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淳化口镇—圣人桥地区地层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构造与局部变形相结合的方法对口镇-圣人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综合研究,并对断层系统进行区域追索调研。揭示出该地区的沉积盖层大致经历了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期挤压褶皱变形及喜山期的拉张断陷作用。着重论证了该区不整合于加里东的构造层之上的上古生蜀和中生界燕山期的构造特征,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厘定了作为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燕山期构造活动带与稳定的地块界的老龙山-圣人桥冲断带的存在及其区域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川盆地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为一夹持在贺兰山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之间的断陷盆地,是在贺兰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从三叠纪开始,由于阿拉善地块向东逆冲,形成贺兰山山前拗陷盆地和内陆盆地,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现今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渐新世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第三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南部第四纪断裂边界开始活跃,从而加剧了银川盆地纵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基本形成了银川盆地同两侧地块明显分异的地貌格局。  相似文献   

3.
六盘山盆地西南缘构造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盘山盆地是在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面构造调查、地震与非地震勘探表明,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在盆地西南缘山带发育由多条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逆冲席所组成的复杂的叠瓦型冲断构造,该构造带与酒西盆地祁连山山前带具有类似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背景,成藏地质条件优越,是六盘山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税晓萍 《科技信息》2011,(25):I0033-I0033,I001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相标志(原生沉积构造,如波痕、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等,以及古生物化石特征),仔细总结各沉积岩层的岩石学属性(如岩石颜色、岩性成分、岩石类型等),并利用测井相、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验证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安组及周邻同期分布的地层属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产物,其沉积作用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受古构造的控制,盆地周缘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冲积扇沉积体系亦十分发育。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与沉积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的分析可知,晚三叠世—白垩纪,由于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地体、晚三叠世羌塘地体、中—晚侏罗世拉萨地块、白垩纪冈底斯地体连续向北增生、碰撞以及燕山期伊佐奈岐板块的俯冲,盆地西缘北段的响应显示为陆内前陆盆地的特征。受地体碰撞的影响,盆地西缘造山带发生幕式构造运动,从而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造山带每次挤压逆冲均导致相应的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物充填,并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东西向构造带的属性,为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横向构造带的概念和特征入手,通过西缘中部在地质、地球物理和遥感等资料与相邻地区的差异分析为主要方法.结果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确实存在一个东西向的横向构造带,且具有形成时间早,多期活动的特点.晚侏罗世是主要的活动时期,造成了西缘南北部构造的明显差异.其形成演化是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动力学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横向构造带具有显著的分区特征,为油气、煤和铀矿共存成藏(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上古生界储集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上古生界储层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分析研究,揭示了本区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划分出高孔渗粗喉型、高孔渗中细喉—中孔渗中细喉型、中孔中低渗细喉型、中低孔低渗细微喉型和中低孔低渗微喉型5个主要孔隙结构类型。认为:溶解、机械压实、压溶、构造应力及重力、沉积物成分、自生矿物是影响孔隙发育的6种主要因素;储层孔渗性的好坏主要受溶孔含量高低的控制;最有利的储集区为桌子山地区,次为盆地内缘部托克旗以北广大地区;最好的储集层为太原组,次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万盒子组下部。  相似文献   

8.
中国含油气盆地形成机制及油气藏类型有很大的特殊性。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迁移的控制,发育了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张扭性裂谷盆地;西部地区主要受特提斯洋封闭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的压扭性断陷盆地。前者,基岩潜山、滚动背斜、被覆背斜、底辟构造和岩性圈闭油气藏很发育;后者,隐伏的逆冲断层及其有关的背斜及地层圈闭油气藏最常见。  相似文献   

9.
曼洞断裂带位于上扬子古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的都匀滑脱褶皱带,断裂带倾向SE,倾角45~65°,由一系列逆冲断层组成。其形成的时间较慢长,形成条件受多次构造运动控制。初步分析曼洞断裂带与成矿区带的关系及其对矿床成矿系列和分布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升速率分别为29.5 m/Ma和46.5 m/Ma。中部石沟驿地区抬升时期较早,为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抬升速率分别为40.0m/Ma和21.9 m/Ma。南部的差异抬升最为强烈,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在炭山地区表现明显;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南部地区发生整体抬升;中新世末期六盘山地区发生快速抬升。罗山、炭山地区相对抬升速率和后期抬升速率为46.3 m/Ma和25 m/Ma,六盘山地区则分别为22.5m/Ma和283.3 m/Ma。结论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晚三叠世并没有抬升事件,故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态始显现于晚侏罗世。西部的差异抬升导致了不同地区前陆盆地构造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央拗陷带南缘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的关系。方法对野外调研、地震勘探、钻探及解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央拗陷带南缘自北西向南东依次发育对冲、叠瓦和构造楔 ,其中的石板墩与黑墩构造带中二叠统烃源岩叠置,构造裂缝十分发育,油气成藏条件较为优越。结论中央拗陷带南缘构造带呈现自北西向南东渐趋复杂的构造面貌,且石板墩与黑墩构造带是下一步勘探的最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2.
大陆边缘三角洲盆地一直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世界上很多大的油气区均是分布在三角洲盆地,如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东非鲁伍玛盆地三角洲和印尼库泰盆地马哈坎三角洲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大陆边缘三角洲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对比研究,明确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育的三角洲盆地的盆地结构、内部构造样式、烃源岩特征及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漂移期发育的尼日尔三角洲和鲁伍玛盆地三角洲重力滑脱推覆构造体系发育。在裂陷期拗陷阶段发育的库泰盆地马哈坎三角洲重力滑脱推覆构造体系不发育。马哈坎三角洲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均来自三角洲体系,以生油为主,具有自生自储,近源成藏的特点。东非鲁伍玛盆地烃源岩为下侏罗统海湾环境海相烃源岩,主要生裂解气,具有阶梯式长距离运移,远源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断陷盆地层间地质体的成藏规律。方法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沉积相研究,综合应用了3D Canvas地震解释技术、Geoprob立体显示技术、相干体技术、水平切片识别技术及Voxgeo立体显示技术。结果在贝中次凹发现构造圈闭17个,南屯组油气主要集中在层间构造上,长期的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和分配。结论断陷盆地小凹陷层间构造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如果有好的成藏条件具有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初次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泥岩压实、埋藏史及生烃特征为主要依据,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迭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烃源岩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产生深度、运移时间、运移方向及途径。结果表明,本区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长7油层组广大范围发育的泥岩欠压实现象所产生的高过剩压力,烃源岩门限深度及异常压实起始深度决定了本区烃源岩初次运移的深度,油气初次运移的时期主要发生于K12时期和K13时期,油气直接从烃源岩垂向进入邻近储集层将是本区最为重要的运移途径之一,烃源岩侧向发生相变的地带往往也可以形成比较良好的排烃条件  相似文献   

15.
位于扬子克拉通西部的四川盆地在前震旦纪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对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动力学性质、盆地类型存在争议;而理清不同时期盆地类型及其叠合特征对于上扬子克拉通盖层演化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利用穿过盆地的北西-南东向区域地震反射大剖面,结合钻井、野外地质、区域地质资料,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进行剖析,识别出5个区域不整合面,划分出5个盖层构造层,认为在纵向上形成了海相克拉通裂陷盆地(Z-S)、海相克拉通拗陷盆地(P_1l-T_2l)、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T_3x^1-T_3x^3)、陆相拗陷盆地(T_3x^4-J)、前陆盆地(K-Q)等原型盆地的有序叠合。  相似文献   

16.
运用分形几何学的方法,分别测算了渭河盆地活断层系的分维数和地震、滑坡及地裂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的分维数。结果显示,渭河盆地活断层的分布分维数与地质灾害的分布分维数强弱关系相一致,定量地证明了活断层对渭河盆地地质灾害有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六盘山盆地基底具槽台过渡性质,形成于燕山运动早期,为祁连山前盆地的剪切挤压盆地;白垩系下统六盘山群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5个油层组,发育有碎屑岩夹泥质灰岩,在顶部地层含少量的石膏层,垂向上从下向上发育砾岩-粗砂岩-细砂岩-泥岩-泥灰岩和石膏岩的沉积序列,沉积物颜色为从棕红色到灰黑色再从棕红色到灰黑色的沉积旋回,反映了2个水进水退的沉积旋回.根据六盘山盆地六盘山群的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等,可以将六盘山群划分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西部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前中生代基底上的中生代盆地,其内部被两个隆起带分隔为六个拗陷,并沉积了侏罗-白垩系两套生油层系,与有关储集岩、盖层相组合,具有形成多种类型油气藏的可能性.如能加快该盆地油气勘探步伐,则有可能获得一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Silurian to Devonian foreland basin in the south edge of Tarim Bas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combin-ing with the isotopic dating of ophiolite, igneous and volcan-ics, geochemical test, rare earth element analyze and seismic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Carboniferous tec-tonics and sedimentary formation of the south edge of theTarim Basin and proves that there exists the Kunlun Oceanunder tensional tectonics during the Sinian and Cambrian inthe south edge of the Tarim Plate. After that, due to the colli-sion orogenesis, there formed the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in the south edge of Tarim. The Upper Silurian and Devo-nian molasses sedimentary system superposed on the Sinianand Middle Silurian passive margin flysch sedimentary sys-tem and formed the bivariate structure of the foreland basin.An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field geology and seismicinterpretation, we have identifi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Silurian and Devonian have the character of half depositwhich shows thick in the south area and thin in the north,and the pre-Carboniferous thrust compression tectonics re-mained in the foreland thrust belt, which further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existed the Silurian and Devonian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on the south edge of the Tarim Basin.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老君庙构造带三维地震资料, 结合以往研究成果, 分析祁连山北缘西段老君庙带的构造几何特征及构造演化。得到以下认识: 老君庙冲断带具有双层结构, 包括浅部的三角剪切型褶皱-冲断构造以及冲断带层下盘隐伏的逆冲构造楔体; 该冲断带自东向西与北东?南西走向的 134 断裂链接, 形成统一的“134-老君庙弯曲断裂”体系, 其后缘为134 走滑兼逆冲性质的调节断裂, 前锋为庙北三角剪切型褶皱-冲断系; “134-老君庙-青头山”断裂围限的上盘逆冲岩片向前陆方向扩张, 导致平行冲断带近东西向的挤压调节变形, 引起浅部新生代地层发生近南北走向的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