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北降水频谱变化及其可能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华北降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趋于减少,1977年后干旱化加重.小波分析发现1951~2000年华北降水频谱结构在6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年际变化部分减弱,年代际成分相对增强,与此同时华北进入了干旱少雨的时期.年代际尺度成分的位相大致规定了华北降水偏多或偏少的时段.近20年与1977年前相比,华北降水的季节分布也发生了变化,春季降水增加,夏秋降水减少.相关分析发现华北降水与500 hPa高度及850 hPa经向风关系密切,7~9月降水主要与中国西北及西南的位势高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南风呈显著正相关.观测资料分析指出,近20年7~9月我国西北500 hPa高度明显上升,东亚夏季风持续偏弱,这可能是华北持续干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期呼和浩特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61年~1999年39年的气温变化数据,系统分析了呼和浩特地区在20世纪后期气温变化的特点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环境效应.认为:无论是在全年气温变化趋势上,还是在特征时段或特征月份的变化趋势上,呼和浩特均经历了气温的上升和变幅增大的过程,这一过程清晰地存在于3个13年自然分期和4个10年分期中,表现为后一时期气温平均值和变幅均较前一时期高,且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过程达到了近40年中的最高峰,从而造成了许多环境效应———暖冬、旱化、环境频变、生态脆弱等.  相似文献   

3.
"昆仑-黄河运动"与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仑-黄河运动"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不仅影响到了整个青藏高原,把高原面抬升至3000~3500 m,局部地区的山地上升到4500~5000 m的高度,导致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而且影响大气环流型式,形成了东亚季风的现代格局.冬季风加强和夏委风减弱使得我国北方干旱化加剧,沙漠面积扩大,湖泊消退,亚热带植物从秦岭以北南撤到南方,而且使得黄土堆积范围得到扩展,黄土堆积速度加快.这次构造运动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然地理的现代格局.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九七三”项目G19990434对北方干旱化研究的主要结果,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干旱化的相互作用. 包括:(1)干旱/半干旱区大气过程、地表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2)干旱化进程的阶段性转折和突变的规律、机理和可预测性研究;(3)干旱化及其转折对我国粮食、水和土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4)地球系统亚洲区域模式的发展及其在干旱化趋势和转折预测、影响评估和人类适应对策研究中的应用. 上述问题作为即将启动的“九七三”延续项目的主要内容,其研究对于回答区域环境系统形成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机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子在环境变化,特别是阶段性转折和突变中的相对贡献等基础科学命题的挑战,以及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需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分辨率CRU数据集1950-2009年的逐月资料,计算湿润指数,采用回归分析和偏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区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950-2009年中国总体呈现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以秋季最为显著;中国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0.04 mm/10 a),潜在蒸发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0.71 mm/10 a),潜在蒸发量的显著增加促进了中国干旱化.湿润指数变化的空间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呈相反的趋势,降水量减少而潜在蒸发量增加的共同作用成为东部地区干旱化的直接原因;降水量增加而潜在蒸发量减少(微弱增加)为西部地区干旱适度缓解的直接原因.太阳短波辐射对潜在蒸发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平均温度、水汽压、温度日较差、云量和降水量.  相似文献   

6.
干旱是制约太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入了解太行山干湿变化规律对提供早期预警和缓解干旱至关重要.基于1961-2018年太行山区96个气象站实测数据,使用降水及潜在蒸散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采用ANUSPLIN插值、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及R/S分析等方法探究太行山东西侧干湿变化.结果表明:时间上,太行山1961-2018年间整体呈干旱化趋势;东侧年、春、秋及西侧年、春呈现显著干旱化趋势;东、西侧极端干旱及中等干旱事件发生月数为增加趋势,轻度干旱及湿润事件发生月数呈弱减少趋势.空间上,东侧秋季北部地区、冬季南部地区及西侧西南部年、春、秋干旱化趋势最显著;东侧北部轻度干旱、南部中等干旱及西侧北部轻度干旱、西南部中等干旱事件发生月数增加趋势明显,西侧干旱化趋势较东侧更明显.R/S分析表明,太行山东侧春季、秋季和西侧春季在未来3~5 a有可能呈现湿润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耕地核密度、动态度及影响机制等模型对1990—2020年辽宁省耕地空间分布演化与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辽宁省耕地集聚特征显著,整体呈现"西北密东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范围为0~10.17 hm2/km2.耕地变化的相对指数由1990年的西部、东部地区高逐渐到2020年的中部地区高,20世纪90年代耕地年均增加1.88×104 hm2,而21世纪后年均减少2.72×104 hm2.沈阳、大连及鞍山等耕地面积减少,而盘锦、铁岭等耕地面积增加.自然因素是耕地利用的先决条件,但是社会经济及地区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干旱化加剧及农业人口减少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了3.576×105 hm2,而随着社会发展,地均产值增长了302%,社会固定投资增长了9.4倍.建议政府鼓励耕地多元化种植,建立耕地流转机制,加强新农村建设,鼓励青年劳动力回乡发展科技农业.  相似文献   

8.
利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对临夏盆地的黑林顶剖面(古地磁年代为11.8~5.0Ma)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赤铁矿含量在8.6 Ma以前相对较高,在8.6 Ma以后骤然降低并稳定在一低值范围;针铁矿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赤铁矿/针铁矿的变化则与赤铁矿的变化趋势一致;赤铁矿、针铁矿含量及其比值在该剖面的变化特征主要反映了8.6 Ma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加剧,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的剧烈隆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额济纳旗近50年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面分析额济纳旗近50年的气候变化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额济纳旗气温持续上升.降水量呈波动式下降,导致沙尘天气增多,气候的总体特征为不断的干旱化;同一时期,该区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与大风日数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额济纳河上游来水量的减少既是气候干旱化的主要原因又是其结果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1901~2002年气候变化强度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英国East Anglia大学研究部1901~2002年高分辨率的格点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以及华北地区104个气象观测站1957~2002年的实测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资料,从100a,50a和20a共3个时间尺度详细分析了华北地区潜在蒸发量、降水和气温的趋势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强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在百年尺度上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最近20a(1981~2002年)的气候变化强度是近百年来最强的时期,气候变暖、干旱化趋势加重,潜在蒸发量上升,将会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1.
根据湛江市1961-2008年的日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蒸发量等气象资料,通过Mann-Kendall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水热变化特征、趋势性和周期性等,并探讨了其与ENSO活动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1)1961-2008年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气候趋向暖干,总体呈偏干气候态.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气候干旱化趋势愈加显著,尤其在2002年左右出现突变性转折.(2)近50年来该地区气候水热组合季节特征主要表现为暖湿凉干组合,然而在年际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水热状况则表现出暖湿凉干、暖干凉湿等多种不同组合特征,且在年际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水热组合状况也并不完全一致.(3)采用连续小波周期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气候干湿变化存在显著的2~3年短周期变化,可能与同一时期ENSO活动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三十年文学"的发展频频受制于政治、商业和电子媒介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文学与政治、90年代文学与商业、当下时代文学与电子媒介这三个维度大致勾勒出了"新三十年文学"的生态面貌.80年代文学以1985年为分界线,之前是文学与政治的合谋期,之后文学与政治走向疏离;90年代文学背离纯文学传统,投入到商业的怀抱中;当下时代文学受电子媒介影响,进一步走向式微,甚至有人宣布文学已死亡,但文学的终点也正是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沙漠化区域日趋扩展背景上,天津市和临近地区由于人口增长和不尽合理的经济活动,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土壤沙化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天津土壤沙化面积已达90.12万亩,主要分部于西北部平原砂质土区和北部低山丘陵区,以风沙活动和水土流失方式进行。其总趋势是发展的,年增长率在60~80年代之间约为9%。尽管近些年经过植树造林,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部分地区沙化已得到控制,但沙化问题依然存在,使土壤劣化,影响我市(?)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部梅雨雨区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从气候学的角度,利用1961-2000年梅雨期我国东部180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生成了历年的梅雨期雨区,采用累积距平、滑动平均值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梅雨期雨区边界和面积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雨区边界在地域上的差异及其梅雨量与边界和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0年来雨区边界的平均位置为:28.3°N~32.0°N,呈准水平的带状分布.雨区边界40年来经历了一个振荡期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期雨区逐渐北进;8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雨区逐渐南撤,从地域上可将雨区分为西部和东部两个部分而且二者都存在主要周期为6年.雨区面积指数从变化趋势近40年来也只经历了一个振荡过程:6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为雨区面积指数的下降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为雨区面积指数的上升期,其主要周期为4年.在年际(6年)变化时间尺度上,梅雨量的变化落后面积指数的变化1~2年,雨区面积的变化落后于西部和东部雨区边界变化约1~1.5年;在年代际(16年)变化的时间尺度上雨区面积与雨区边界的变化趋势几乎相反,梅雨量则表现出比雨区面积和边界变化更长的周期.总的来说,近40年雨区边界和面积指数受10年以下的周期影响较大.不论雨区边界还是雨区面积指数在80年代初期都为其突变期.  相似文献   

15.
1.2~0.6MaBP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黄土、河流阶地、冰冻圈、沙漠、植被等地表各个圈层在1.2~0.6 MaBP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期间环境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论述了在此期间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地表其他各个圈层的影响.研究表明:1.2~0.6 MaBP期间,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东亚地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内陆主要沙漠(主要是西部沙区的沙漠)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极端扩张;黄土在祁连山、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山前和西秦岭等地开始大范围地堆积;以昆仑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为代表的西部高山开始了冰冻圈的发育,各地植被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环境的逐步干旱化.结合这些研究,提出了1.2~0.6 MaBP期间东亚地表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简单模式,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表圈层变化之间的内在耦合.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达来诺尔地区全新世湖群地貌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全新世以来湖泊地貌特征入手,结合~(14)C年代数据,探讨了湖泊退缩演化的基本规律和程序:全新世湖泊演化历经早期的大湖时期,中期的分离时期和晚期的继续收缩时期。指出达来诺尔湖群的演化,明显受气候干旱化趋势的控制和影响,在我国北方高原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并确定了各时期湖泊演化的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17.
1951~2006年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水资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北疆5个气象站、南疆7个气象站1951~2006年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总量资料,用高桥浩一郎公式计算了新疆区域月平均蒸发量及可利用降水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51~2006年新疆地区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a)新疆地区气温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都是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来的气温明显高于平均值,为正距平;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降水比平均值偏少,90年代以后,降水持续增加;(b)新疆地区可利用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呈持续下降趋势,80年代初期至今呈增加趋势,90年代初期至今为高值期;(c)新疆地区降水与可利用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疆地区降水变化对可利用降水量影响的统计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国西部沙漠形成演化的驱动机制,其演化模式为"隆升-河湖-沙漠",其物源包括河流冲积物、冲积-湖积物、洪积-冲积物以及基岩的残积坡积物等。沙漠的形成与扩张可能受青藏高原隆升、北极冰盖的演化、特提斯洋消亡的共同影响,其与沙漠的形成和扩张之间的动力过程目前虽然不甚明了,但在时间上却有着较好的同步性,具体体现在8~7、5.3、3.6~3.4、2.5、0.8~0.6、0.15Ma这6个阶段。对亚洲内陆干旱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北极冰盖演化、特提斯消亡的时空耦合关系和动力机制建立了初步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1989~1992年,作者对呼和浩特、包头地区的12科40种蔬菜(寄生植物)的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生产上造成较大损失的蔬菜病害为12类57种。同时根据近几年呼和浩特、包头地区的蔬菜病害发生种类增多,且危害越来越严重的状况,提出一些综合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位于黄土高原和西北干旱区过渡带的兰州地区,在晚新生代发育了一套风成红黏土和冲积—河湖相沉积.这套地层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磁化率等一些磁学参数在细节上可能反映成壤作用强弱,但在大的趋势上大致反映干旱化,在长尺度研究中可作为干旱化的指标.S-300mT等另一些磁学参数主要反映赤铁矿质量分数,与红度值明显相关,因此同红度一样可作为温度的指标.底部冲积一河湖相沉积中黏土的主要载磁矿物是磁铁矿和赤铁矿;中下部红黏土沉积的主要载磁矿物是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可能含针铁矿;中上部红黏土主要的载磁矿物是磁赤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可能含针铁矿.利用岩石磁学恢复的古环境表明,兰州地区在8.35~7.2 Ma是一个较为温暖的以冲洪积和河湖相为主的沉积环境;7.2~3.5 Ma主要为干陆地环境,同主体黄土高原一样接受粉尘沉积;6.3 Ma风尘沉积在沉积物中开始占主导地位;5.2 Ma兰州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急剧干旱化,可能伴随着快速降温;3.5 Ma开始的青藏高原运动A幕使兰州盆地瓦解,并于1.4 Ma开始接受黄土沉积,成为了黄土高原的西缘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