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景观指数分析与"3S"技术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landsat美国陆地资源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选择2000年和2015年2期玉林市玉州区影像资料,经过遥感解译和景观指数计算,定量分析玉州区16年来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年来建成用地和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景观类型面积大小顺序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转移变化;在景观水平上,整个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性[1]升高,优势度稍有减少,各类型拼块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在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优势度增强,斑块聚合度呈增长趋势;林地的破碎化程度降低,优势度增强,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聚集程度明显;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优势度下降,斑块呈分散趋势;耕地的斑块形状较为规则,破碎化程度降低,优势度和聚集度[2]增加;其他用地受到来自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等的侵占,破碎化程度加强,优势度和聚集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大规模的城市化对土地利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景观格局带来了深刻改变﹒本文利用2010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杭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与景观破碎度、集聚度和异质性﹒在综合评价和比较后发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与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互动作用十分强烈,城市扩张效应显著,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分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空间性规划对于土地利用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增加,景观优势度有所降低,各类用地比例更为平衡,但生态用地优势度较低、破碎化程度较高,存在生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3.
GIAHS视角下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对该系统整体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景观格局形成与当地农耕文化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以林地景观为主的优势类型突出,其次为梯田、普通农田、耕地、水域和居住用地,林地斑块数目最少,呈现相对破碎和连通度较大的特征,居民用地和耕地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都比较大,破碎度较大,形状也比较复杂; 2)景观斑块面积5 hm2的斑块数占斑块总数的91. 19%,景观面积的91. 24%又处于 1 000 hm2的层次上,说明景观格局呈现少数几个大斑块集聚分布,以及众多小斑块交错分布的相对破碎的特征; 3)梯田、林地、采矿用地和草地多分布在较高海拔,水域、普通农田、居民用地、建设用地、滩涂和园地绝大部分都分布在300 m以下地带,随着海拔上升而递减,且在0~15°的坡度范围内集中分布,同时随着坡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4)崇义客家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森林-草地-茶园-村庄-梯田-水流"垂直立体分布格局,形成了独特的物质流和能量流。  相似文献   

4.
通过景观结构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心城区1990年~2010年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并通过Markov模型预测了2020年~2050年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a间灌木林地显著增加、耕地尤其是水田大量减少.②20a间研究区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斑块由零散分布逐渐连成片;耕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提高,且形状越趋复杂.③1990年~2010年间研究区内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空间连接性下降,多样性增加,破碎化程度提高,斑块的空间镶嵌趋向复杂,景观组分趋向均匀分布.④通过预测可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将进一步增大,斑块的空间镶嵌更加趋向复杂,景观组分进一步呈均匀化分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生态修复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研究方法,运用GIS与R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2009年、2013年和2016年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格局和空间异质变化,其结果表明:耕地在2009年和2013年为景观格局的基质,水域在2016年为景观格局的基质;斑块数量、优势度、破碎度三个指标变化明显。斑块数量逐渐减少,其中荒草地、住宅用地斑块数量下降明显。耕地、园林地、住宅用地和水域的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荒草地的斑块形状趋于均匀,其他建设用地的斑块形状没有明显变化。耕地面积虽然逐渐减少但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园林地和水域的面积逐渐增加,其他用地优势度均减少。耕地、水域、园林地、荒草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度均减小,斑块逐渐聚集,而住宅用地破碎度指数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基于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1995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分析,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动态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速率.结果表明:①林地、水田和旱地构成研究区内优势景观,1995-2001年耕地减少,城市用地增加.②山地旱地破碎化程度最高;有林地和丘陵水田破碎度较小,景观较完整;③湖泊和农村居民点斑块分布较散,同类间干扰小.城镇用地斑块距离增大,城镇扩张明显.④2001年景观异质性比1995年较高.⑤水域、城镇用地和耕地变化速率大,整体土地利用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7.
裴倩 《科技信息》2013,(6):176-176,177
基于2010年的瓦房店市土地利用图形数据,本文从斑块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分析了瓦房店市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格局指数,揭示了景观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地和林地景观是瓦房店市面积大、分布最广、连续性较强的景观,其面积比例分别为40.11%和39.86%,斑块个数百分比为8.82%和47.41%;城乡用地景观的面积比例也较大,为14.76%,水田、水域、滩涂和沼泽景观的面积比例小,分别为0.81%、1.52%、0.50%和0.22%。(2)瓦房店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在水体方面的用地面积较小,应加大对滩涂、沼泽等水域用地的保护。(3)相关分析发现,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景观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景观破碎化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9—2013年的HJ卫星影像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借用相关地理信息数据等资料,通过建立景观格局度量指标体系,对北京市大兴区和通州区2个重点农业大区耕地范围内夏季作物农业景观格局随时间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奥后),冬小麦面积不断下降,同时景观斑块受外界影响破碎化程度增大,斑块形状整体表现更加规则,农业斑块边界割裂的程度愈发明显,优势景观类型逐渐不再突出.2个区域内耕地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变化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其中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剧烈的城市化进程占用了大量郊区和农村的耕地,从而加剧耕地内景观格局愈发复杂、破碎;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如粮食直补、农业发展规划、平原造林工程等政策的出台,对农村产业结构产生强烈的影响;城市化与交通发展均对耕地景观格局产生深刻影响,造成了农业景观格局朝破碎化、异质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始于20世纪末的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景观格局影响巨大.毕节地区,地处世界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地带,同时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退耕还林的核心地区.基于1988年和2008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该地区退耕还林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毕节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耕地大面积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耕地与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转换频繁.耕地景观随着斑块数和斑块密度的增加破碎度增加,而林地的破碎度降低.就整体景观而言,毕节地区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趋于简单化、规则化,景观格局向着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袁雪  颜七笙 《江西科学》2022,(2):291-299
为了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进而推动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对南昌市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构建MCE-CA-Markov模型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情景。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和其他地类面积呈下降趋势,而水域面积缓慢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景观异质性增多,连通性变弱; 2) 2020年模拟所得土地利用数据与实际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基本一致,Kappa系数为0.874 5,模拟精度较高; 3)模拟数据显示,2030年耕地和林地面积持续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将继续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进一步加重,斑块形状趋向规则化,景观类型更加多样。因此,通过MCE-CA-Markov模型模拟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有助于协调土地利用结构,使研究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