,而扩增单位面积总粒数必先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其中头季侧重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再生季兼顾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