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骚解诂     
朕皇考曰伯庸肇锡余以嘉名扈江离与辟芷兮 不无壮而弃微兮忽奔走以先後兮虽萎绝亦 何伤兮哀众芳之 秽伏清白以死直兮女婆 之婵媛兮鲧 直以亡身兮浇身被服强圉兮 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欲少留此灵琐 兮吾令帝阍开阁兮倚闾阖而望予结幽兰而延 伫哀高丘之无女凤皇既受诒兮恐导言之不 固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曰勉远逝 而无狐疑兮腾励车使径待 一 朕皇考曰伯庸 王注曰“皇,美也。父死称考。诗曰‘既右烈考。伯庸,字也”。案本书九欲逢纷篇曰: 伊伯庸之末裔兮,谅皇直之屈原。是刘向谓伯庸为屈原之远祖,与王逸以为原父者过里。同…  相似文献   

2.
诗的歌与诵     
据虞书‘声依永’与乐记‘音生人心’之说,以心之感动而成声,声成文谓之音,比音而为乐,备乐始有舞容,其由内而外本之自然是古代诗乐同源,歌诵一贯,诗三百之所以可诵可弦可歌可舞也。至于孺子沧浪之歌,玫瑰盈怀之句,矢口成章而谢弦管,非不可被弦管也,不暇悉被弦管耳。若後世则有不尽然者。 诗乐之忽离忽合造成二千年之诗史,叙其错综变化之亦,乃文史专篇之事,非此所能详。要言之,後世在诗以外另立乐府一名,(乐府原只是一衙门耳)即为诗乐会几度分携之证。夫三百篇诗也,而乐之。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邪须独非诗乎协乐合…  相似文献   

3.
离骚:“索(?)茅以筵(?)兮,命灵氛为予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集注说:“占之慕之,两之字自为韵。”闻一多楚辞校补云:“案慕与占不叶,义亦难通。郭沫若氏谓当为莫口二字,因下一字缺坏,写者不慎,致与莫误合为一而成慕字。案郭说是也。惟谓所缺一字,耽、钦、琛、探、寻、朋等必居其一,则似不然。知之者,此字必其音能与占相叶,其义又与求美之事相应,此固不待论,而字形之下半尤必须能与莫相合而成慕。余尝准此三事以徧求诸与占同韵之侵部诸字中,则惟‘念’足以当之,念缺上半,以所遗之心上合于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著书的理念,历来被认为以"真与实"为基点,附以"发愤著书"之精神,可谓妙绝人寰。曹丕著书的态度,极具"发奋著书"之特点,亦即不朽之论。两者相较,值得探析。二人著书的原因、目的及其对著书观的提倡是各有千秋的。总体来看,司马迁之著书更偏重于抒"愤"及批判现实,而曹丕则更提倡发奋和强调自我之情。  相似文献   

5.
《九章》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和《悲回风》九篇。这九篇作品正如朱熹所说:“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现在一般认为,其中除《桔颂》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外,其他诸篇都是他在两次流放中所作。它们大多是记实之词,真实地记述了屈原在流放期间的生活经历,抒写了他在流放期间怀念故国的真挚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林徽因是中国新诗第二纪元的杰出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在三四十年代,时逢新月诗人风流云散,她的诗作以其新颖气韵为新月诗坛留下一脉余香。林徽因的诗深受徐志摩影响,这一对意气相投的朋友的诗风,可以借用茅盾评价徐诗的一段话来概括:“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伤感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然而这是一种‘体’——或一‘派’,是我们惜错综动乱社会内某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意识在文艺上的反映”,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他们一些诗歌中窥见一二。如林徽因的《谁爱这…  相似文献   

7.
《岐海琐谈》卷八载:“国初时吾瓯童谣有云:‘燕燕燕,飞过殿。殿门关,飞过山。’盖其时成祖初封燕王故云。‘燕燕燕,飞过殿’者,自北平起兵,以靖内难也。‘飞过山’者,兵越山东而向金陵乎?其语甚多,不能备纪。至今黄小作队,尚有解诵之者。”  相似文献   

8.
作家在遭遇困厄或精神压抑不得伸展时,常会借著书立说、吟咏词章来抒志遣怀,从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现象——“发愤著述”。这种创作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理智与情感交锋的精神文化产物,表面看是作家发愤后的情绪宣泄,而其本质都是沿着“艺术触发”开始的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带着痛苦的艺术收获。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刘勰的“蓄愤”说、钟嵘的“怨愤”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李贽的“发愤之所作”说等,都可被称为“发愤著述”文学观。关于“发愤著述”文学创作的核心论题,可集中归结于“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的文学观和“赋到沧桑句便工”的创作论,它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印证了“发愤著述”易于写就伟大、优秀的作品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9.
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国思孟学派开始将天命论转入性情论讨论,诗"言志"说逐渐向"缘情"说转化,屈原明确地表述为"发愤以抒情"。两汉学者因重于讨论天人感应,试图调合性情之论,但受制于"言志"说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约束,并没有真正解决"缘情"与"言志"的逻辑矛盾。魏晋之际,随玄学思潮而复兴的性情论,将个体性情的表达提高到超越群体意志表达的高度,为缘情理论提供了更为深厚的理论给养,从而促成了"诗缘情"说的最终成型。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上文“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相似文献   

11.
一、司马迁的时代背景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便是司马迁在二千多年前表示了他企图依照他父亲司马谈的志愿继承孔子‘春秋’的精神而重新撰述一部历史记录所下的一个伟大的决心。但自孔子到司马迁作史时代三百七十五年中,中国整个时代,起了剧烈的变化,因为秦的统一中国,就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一)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体,谓以时而论,则有‘永明体’‘齐梁体’等,自注永明体云:‘齐年号,齐诸公之诗。’注脊梁体云:‘通两朝而言之。’我们要注意的是永明体和齐梁体这种说法并不是严羽首创的,而他以为这两体的分别仅只是指时间的长短也是错误的。这两个词都是传统的名词,其含义的分别完全在内容性质的不同。南齐书陆厥传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 ;汝南周 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可知永明体是指符合当时提倡的声律的诗体)至於齐梁体,其意义约…  相似文献   

13.
<正>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在论及戏剧创作与诗词创作的不同特点时,以其亲身的创作体会指出:“吾尝为诗与词者,率吾意之所到而言之,言之尽吾意而止矣。至于曲,则忽为之男女焉,忽为之苦乐焉,忽为之君主、仆妾、佥夫、端士矣………学戏者不置于场上,则不能为戏;而撰曲者不化其身为曲中之人,则不能为曲,此曲之所以难于诗与词也”。可见,与抒情诗词不  相似文献   

14.
读秦妇吟     
戊辰之春俞平伯君为寅恪写意端已秦妇吟卷子,张於屋壁,八年以来,课业馀暇,偶一讽咏,辄苦不解,虽於一二字句稍有所校释,然皆琐细无关宏旨,独端已此诗所述从长安至洛阳及从洛阳东奔之路程本写当日人民避难之惨状,而其晚年所以讳言此诗之由实系於诗中所述从长安达洛阳一段经过,此点为近日论此诗者所未详,遂不自量,欲有所妄说。至诗中字句之甚不可解及时贤之说之殊可疑者,亦略申鄙见,附缀於後,兹请先言从洛阳东奔之路程,此段经过惜未得确知,是以於端己南游事迹不能有所考见,但依地理系统以为推证,亦有裨於明瞭当日徐淮军事之情势及诗中文句之校…  相似文献   

15.
在战後世界中,帝国主義統治殖民地有了一種新方式,那就是表面上給它以‘獨立’,而實際上則控制其軍事、政治和经济的命脈。七月四日菲律賓的獨立,正是這種新方式的典型例子;而這次以勞倫斯克利普斯为首的英閣訪印團所提出的‘印度獨立方案’,也是出於同樣的蓝本。 這个‘印度獨立方案’最初是为国民大會和回教聯盟所共同反对的,最近,尼赫鲁終於以国民大  相似文献   

16.
岳振国 《长春大学学报》2014,(5):624-627,646
晁补之的羁旅行役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诗人旅途中的见闻,诗作绘旅途千姿百态之景,抒思乡念远之情,言感物伤怀之志,展现了诗人艰辛坎坷的人生历程。晁补之的羁旅行役诗写景状物细致,刻画描写传神,抒情表意深挚,诗中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寄寓诗人流转迁徙的感伤,表现了迭遭贬黜的悲情,蕴含了深重的人生感喟,诗作文辞洗练、意蕴丰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口语戏乐流变中的乡语改调,一为静态为主的"‘改’"之‘不改’";另为动态为主的"‘不改’之‘改’"。乡语改调时所生动地呈现出的"地、心、语、乐、情、美态递为反映"之自然优生流程,十分鲜明地展示出我华夏农业文明中口语音乐文化繁衍过程中的某种优势,此实乃中国口语戏乐能得以长期流传、广泛流行的生命攸关之根把。同时也从中无比鲜明地体现出一种中华民众所崇尚的"熟悉中新鲜"的美学定位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民国十年日记》是“五四”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王统照的“生活实录”,已经过去80多年了。这部《日记》的第一部分,忠实记录了王统照在新婚后不久,与玉妹一见钟情,在婚姻与爱情之间,演绎了一场痛心疾首的人间悲剧。就作品看,淋漓尽致地记录下自己的相思之苦,声泪俱下的控拆了命运的残忍冷酷,其情之真挚而婉约,其文之美妙而凄惨,在哀情小说中绝无愧色;另外,“这部日记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发掘出的极少数活生生的历史见证之一”(王立诚),也记录了文学研究会的社会交往和活动,是很有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王统照的《春雨之夜》倡导爱与美的主张,可以在这里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19.
周易释词     
贞 ‘贞’字见於周易卦爻辞者百十有一,审其文义每与‘事’字相通。屯九五称小贞吉大贞凶,小过称‘可小事不可大事’,睽称‘小事吉’,义皆相近。说文‘贞卜问也’,易称‘贞’乃指所问之事。左传‘贞,事之干也’。(说本俞樾。) 卦爻辞中‘贞’字无单用者,或称利贞,或称贞吉’,或称贞凶,或称贞吝’贞厉’,旧训‘贞’为‘正’而於‘小贞‘大贞’之辞不免 说,或别求他解不知‘正’者“政’也,亦‘事’也去‘利贞’者利於所问之事也,‘贞凶’‘贞厉’者所问之事有凶厉也‘利女贞’者利於女子之事也,‘利君子贞’者利於君子所问之事也,‘利幽人之…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二)乱事之起因及其真性质 (三)乱事之发展 (四)李顺之结局 (五)大蜀之末路 (六)张咏悼蜀诗苏辙蜀论及唐士耻拟平李顺露布 一引言 北宋初年四川有王小波(波或作传,或作皤)李顺之乱,其事与南宋初年鼎沣间钟相杨么之乱遥相对偶,皆可助阶级斗争说张目者。之二乱事,宋史及宋会要皆有记载,惟其特质,即‘均贫富’之理论与举动,二书皆绝不泄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其书讫于北宋)于前一乱事亦然。谓非有阶级意识为祟焉,不可得也。幸私史所记,尚足补其缺。以此二事例之,有裨于阶级斗争说之史实,为正史所隐,而不幸野史无传,遂以湮没者,当复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