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方言》中的联绵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在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已经使用的联绵词,一是首次见于扬雄《方言》中的联绵词。两类联绵词在记音上呈现出无音转关系和有音转关系两个特点。有音转关系的联绵词在《方言》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语与方言之间;二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地域;三是分属于不同的方言地域。两类联绵词在语音结构上表现为叠韵联绵词居多和语音结构不太稳固的情况。两类联绵词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并且标记自然万物的名词多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名词。  相似文献   

2.
《方言》中的联绵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在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已经使用的联绵词,一是首次见于扬雄《方言》中的联绵词。两类联绵词在记音上呈现出无音转关系和有音转关系两个特点。有音转关系的联绵词在《方言》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语与方言之间;二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地域;三是分属于不同的方言地域。两类联绵词在语音结构上表现为叠韵联绵词居多和语音结构不太稳固的情况。两类联绵词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并且标记自然万物的名词多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名词。  相似文献   

3.
以《自贡盐业历史档案·契约卷》为材料,选取其中令人费解的六则俗语词"承首""出佃""锅份""伙办""起班"和"下节",根据语境并结合传世文献进行研究,以冀消除自贡盐业历史档案的阅读障碍,并补充《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辞源(第三版)》《近代汉语词典》等大型辞书的词条或义项.  相似文献   

4.
在甲骨文、金文中,唯、有二词具有某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在先秦早期传世文献中表现得不够显著,因而传世文献中某些唯、有辞例的词义和句式往往被人们按传世文献中常见的词义和句式所曲解。本文在拙作《先秦“唯”字的用法》和《先秦早期文献中“有”字的代词性》两文的基础上,对《诗经》和《周易》中若干唯、有辞例的词义和句式作一些新的训释尝试。  相似文献   

5.
扬雄<方言>中的"用字之奇",是指用来记录方言词语的字虽然在传世的先泰两汉文献中见到过但不是通常的用法,这些字都是扬雄根据方音而借用来记录方言词语的.具体包括借音字、联绵字和译音字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蜀语》从实际语言出发,忠实记录了大量的明末蜀方言词语,包括形、音、义三方面的内容;考察了一部分蜀方言词语在辞书中的记载情况以及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考证了一部分蜀方言本字并辨析了相关的文字字形。《蜀语》是研究明末蜀方言的重要资料,其断代断域的方言记载和研究模式对后代的方言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世本《缁衣》作为戴圣辑《礼记》中的一篇,其成篇年代、作者及其后的传授情况历来不详。上世纪90年代湖北出土了一批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回购了一批楚简,这两批文献中都有《缁衣》篇,证明其成篇年代不晚于战国。传世本、郭店简本、上博简本三者互证,使我们可以对《礼记·缁衣》作一番追本溯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方言的研究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至于真正的第一部方言词典和方言学著作,则是汉扬雄的《方言》。旧时的方言调查与研究多与民俗民风的认识了解相关联,与训诂及文献解读为依托,所以对一地、一区的方言进行真正系统的静态描写解释没有实质性的展开。新中国建立后,方言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1957年开始进行了全国汉语方言普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编制了《中国语言地图集》,  相似文献   

9.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中的《内豊》篇的部分内容与传世本《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立孝”与“曾子事父母”中的部分内容相同或相近,另外还有些未见于传世文献的内容,是一篇珍贵而较重要的先秦儒家文献。自上博四简公布以来,有不少学者对《内豊》提出了释读意见。本集注收集了迄今重要的观点,详为之察辨,且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0.
《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中,"容光"两见,还见于同书《九天玄女传》。根据"容光一曰常光"的注释,以及相关传世文献的记载,可知"容光"当为"常先"之误。"史王"仅一见。根据《轩辕本纪》中"有臣史王始造画"的记载,以及其他传世文献"史皇作图"的记载,可知"史王"当为"史皇"之误。  相似文献   

11.
莆田末科进士张琴于民国期间编修《莆田县志》,该志中的“方言”内容,无人提及,其体例、方言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五德说是从天道角度证明政权正僭的主要理论工具。战国末年的学者邹衍是此种理论学说的始作俑者,他以五行相胜为框架,创建了五德终始说,构造了一个从土德黄帝开始、至火德周朝结束的帝德谱。秦始皇接受邹衍学说,把本朝的属德确定为水,使邹衍版帝德谱完成了一轮循环。西汉高祖以汉为水德,并获得了张苍的论证。武帝太初改制,以汉为土德,使在文帝时代就已经酝酿的德制改革成为了事实。西汉末年,五德终始说为新五德终始说所取代。后者的创立者刘向以五行相生为框架,从木德包羲(伏羲)开始,推演出汉为火德。但其帝德谱未能证明作为"尧后"的汉与尧同德,这一缺陷后来为其子刘歆所弥补。刘歆通过所谓的《世经》,以在木德与火德之间安插"闰统"和让"少昊金天氏"继黄帝的办法,实现了尧汉同为火德。但其动机不是想维护刘汉的统治,而是想为新莽篡汉张本。在两汉之交,谶纬家们还通过"感生"安排,在五行相生的框架下创制了第三个帝德谱。这个帝德谱以"玄圣"孔子,取代了"闰水"秦朝。  相似文献   

13.
《秦地文学和秦代无文学》一文认为,《韩非子》属于秦地文学,这是不确切的。《说难》、《孤愤》是韩非子在韩国时的作品。《韩非子》中只有半篇《存韩》作于秦国。  相似文献   

14.
从元代起,封建中央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代进一步发展至完备。唐崖土司是鄂西历史上以军事武功著称的几大土司之一,明季势力达到鼎盛。加强唐崖土司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和拓展鄂西乃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覃氏族谱》和地方史料,对唐崖覃氏世袭及其征调进行初步梳理和讨论,以期对鄂西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土司文化与民族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农抑商”,是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社会一个既定政策,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用力甚多。传统观点认为是儒家的主张,如果笼统地说,也不错,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人们一言以蔽之日:儒学。但如果认真分析,其实不尽然。先秦的原始儒家是不主张“重农抑商”的,“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只是到秦汉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而土地兼并的主体又由官僚地主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商人地主为主,“重农抑商”这一法家的主张便被儒家承接过来。  相似文献   

16.
博士官是秦代国家图书的主管者、政治事务的参议者,担当了后世文馆学士的某些职任,可视为秦代版本的文馆学士。以此为依托而建立的秦代博士制度是唐宋学士制度的远源之一。秦始皇令博士官以文学身份待诏宫廷,最早开始了文臣从驾奉诏作诗的尝试,说明秦代博士还兼充文学侍从、词臣角色。他们从驾期间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组游仙诗,时代要早于汉武帝立乐府好多年,在诗歌题材上具有开创性。总体上看博士官是秦代文学的建设者,他们丰富了秦代文学的作者谱系、创作方式、作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亲"是2011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它不仅在网上流行而且也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不反映人们彼此间的各种关系及所拥有的社会评价,所以本文认为"亲"属于称呼语。我们搜集了"亲"泛化的各种表现,并且对它的词义进行考察分析,认为"亲"是"亲爱的"缩略形式。从淘宝购物、交际需求、称呼语的缺失和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亲"泛化的原因,并且对它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韶关地区与湖南地区先秦时期在文化渊源以及文化内涵上具有相同或相类的因素,因此,韶关地区先秦越文化在文化内涵上是湖南杨越文化的延伸与交融,其文化主体族属是杨越族系。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自隋唐建立以来,为培育栋梁、选拔人才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然而发展至清代,日趋没落腐败,在名与实、形与用等各方面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昭示着对其进行改革的必然之势,终致清末教育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20.
琴歌与闽南语吟诵都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琴歌来源于吟诵,二者都是以诗文为对象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闽南语吟诵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中古汉语语音元素,与唐代中古音一脉相承。结合闽南语吟诵音对《渔翁》《竹枝词》《阳关三叠》三首唐代代表性琴歌进行演唱处理的案例分析发现,用闽南语吟诵的文读音演唱琴歌相较现代普通话演唱琴歌更接近唐代琴歌原貌,能更好地表现唐代琴歌韵味。表明用闽南语吟诵音演唱琴歌具有合理性,将闽南语吟诵音与唐代琴歌演唱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活化传承闽南语吟诵与唐代琴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