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新文学史上,茅盾首先开拓了并反复致力于描写民族资本家题材;他是怎样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的”?这里又显示着他哪些艺术个性? (一) 构成作家创作独特性一个外在标志是,他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怎样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从某个社会阶层的命运,去感受、发现、揭示社会问题。一部现代文学史已经证明,民族资本家题材是茅盾“独创的完全特殊的世界”,是茅盾最最偏爱、敏感的题材领域。 《子夜》、《多角关系》等作品不用说明显地证明了上述论点。也许《动摇》、《第一阶段的故事》、《清明前后》更能有力地说明茅盾对这个题材特殊的兴趣。《动摇》侧重于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赵树理(1906~1970)既是一位我党的实际工作者,又是一位知名的现代作家。这一双重身份的历史特点,使他成为一位以写“问题小说”见长的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本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变革时期中国农村的历史画卷。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探索,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注。新文学史上,从鲁迅到茅盾形成了一个描写农村生活,探索农民问题的传统,赵树理的“农民小说”就是这种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所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农村是沉滞凝固的社会,那里的农…  相似文献   

3.
《春蚕》是“五四”以来的杰出短篇小说之一。《春蚕》中的主要人物老通宝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旧中国老一代农民形象。茅盾说过:“老通宝这个典型(即使不是十分明显的)是取自邻村的一个农民‘丫姑老爷’”。这对于我们理解典型塑造是很有启发的。所谓“丫姑爷”,就是茅盾祖母身边一个丫头的丈夫。茅盾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位“丫姑爷”。1932年8月,茅盾在《乡村杂记》中写道:“我们家有一位常来的‘丫姑老爷’,——他的女人从前是我的祖母身边的丫头,我想来应该尊她为‘丫姑老爷’,庶几合  相似文献   

4.
李准是我国当代描写农村生活、刻画农民形象的能手。他从1953年在《河南日报》发表第一个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以来,除了被“四人帮”剥夺写作权利的那几年之外,从未停止过对我国农村图景的勾画和农民命运的描写。在十七年时期,他写下了四十多个中短篇小说,在艺术地记录我国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的变迁方面,在同代作家中是出色的,产生过广泛深刻的影响。粉碎“四人帮”不久,他将几十年的生活积累投放到一部题名为《黄河东流去》的长篇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茅盾对在新文化先驱中涌现出来的“四位久已不见了的作家:利民、王恩玷、朴园、李渺世”给予了足够的评价。对其在文坛上突然“失踪”,誉为“象慧星似地一现就不见了。”关于王思玷,茅盾说:王思玷写过七八篇.最早的一篇是发表在《小说月报》十二卷十二号(应为十二米九号.笔者)征文栏的《风雨之下》,到一九二四年以后就不见他了……王思玷大概是山东人,(我记得他的稿子都是从枣庄寄来的)……接着.茅盾对王思玷的《偏枯》等作品,逐篇作了评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王思用的《偏枯》等…  相似文献   

6.
被严文井同志称为“一个奇才”(《给王蒙的信》)的高晓声,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以《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等短篇力作,开始奠定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类作品,取材于江南农村,十分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民生活命运的重大转折,成为高晓声作品在思想艺术上走向成熟的突出标志。然而,我们认为,他的另一类作品,例如《鱼钓》、《山中》等也不可忽视。因为这类小说不但说明了作者在开拓文学作品的题材领域方面所作的努力,而且写得那样得心应手,富有特色,很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7.
“他开始写作不是按照艺术家的方式,而是按照科学家的方式。”如果我们将泰纳这一评论巴尔扎克的话移用到中国现代作家茅盾身上,那也将是极为妥贴的。茅盾就是以“科学家”的冷静、理智、客观、严谨的态度来解剖社会,描绘历史的。他的独具特色的创作心态,使他终于有可能创作出史诗般规模的社会历史画卷,成为继鲁迅之后中国现代文坛的又一巨匠。茅盾极强调文学的“真”的品格,并将“真”置于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而这“真”又不是如创造社作家所谓的“忠于内部的根本要求”,不是指“生之颤动,灵的喊叫”,主要地是指用科学的精神、客观的手段来真实地反映现实。茅盾认为,创作“总先得有了客  相似文献   

8.
题材是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能够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社会生活现象。题材选择的好坏和它所包含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一部作品质量的高低、艺术生命的长短和社会作用的大小,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选择什么题材这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首先要碰到的重要问题。在题材问题上,茅盾发表过不少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鸟瞰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 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正> 这是两个爱情故事。这两个爱情故事情节差不多。艾特玛托夫的中篇小说《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的故事主要内容是得而复失,张贤亮的中篇小说《肖尔布拉克》的故事主要内容是失而复得。这一得一失的处理不是作家任意安排的,它表现了两位作家身后的不同民族的心理模型,在这种心理模型作用下的作家心理建构,以及有这种心理建构的作家的独特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对于生活的苦难意识。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是位理想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善与恶分明地存在着,好人与坏人也分得很清楚;在表现爱情内容时,他强调恋人们的外表与内心的美丽和谐一致,讴歌爱情至上,把追求爱情当成人生第一要谛。充分体现了苏联文学中的理想化原则。在《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中,作者对男女主人公初次见面的描绘就很有意味。男主人公伊利亚斯趴在汽车下面修车,看见一双胶靴和一条老式裙子走近他,当知道来了位姑娘就问:"你  相似文献   

12.
郭艳 《科技信息》2008,(34):266-266
茅盾和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茅盾的经典作品《蚀》、《子夜》、《虹》、《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则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茅盾没有写过《拿来主义》,但他却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提倡和实行“拿来主义”了。他在《我走过的道路(上)》里写道:“一九一九年尾,我已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那个时候是一个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受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吞咽外国传来的各种新东西,纷纷介绍外国的各种主义、思想和学说。大家的想法是:中国的封建主义是彻底要打倒了,替代的东西只有到外国找,‘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所以当时‘拿来主义’十分盛行。”少年时代就有志于文学的茅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他的文学“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14.
茅盾同志在《欢迎〈文学报〉的创刊》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杂草”这个术语,使人很自然地回忆起了“毒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及“凡是派”手中的一根棍子!据我的推测,茅盾同志把“毒草”改为“杂草”,这一字之改,正好委婉地表达了他诚心诚意地期望调整党的文艺政策的心愿.茅盾同志提出“杂草”,等于是他的遗嘱,因而激发了我写此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学巨匠的茅盾,是以他反映时代的广阔与深刻显示其作品的独特性而蹻入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列的。他在检讨自己的创作时说:“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意义”。他认为“站在时代的阵头,吹起前进的号角”,这样才能使文艺“克尽了它的使命”。 茅盾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是和时代共着脉搏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如果我们认真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茅盾的散文在表现时代性上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表现时代的多样性;揭示历史生活的连贯性;反映特定时期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下面,就这几方面,分别加以论列。  相似文献   

16.
陈忠实的作品通常通过描写农村生活,来叙说农民的遭遇和命运。在陈忠实的前期作品中,大多是描写农村的政治变动、社会变动及人的精神变动的。但从《蓝袍先生》开始,作家的创作思想有了崭新的突破:民族文化心理意识对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即民族命运进入了作家的意识形态。在其后创作中,关于民族命运的思考“非但没有终止反而继续引伸”。本文试图通过对陈忠实在创作上逐渐变化的分析,来揭示作家创作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7.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GibranKhalilGibran,1883-1931)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英语作家之一,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以阿拉伯语与英语写下多种杰出的小说、寓言、散文涛等,他几乎与印度现代伟大诗人泰戈尔齐名,他们的作品被欧美人认为是“东方最美妙的声音”,他们被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本世纪初纪伯伦的作品在中国首先受到一向重视世界弱小民族文学的作家茅盾的注意,他于1923年4月3日和17日在《文学周刊》第86和88期上发表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批评家》《一张雪白的纸说……》等5篇…  相似文献   

18.
在审美风范上,茅盾与巴金一个偏于客观,一个趋于主观。他们这种审美分野在对审美对象的择取与把握上体现得尤为鲜明,因而也就颇值得深入探究。一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主客体融合与统一的审美活动,不同作家在审美感应上有不同的取向与倚重。茅盾与巴金就是分别以“写实”与“写意”创建了各自的艺术机制。茅盾十分注重审美创作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追摹再现生活的“写实性”:客观地“写”社会人生之“实”。“写实”倾向的作家不乏其人,而茅盾的“写实”却自有其独到之处。这就是:其一,展呈“全般的社会机构”。茅盾反复强调,文学家所要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文学家应以宏大的气魄全方位地展呈“全般的社会机构”,务求作品的“时  相似文献   

19.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春晖》是壮族作家周民震创作的第十三个电影剧本,是他的学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继他的《甜蜜的事业》获1981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创作奖之后,《春晖》获得了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这标志着周民震的电影剧本创作在原来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有了新的追求。周民震擅长写喜剧电影,《甜蜜的事业》就是他喜剧电影的代表作。这次,他却一反常态,选择了中学生活为题材,写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正剧。建国以来,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以中学生为题材的电影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大约是学校的生活实在平凡,它既不能象武打、奇案题材的电影那样叱咤风云,扑朔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