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循证护理(EBN)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常规护理,循证护理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刺激性咳嗽和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患者对循证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9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好,应当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本组50例,机械通气后采用丙泊酚镇静治疗,观察镇静效果达Ramsay氏评分2~4分、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和停药时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丙泊酚镇静治疗后起效快,用药后血压、心率逐渐稳定;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便于监护和护理. 相似文献
3.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常因意识障碍或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引起呼吸押制,致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最终造成呼吸道梗阻导致膀缺氧、脑水肿加重,从而造成颅内压升高、脑疝,危及病人生命。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颅脑外伤患者的重点,而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为抢救成功起到重要作用,有效提高神经外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应用精细化护理干预的价值。选取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行ICU气管切开患者7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25.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3.883,P=0.049)。ICU气管切开患者应用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病情重且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在临床操作中常因护理不完善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因此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集合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护理进展对术后完整护理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人工气道的护理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的影响。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定西市人民医院ICU接收的84例机械通气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2组内。其中将采取常规ICU护理的42例设为参照组,将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的42例设为研究组。比较2组谵妄发生情况、谵妄持续天数、通气时长、ICU停留天数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II)评分。研究组谵妄总发生率11.90%明显较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谵妄持续天数、通气时长、ICU停留天数均明显较参照组短(P均<0.05);2组干预后APACHE II评分均明显较干预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较同期参照组低(P<0.05)。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可明显降低谵妄发生率,显著缩短通气时长、ICU停留天数,并大大改善患者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喉部手术前行气管切开期间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喉部手术患者24例,每组12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Ⅰ组)和局麻组(Ⅱ组)。Ⅰ组患者在局麻前给予异丙酚1~2mg/kg缓慢静脉注射,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意识丧失后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再行气管切开。Ⅱ组患者仅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下行气管切开。记录切皮前、切皮时、插管时、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时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燥动发生率及术后遗忘率。结果切皮时,插管时及插管后1min,3minⅡ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Ⅰ组患者明显升高,躁动发生率Ⅱ组患者明显高于Ⅰ组患者(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用于喉部手术前气管切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异丙酚在喉部手术前行气管切开期间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喉部手术患者24例,每组12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Ⅰ组)和局麻组(Ⅱ组).Ⅰ组患者在局麻前给予异丙酚1~2 mg/kg缓慢静脉注射,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意识丧失后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再行气管切开.Ⅱ组患者仅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下行气管切开.记录切皮前、切皮时、插管时、插管后1 min、插管后3 min时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燥动发生率及术后遗忘率.结果 切皮时,插管时及插管后1 min,3 min Ⅱ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Ⅰ组患者明显升高,躁动发生率Ⅱ组患者明显高于Ⅰ组患者(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异丙酚用于喉部手术前气管切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喉部手术前行气管切开期间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喉部手术患者24例,每组12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Ⅰ组)和局麻组(Ⅱ组)。Ⅰ组患者在局麻前给予异丙酚1~2mg/kg缓慢静脉注射,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意识丧失后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再行气管切开。Ⅱ组患者仅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下行气管切开。记录切皮前、切皮时、插管时、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时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燥动发生率及术后遗忘率。结果切皮时,插管时及插管后1min,3minⅡ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Ⅰ组患者明显升高,躁动发生率Ⅱ组患者明显高于Ⅰ组患者(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用于喉部手术前气管切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11.
实施气管切开病人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后气管内持续滴入湿化法与间断滴入湿化法湿化气道的效果.方法:将52例气管切开患者分成2组,甲组采用持续滴入湿化法,乙组采用间断滴入湿化法.结果:湿化24h后,甲组湿化满意率为86.2%,乙组为52.17%,湿化不足者乙组为8.7%,甲组为0.001%.结论:持续滴入湿化效果满意,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不易形成痰栓,且能减轻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总结采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治疗开胸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35例开胸术后应用MV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成功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予以呼吸支持,结合药物治疗后顺利撤机恢复自主呼吸.结论:开胸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在护理上应密切监测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预防感染及加强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5.
16.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本文针对近年来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姜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44-46
本文选择对危重气管切开口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证实对为绿脓杆菌感染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统计分析其耐药率,并对16种常用抗生素做体外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绿脓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物的耐药率在目前应用的抗生素中是最低的,另外本文从临床的角度对其治疗和护理工作做出了更深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钟少波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4(4):339-340
对150例颌面创伤中的20例病人,在抢救过程中作了气管切开术并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在抢救严重颌面创伤病人时,应密切注意呼吸道通畅,出现窒息时,估计难于用其他方法解除或缓解者,应积极作气管切开,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才能更有效地处理颌面创伤,强调掌握好气管切开的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丙泊酚联和咪达唑仑在ICU机械通气镇静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丙泊酚-咪达唑仑联和组)35例和对照组(咪达唑仑组)34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观察组出现恶心2例,对照组6例;观察组出现血压下降6例,对照组5例。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联用有着很好的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少,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ICU机械通气的镇静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