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括,生于公元1031年,为官多年。他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市)的梦溪园,专门从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30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相似文献   

2.
奥运政治史     
白丁 《世界博览》2008,(11):46-51
一部现代奥运史就是一部政治介入体育史,同样是一部努力"去政治化"的历史。法国人乔治·维加雷洛(Georges Vigarello)曾对法国的体育发展史进行梳理和探讨。在其著述《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中,他简单回顾了奥运的历史,并认为奥运一向离不开政治。在1920年安特卫普  相似文献   

3.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楚廷先生的又一部新著《课程与教学哲学》最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全书共13章,41万字。这是张先生近年来的一部力作,可以说是他40余年教学经验和20余年教育理论研究的哲学总结和提炼。它将如一支出墙的红杏,以其独特的风骨、独特的魅力绽放于教育的百花园中。  相似文献   

4.
谢友祥、汤奇云合著的《林语堂的小说和他的人生哲学》一书于 1 998年 1 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为林语堂研究贡献了一部颇具特色的专著。自 1 987年万平近先生推出《林语堂论》以来 ,有关林语堂研究的著述陆陆续续地出了 1 0余部 ,但这些研究成果却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当年徐讠于的断言 :“他在文学史中也许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谢友祥、汤奇云选择了林语堂的小说和人生哲学作为突破口 ,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是因为 ,相较于林语堂的散文研究 ,小说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方面 ,英文创作使一些严谨的研究者不敢轻易问津 ;另一方…  相似文献   

5.
成洁  张世涛  冯明刚 《江西科学》2010,28(5):646-648,713
对云南弥渡地区平安庄和彭家庄褐煤矿的煤质参数和成煤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研究区内3个不同方向的更新世松毛坡组的综合柱状图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平安庄盆地沉积环境特征,由此得出云南弥渡地区更新世褐煤沉积作用的4个地质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6.
由张秀民先生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韩琦增订的<中国印刷史>凝聚了两代人的心血,在2006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一部划时代的杰作",相继获得首届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2007年)、2006年度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07年)、第十六届浙江树人出版奖特等奖(2007年)、十届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奖荣誉奖(2007年)等奖项.  相似文献   

7.
首先,闻一多考辨唐诗与众不同,他从假设性的“叙录”做起,继而厘订诗人年谱,编辑诗人交流录及其著述目录,这既发展了年谱学,又将以上工作融入校正、辨析唐诗之中,为他最后撰写客观翔实、知人论世的唐代诗人评传奠定了基础。闻一多这种由假设和客观分析再到客观综合的整理思路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其次,同考辩唐诗,他又进入对唐人著述和唐史的研究:闻一多以目录治学,编制了《见存唐人著述目录》和《研究唐代用书目录举要》,一方面,两部书目各有特色,体例精当;另一方面,他以目录辨章学术、整理唐代文化史料尤富卓识,以上思路为中国文献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闻一多所展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这是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战地日记,是又一份珍贵的日本侵华史料,也是从反面提供的一部历史读物。东史郎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战地日记名为《东史郎日记》,记述的是他在1937年8月应召入伍至1938年9月的侵华经历。现在出版的这本《东史郎战地日记》与上部日记在时间上相衔接,是作者在1938年10月至1939年9月继续随日军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服役、辗转入侵华中地区的经历实录和作为一个日军上等兵的内心纪实。东史郎对自己的战地日记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前一部日记由于涉及南京大屠杀故在南京出版,后一部日记则在中国首都北京出版。他希望通过在中国两  相似文献   

9.
1934年,吴中伦(1913~1995)等人赴云南进行自然资源调查.他将所经地区的自然环境、植物种类、森林资源以及风土人情等逐日记录下来,形成一部十几万言的<云南植物考察日记>.该文介绍了这部日记的产生过程及主要内容,并认为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郢先生是泰安人,年甫不惑,却已研究泰山20余年,出版有《周郢文史论文集》、《泰山文史丛考》、《泰山历史纪年》、《泰山通鉴》、《泰山志校证》等10余部学术著作,《泰山与中华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4月)是他最新的一部力作.全书近50万字,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尚君先生为之序,就其多年所知称道周郢求学"特立独行",治学"卓然自立而有著作成一家之言,在目前一般重点大学或研究院所也不多见".这一评价决非过誉.其实仅就泰山研究而言,周郢实是当今中国和世界领军人物之一,而他的研究却又不仅是泰山!《泰山与中华文化》是他近年研究泰山并扩展至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收获和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明王朝的正德辛未年间,曾经获得廷试第二、殿试第一,先后在朝廷被授为翰林修撰和为皇帝讲课的经筵讲官杨升庵,在他三十七岁被充军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以后,除晚年在四川泸州寓居近十年外,长期居住在云南,一直到他老死.这位枕籍乎经史,博涉于百家,博物洽闻,学究天人,才雄艺苑的状元公,在云南的不少地方,广交学者名家,进行诗文学术探讨;到处讲学,传播中原文化;潜心著述,涉及经史百家,游历各地。穷辩山川渊源,进行了大量的学术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2.
《广笑府》在已知的70余种中国古代寓言笑话书籍中.是颇有影响的一部。今存1935年襟霞阁排印本,作者署名”墨憨斋主人”。“墨憨斋主人”是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号。王利器先生据此认为此书作者为冯梦龙①,谢巍先生的《冯梦龙著述考补》②、  相似文献   

13.
《科技潮》1999,(5)
20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极县深度和广度的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发发展灿烂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张世简先生便是群星璀璨的中国画坛上较为耀眼的一位。值此世纪之交的时刻,笔者拜访了这位声名卓著的老画家。张世简先生出生在素有"画家之乡"美誉的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他的叔父张振铎先生(1908~1989年)是中国著名的水墨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堂兄张书旂先生(1900~1957年)是中国近代写意花鸟画大师。张世简先生自幼便耳濡目染,受到书画艺术的熏陶,尤其是他的当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堂兄张书旂先生对他的影响最大。成年后他在堂兄张书旂先生的建议下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后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当代文坛巨擘伯尔是1985年7月10日逝世的。我国作家协会的唁电说:伯尔先生是“中国作家和读者的好朋友,他将永远活在我们记忆中”。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是德国当代文学中最负盛名的一位杰出作家。他曾荣获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又先后被选为德国笔会主席(1970)和国际笔会主席(1971——1974)。他的著作已被译成45种语言文字,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的总发行数已达三干一百万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伯尔一生共写了中长篇小说十三部,短篇小说近百篇,和大量的广播剧与讽刺、幽默小品。他的一些优秀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5.
正祖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经过多年测算,编制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汉代科学家张衡去世后,这地球又绕太阳转了320圈。中国历史经历了东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到了南北朝。这时在建康(南京)有一个刘宋小王朝,正是第四代皇帝孝武帝刘骏在位。这城从两晋就做首都,建设得楼台栉比,亭榭相连,满城轻歌曼舞,一派纸醉金迷。这天正是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9月19日晚上,夜风轻轻,钟鸣声声,一轮满月冉冉升起,那些深宅大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1999,(8)
今年的8月22日,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施今墨先生逝世30周年的日子。施今墨先生既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又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南北驰名的名医。在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中,他含辛茹苦,百折不挠,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施老先生逝世30周年的日子,缅怀先生的卓越业绩,当可激励起中医界后来者们为振兴中医而奋斗的信心和热忱。献身中医矢志不渝施今墨先生(1881-1969年),原名施毓黔,祖籍浙江萧山坎山镇。施先生家世代为官,其祖父曾任云南曲靖知府,外祖父当过山东巡抚。1881年3月28日(农历2月29日),施先生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6,(5):119-120
<正>(一)于培杰先生退休以后,创作了四部长篇历史小说:《末代皇帝溥仪》、《智者曾国藩》、《天王洪秀全》和《兵圣孙武》。然而,在此前的20多年里,他一直是埋头于理论研究的,是一位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文艺理论家。先后出版过《论艺术形式美》、《美学论稿》、《艺术节奏论》、《走向实用的美学》等10余部专著,又主编出版过《青少年美育丛书》和《青少年智育丛书》。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他生当天崩地陷的明清易代之际,是一位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和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晚年隐居石船山著述讲学,著书三百余卷,学者称为船山先生。船山精研经史,又深于文学,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又评选历代诗文,编有《八代诗选评》、《明诗选评》、《八代文选评》、《宋诗选评》(后两种已亡佚)。其《唐诗评选》原称《夕堂永日四唐诗评选》。夫之选评唐诗等,可能起于四十二岁徙居湘西茱萸塘时,完成于七十二岁时于石船山下之湘西草堂。  相似文献   

19.
周春元教授是著名史学专家,平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周春元教授于1984年逝世后,应其家属的要求,经校领导大力支持和有关同志的多方努力,他的遗著《中国史学史》和《南北朝交聘考》终于由我部整理付梓,合辑一册,出版发行。《中国史学史》(17万余字)对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探索,自成体系,是周教授晚年一部力作。《南北朝交聘考》(14万字)为周教授早年攻读硕士学位的著述,它通过周密深入的考证、分析、归纳,使南北朝时期错杂纷乱的交聘活动一目了然。这两部论  相似文献   

20.
徐世荣先生的《反训探原》(见《中国语文》一九八○年第四期)一文,全面、深入而又系统地对反训词,主要是对反训词的来历和成因做了比较科学的分析,给我们很大的启迪。笔者本着学习求教的精神,不避贻笑大方,把几点肤浅的读后感想直陈如以次,恳请徐先生及诸位老师不吝赐教。一、关于“破读”视为反训成因的质疑“破读”,又叫“读破”,最早见于东汉郑玄《三礼》注、高诱《淮南》《吕览》注等音释,到六朝尤为盛行,大部分收在《经典释文》里。周祖谟先生在他的著述中曾谈到过这种“破读”,但是并没有肯定指出“破读”就是上古口语中原有区别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