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不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提取RNA进行转录组高通量基因测序,经过基因本体注释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找出核心差异基因,在GEPIA网站对核心差异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无复发生存期分析.取只在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的差异基...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IL-17A在乳腺癌(BIDC)和乳腺纤维腺瘤(FAB)中的表达及其对MCF-7细胞体外增殖转移的作用,探讨IL-17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其作为乳腺癌基因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选取BIDC 50例及FAB 2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IL-17A表达;与IL-17A共孵育后,MTT法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MCF-7细胞体外增殖转移.结果 IL-17A在IDC中表达率((6.27±1.22)%)高于FAB((3.07±0.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不同浓度IL-17A共孵育后,MCF-7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P0.05);与100μg/L的IL-17A共孵育后,穿过Transwell小室膜的细胞数((84±8)/HP)高于对照组((32±6)/H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17A在BIDC中的表达高于FAB,体外虽未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但能增强其侵袭能力,有望作为乳腺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浸润性癌的钢靶X线表现与其病理类型的关系,以达到术前根据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判断病理类型的目的.方法:采用医学统计学的x2检验,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0例女性乳腺浸润性癌患者的病理学和钼靶X线表现的资料.结果:(1)乳腺浸润性癌x线表现为钙化50例占50%,肿块85例占85%,结构紊乱12例占12%.(2)钙化易出现在浸润性导管癌中(46,60.5% x2=14.04.P<0.05),肿块样表现多见于黏液腺癌(75%,6/8)、浸润性导管癌(93.4%,71/76)、髓样癌(100%,6/6),肿块并钙化共44例,其中42例见于浸润性导管癌(95.4%,42/44),结构紊乱多见于浸润性小叶癌(9,90%,x2=63.97,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癌常见的x线表现为钙化、肿块和结构抓曲.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浸润性癌的大部分,肿块并钙化首先考虑浸润性导管癌;肿块样改变尚要想到髓样癌和黏液癌的可能;结构扭曲主要出现在浸润性小叶癌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乙酰肝素酶(HPA)含量与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探讨HP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检测1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20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乙酰肝素酶、D2-40的表达情况,计算乙酰肝素酶平均光密度值与D2-40阳性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乙酰肝素酶含量与微淋巴管密度间的关系,同时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微淋巴管密度和乙酰肝素酶含量分别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微淋巴管密度和乙酰肝素酶含量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P0.01),癌组织乙酰肝素酶含量与微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乙酰肝素酶与微淋巴管形成有密切关系,乙酰肝素酶可作为其临床疗效判断和新药研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否和转移度是影响乳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但腋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阴性时或作腋淋巴结组织学检查之前,尚缺乏有价值的预后指标,国内外尚未见P_(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腋淋巴结转移数和转移度关系的详细资料报道。本文取27例腋淋巴结资料完整乳癌病例的原发灶蜡块标本作石蜡切片,用SABC法作P_(53)蛋白和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评估其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P_(53)蛋白表达(阳性或阴性)和PCNA指数均与腋淋巴结转移度和转移数显著相关,P_(53)指数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故认为P_(53)蛋白和PCNA表达均为乳癌预后指标,在腋淋巴结情况不明或其他困难情况下,此二指标可辅助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探讨黏附相关因子变异体CD44v6、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抑癌基因FIEN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三者的关系。表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44v6、Survivin和FIEN蛋白在73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印戒细胞癌中CD44v6、Survivin和PI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1%(57/73)、63.0%(46/73)、34.2%(25/73)。CD44v6随胃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加深、淋巴结的转移逐渐上升(P〈0.05);随浸润深度加深、淋巴结的转移、器官转移、临床分期增加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P〈0.01),而FTEN基因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CD44v6与PFE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214,P〈0.05),Survivin与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r=-0.404,P〈0.01),CD44v6与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P〈0.01)。因此可知,CD44v6、Survivin和PIEN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IEN和Survivin基因表达可以作为判断胃印戒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CD44v6与Survivin的协同作用,以及两者与PTEN拮抗作用共同参与胃印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CD44v 6、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的关系。通过对113例NSCLC患者CD44v 6、Ki-67表达的检测,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关系的相关性。结果显示:NSCLC组织中CD44v 6的阳性表达率69.03%,Ki-67的阳性表达率61.06%;CD44v 6、Ki-67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及转移方式均无显著关系(P0.05),与NSCLC转移相关(P0.05)。其中,CD44v 6阳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76.92%,阴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14.29%;Ki-67阳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71.01%,阴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36.36%。表明CD44v 6、Ki-67是NSCLC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NSCLC的侵袭、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作为一个较好预测其转移扩散能力和预后情况的生物学指标,以辅助指导临床对NSCLC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探讨间皮瘤相关抗体-1(HBME-1)、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及粘附分子CD44v6在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与不典型腺瘤(Atypical Thyroid Adenoma,ATA)中的表达差异,寻找有助于二者临床病理诊断的肿瘤标记物及探索其部分发病机制,拟解决在甲状腺临床病理中对良、恶性难以确定的滤泡性肿瘤的准确判定及对其预后的预示作用。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37例FTC及18例ATA中HBME-1、Galectin-3和CD44v6的表达,以10例嗜酸性腺瘤(OncocyticThyroid Adenoma,OTA)、8例普通滤泡性腺瘤(Follicular Thyroid Adenoma,FTA)、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Carcinoma,PTC)及5例尸检正常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显示,HBME-1、Galectin-3及CD44v6在FT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3%、64.9%和62.2%,在ATA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61.1%和61.1%,三者在FTC与ATA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74、0.094、0.245,P值分别为0.786、0.759、0.620,P值均>0.05);在10例OTA中的表达均为100%;8例FTA中的表达分别为3/8例、6/8例及4/8例;7例PTC的表达分别为7/7例、6/7例及7/7例;5例正常尸检甲状腺组织均无表达。由此得出结论: HBME-1、Galectin-3和CD44v6对FTC与ATA的临床病理鉴别诊断无统计学意义,但提示三者可能在甲状腺滤泡癌与不典型腺瘤的发病机制及进展过程中起着某种共同作用。由于此3种标记物已被证实在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在实际甲状腺临床病理诊断中对表达此3种标记物的良、恶性难以确定的病例可能提示其恶性程度增高,尽管不足以诊断为癌,但仍应加强随访。有关FTC与ATA的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二者的发病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 (SP)法染色技术测定 6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标本的CD4 4v6、VEGF、C erbB 2和nm2 3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 .显示CD4 4v6、VEGF、C erbB 2及nm2 3在NSCLC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66.2 %、78.5%、63.1%及73.8% ,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上述四项指标阳性率与NSCLC的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 ;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组CD4 4V6及C erbB 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VEGF在肿瘤3.0≤Φ <5.0cm及Φ≥ 5.0cm组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Φ <3.0cm组 (P <0 .0 5) ;提示检测CD4 4v6、VEGF和C erbB 2基因蛋白的表达 ,有可能为判断NSCLC淋巴结转移、病变的发展以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中肿瘤出芽判断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中肿瘤出芽判断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有完整淋巴结病理学资料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92例,全数淋巴结检查,参照Ueno等的研究判断肿瘤出芽.结果:本组92例共切除淋巴结3036枚,平均每例取约33枚,92例结直肠癌中有47例出芽.肿瘤出芽与淋巴结转移的程度(pN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呈显著性相关.肿瘤出芽对预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和91.11%.结论:通过HE染色,镜下检测结直肠癌中肿瘤有无出芽来判断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助于快速确定结直肠癌患者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状况,对及时辅助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四个分子亚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264例,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将其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Triple-negative型四个分子亚型,比较不同分子亚型之间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并对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ER-2过表达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其次为Luminal B型,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月经状态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小叶癌和导管癌较其他病理类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肿瘤直径大于5 cm后,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是否为Luminal A型、是否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ER-2过表达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肿瘤大小、分子分型、病理类型为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健康观察组(65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与对照组(63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随访2 a,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央区食道旁淋巴结转移、外侧区淋巴结转移、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随访期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例,转移率为7.69%;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率为4.62%;对照组随访期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1例,转移率为17.4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7例,转移率为11.11%;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8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行中央区食道旁淋巴结清扫治疗术后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中肿瘤出芽与淋巴结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有完整淋巴结病理学资料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112例,全数淋巴结检查,参照Ueno等的研究判断肿瘤出芽.结果:本组切除淋巴结3 809枚,平均每例取约34枚,112例结直肠癌中有51例出芽.肿瘤出芽与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呈显著性相关.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4v6和p16表达产物在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及宫颈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共9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宫颈癌变过程中CD44v6和p16蛋白进行研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D44v6蛋白在CIN中的表述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也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且高于CIN中的表达(P〈0.01),p16蛋白在CIN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也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CD44v6和p16两种蛋白在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CD44v6和p16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提示这两种蛋白有可能作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一种免疫组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促进基因CD44v6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方法45例浸润性胃癌组织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采用sABC方法进行CD44v6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D44v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3.3%(24/45).其中低分化腺癌伴印戒细胞癌的表达率高(16/24,66 7%).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5.6%(34/45),而在组织学的分型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p53是最先参与肿癌侵袭和转移的抑癌基因.CD44v6具有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中表达率不同的特点,结果表示CD4v6的表达率可判断不同组织学类型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