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以缙云山麓的南方红豆杉为材料 ,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及膜保护系统随气温下降的变化 .结果表明 ,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 ,SOD、POX活性增强 ,VC 含量增加 ,使膜保护系统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加强 ,O2· - 水平降低 ,MDA含量下降 ,膜保护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引起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引种栽培的4年曼地亚红豆杉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膜保护系统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O2水平降低,SOD,POX活性增强,Vc含量增加,使膜保护系统自由苊的清除能力加强,MDA含量下降,膜保护系统的适应性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草珊瑚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水分和渗透调节物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叶片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和淀粉含量下降,束缚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这些物质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南方红豆杉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水分和渗透调节物质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叶片饱和含水量、自由水和淀粉含量下降,束缚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 含量增加。这些物质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草珊瑚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水分和渗透调节物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叶片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和淀粉含量下降,束缚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这些物质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和膜脂过氧化程度为指标,检测了薮北茶(Yabu Kita)的冷驯化反应.并结合CaCl2、Ca2 螯合荆EGTA、CaM拮抗荆氯丙嗪(CPZ)的处理,探索了薮北荼的低温反应与Ca2 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薮北茶对低温的感受较为灵敏,在冷驯化4 h后,LT50开始降低,并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4~72h),LT50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2)薮北茶对低温的反应与Ca2 和CaM等Ca2 激活蛋白类有关;(3)茶叶对CPZ的反应很敏感.  相似文献   

7.
曼地亚红豆杉的半致死温度与对低温的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豆杉树皮是一种最重要的提取紫衫醇的原料,但其生长缓慢,资源匮乏,而曼地亚红豆杉的自然杂交品种叶片中的紫衫醇的含量很高,生长迅速,可通过大力栽培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在引种栽培蔓地亚红豆衫的试验过程中,抗寒性是决定其是否能够引种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半致死温度能较直观,准确地反映植物的抗寒能力,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常采用电导法。采用电导法对引种栽培的2个曼地亚红豆衫(T.media)品种Hicksii和Dark Green Spreader(DGS)进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并与其生境中的自然温度变化相比较,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的过程中,两个曼地亚红豆衫杂交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的降低,两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3.3℃和-12.6℃,均对引种栽培地低温有较强的适应性,又Hicksii品种比Dark Green Spreader品种的抗寒能力略强。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曼地亚红豆衫品种均可在栽培地及与栽培地相同的生境下栽培成功。  相似文献   

8.
实验以人工栽培的桅子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及脱落酸、赤霉素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降低的同时,脱落酸含量上升,赤霉素含量下降,尤其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脱落酸含量与工赤霉素含量的比值(记为k)的变化表现出与低温半致死温度更密切的关系(R=-0.9920),因此在抗寒锻炼中不同激素间的配比和平衡调节比单一类型激素的变化更为重要,k的增大与抗寒性加强关系极其密切。  相似文献   

9.
修美玲 《广西科学》2020,27(1):76-83
彩叶类凤梨大多原产于热带地区。本研究设定了温度梯度实验,测试彩叶类凤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适应性。结合上海市冬夏季节的温度变化情况,分别设定了8个高温温度梯度(35-70℃,间隔5℃)和7个低温温度梯度(-25-5℃,间隔5℃),测定彩叶类凤梨叶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电解质渗出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其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15种彩叶类凤梨叶片电解质渗出率与处理温度均呈S型曲线回归,拟合度较高。光萼荷属植物表现出高温半致死温度较高且低温半致死温度较低的特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半致死温度测定法可作为鉴定不同凤梨品种抗性的有效手段。本研究结果能为彩叶类凤梨的耐寒和耐热品种选择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然低温胁迫对毛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种不同年龄段毛竹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自然越冬状态下毛竹各项生理指标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试,研究了毛竹抗寒能力及其有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2月5日到翌年2月5日自然低温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毛竹1年生、2年生实生苗和竹林中40 a以上1年生秆毛竹(1年生成竹)的叶绿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总降幅分别为21.46 %、42.38 %、22.76 %;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趋势类似,先升高后降低;而POD活性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先升高后持续降低,总降幅分别为16.43 %、29.46 %、29.61 %;而可溶性糖含量成竹高于1年生和2年生竹,但消耗量低于1年生和2年生竹;半致死温度为1年生(-13.697℃)较高,2年生(-15.426℃)次之,成竹(-18.393℃)较低。半致死温度与12月上旬的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1月下旬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毛竹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植株的抗寒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豆杉抗寒性的变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南方红豆杉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其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脱落酸(ABA)含量和ABA/GA增加,赤霉素(GA)、生长素(IAA)含量下降,它们与其抗寒力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玉米素核甘(ZR)含量先降后升,与冬芽萌发有关。可见植物激素通过某种平衡状态启动抗寒基因表达和维持膜结构功能的稳定在植物抗寒性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低气速下的氨吹脱系统,建立了定量的氨扩散传质动力学模型,分析系统温度对氨扩散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吹脱过程中,在废水pH值大于12的条件下,氨分子大部分通过气泡扩散,只有极少量通过液相表面扩散;氨的气液传质阻力主要来自于气膜;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气泡直径略微减小,气泡上升时间基本稳定,液相总传质系数迅速增大,气液传质阻力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3.
从膜脂相变、膜透性及稳定性、活性氧自由基、保护酶系、质膜蛋白等方面概述了温度胁迫下果树膜系统的变化,同时提出了提高膜系统抗性和修复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一维情况出发,采用单电子紧束缚无序模型,建立无序体系一定温度下费米能公式,同时考虑到无序体系中无序这一本质要素,通过数值计算探讨不同无序模式下无序度与体系费米能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温度等对体系费米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序体系的费米能随无序度的增大而减小,并且非对角无序对体系费米能的影响很大,考虑非对角无序时,体系的费米能大大降低;温度对体系费米能的影响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体系的费米能相应增大,且在低温区费米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比较缓慢,而在高温区费米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较快。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温度变化对天然状态及饱和状态下粉质黏土强度以及变形的影响,以典型季冻区广泛分布的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GDS非饱和土三轴测试系统对天然状态下非饱和土以及GDS温控式静/动三轴测试系统对饱和粉质黏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三轴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可得:非饱和以及饱和粉质黏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现出应变硬化的特性。非饱和粉质黏土的黏聚力随温度降低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内摩擦角随温度降低逐渐减小,但整体变化趋势较小。饱和土的黏聚力与非饱和土变化趋势相同,随温度的降低其黏聚力逐渐增加,但相同温度时其黏聚力小于非饱和土,其内摩擦角则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转变趋势。无竖向压力作用时,相同围压条件下,非饱和与饱和粉质黏土轴向变形量随温度降低而增加,相同温度条件下,两者的轴向变形量随围压的增加会有所减小。试验成果可为季冻区粉质黏土地层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大公路隧道火灾温度场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长大公路隧道内的火灾行为,提升秦岭特长公路隧道的火灾安全性,进行了火灾时隧道内温度场的纵向、横向分布规律及温度场扩散范围的大比例(1:6)火灾模型试验.模型隧道内径为1.8 m,长100 m.隧道内的风速在10 m/s范围内.试验中设定了3个火灾规模用以模拟实际的隧道火灾场景.试验中隧道内烟流温度通过CAN数据采集系统自动记录.试验结果表明,横向温度分布呈现拱顶最高,拱腰、边墙次之,底部最低的规律.对纵向温度分布而言,火区温度最高,随着远离火区温度逐渐降低.火灾规模及通风速度对温度分布及温度扩散范围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火灾规模的增大,隧道内各点烟流温度及影响范围均增大.而随着通风速度的增大,温度扩散范围增大,火区最高温度降低,隧道内温度分布趋于均匀.此外,根据试验成果对结构防火措施、设备布置方案、火灾时通风风速的设定以及行车距离的限制等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凝固浴法制备聚醚砜膜,主要研究了第二凝固浴温度、浓度对膜的水通量、肌肝和尿素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肌肝和尿素去除率随着第二凝固浴温度的上升,先上升,然后下降,随后又略有上升,随着凝固浴浓度的上升,先下降,然后趋于平衡,最后又略有上升;而水通量随着凝固浴浓度的变化与肌肝尿素去除率的变化一致,随着第二凝固浴温度的上升一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