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楝素的抗肉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83,28(14):885-885
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素)是迄今所知最强的毒物,它选择地作用于突触前,阻遏神经肌肉传递。肉毒中毒虽非常见多发病,但至今在世界各地,包括我国的某些地区在内仍时有发生。科学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寻找实际可用的肉毒中毒解毒药,但除特异的抗毒血清外至今尚无一确有疗效的药物。在先前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从中药楝属植物皮提取的一个三萜化合物——川楝素也是一个选择的接头前阻遏剂。李培忠等的实验表明,川楝素不但可以保护接受致死量肉毒注射的小鼠,而且能治愈接受致死剂量肉毒中毒的部分恒河猴。本工作则利用离体神经肌肉标本进一步证实了川楝素的抗肉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文皓 《科学通报》1976,21(4):190-190
据Guyton和MacDonald报道,在长期的慢性实验中,局部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中毒麻痹的肌肉,能表现出一种很缓慢的自然恢复.这种机能恢复的速度比神经再生机能恢复的速度要缓慢10倍.Duchen和Stricb  相似文献   

3.
田文皓 《科学通报》1966,11(7):331-331
在前一工作中,我们报导了神经夹毁后再生并重新支配肌肉,在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中毒的肌肉能够与在正常肌肉一样有效地进行,因此通过神经再生可以较快地使肉毒麻痹的肌肉恢复功能。稍后Thesleff等报告了同样的结果。当一块正常的肌肉被部分去神经时,人们知道,遗留的运动神经纤维能从其顶端或近顶端处长出侧枝以重  相似文献   

4.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75,20(3):144-144
已知肉毒杆菌毒素选择性地作用于胆碱能神经纤维,使突触传递功能在突触前受到阻遏。Burgen等曾提出过,这可能是由于肉毒素使神经冲动不再到达末稍,但许多实验资料却支持肉毒素的作用是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而神经冲动在末梢的传播可能  相似文献   

5.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75,20(2):97-97
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肉毒杆菌毒素选择性地作用于胆碱能神经纤维的突触前部分,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使突触传递阻遏。Burgen等测定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对重复刺激神经所引起的乙酰胆碱的释放量,观察到经肉毒素处理后乙酰胆碱释放量  相似文献   

6.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90,35(24):1902-1902
梭状肉毒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肉毒杆菌毒素(BoTX),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毒物,在脊椎动物BoTX干扰乙酰胆碱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从而引起与呼吸有关的肌群麻痹,导致动物死亡。已有资料表明,多数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乌龟、鸟类和哺乳动物对BoTX都有很高的感受性。来源于植物的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另一类突触前阻遏剂,它  相似文献   

7.
川楝素增大NG108-15细胞的Ca~(2+)电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93,38(9):836-836
由传统中国医学中用于驱蛔虫的楝科植物根皮提取的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一种神经肌肉突触前阻断剂。川楝素不影响冲动在神经纤维的传导、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和对乙酰胆碱(ACh)的敏感性,而以选择性地抑制ACh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阻遏神经肌肉传递。尽管同另一突触前阻遏剂肉毒杆菌毒素(BoTX)的作用有不少共同点,川楝素却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洋奶粉危机     
近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中检测出肉毒杆菌,这些乳清粉用作生产婴儿奶粉、儿童成长奶粉和运动饮料的原料,涉事产品估计多达900吨。接着,斯里兰卡有关部门宣布,在恒天然生产的奶粉中被检测出双氰氨。  相似文献   

9.
人们从很早以来就已经知道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中提取原料制造药物。近年来,从天然有毒动物中提取毒素精华开发新药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有三个典型的用有毒动物制药的成功例子。 众所周知,一些毒蛙会分泌出一些剧毒的天然毒素。过去,当地人把箭毒蛙的毒素涂在箭头上作为打猎的武器。近年来,科学家已经从厄瓜多尔毒蛙的皮肤上分离出了一种生物碱活性物质,该物质现在被应用于研制生产治疗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衰退疾病的新药,并被广泛地用于止痛药的制造。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有毒锥形蜗牛分泌的毒素是几种毒素的混合物。一部分毒素分子的工作方式跟眼镜蛇毒素是一样的,另一部分毒素分子又采用了河豚毒素的工作方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锥形蜗牛的毒素毒性会那么大。美国生物学家奥利弗说,这就好像你在同一时间被眼镜蛇咬了一口,又吃下了毒河豚的肝脏,所以这是致命的。最近科学家已经从这种毒蜗牛分泌的毒素中提取出了几种多肽活性分子,将这几种多肽分子作为原料单独或混合在一起制药,可以生产出不同疗效的新药用于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奥利弗说,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想到的用“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很聪明,而实际上锥形蜗牛在1500f年前就发现了...  相似文献   

10.
马氏钳蝎哺乳动物神经毒素Ⅰ的部分氨基酸顺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吉永华 《科学通报》1984,29(19):1200-1200
前文曾报道,从国产马氏钳蝎毒中首次分离并纯化了被命名为钳蝎毒素Ⅰ和钳蝎毒素Ⅱ的两种哺乳动物神经毒蛋白,其中钳蝎毒素Ⅰ的毒性较钳蝎毒素Ⅱ的约强5倍,于是首先对钳蝎毒素Ⅰ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已测知它是由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内含8个半胱氨酸,由氨基酸组成推算的最小分子量应为7567,另一方面,在螯虾巨大纤维的电压钳位实验的初步结果表明,钳蝎毒素Ⅰ的作用是选择地抑制兴奋膜钠通道的失活化(待发表资料),这样看来,钳蝎毒素Ⅰ可能成为研究离子通道的有用工具物。在本工作中又对它的一级结构进  相似文献   

11.
大鼠膈肌β-银环蛇毒素结合蛋白的部分纯化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国光 《科学通报》1995,40(23):2181-2181
β-银环蛇神经毒素(β-bungarotoxin;β-BuTX)是从银环蛇毒分离得到的一种由两个亚基构成的碱性蛋白.与其它β-神经毒素一样,它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选择地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在中枢神经系统,这种毒素表现出既作用于胆碱能也作用于GABA能等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电生理研究资料表明,β-BuTX可能结合并阻断突触前的A型K~+通道,因此我们利用这种毒素作为探针,进行毒素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工作,将可能有益于对突触前的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的探索,以增进有关突触递质释放机制的知识.文献报道,从小鸡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中存在β-蝮蛇神经毒素的结合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国光  张新妹  徐科 《科学通报》1997,42(18):1997-2000
由于神经细胞质膜上的多种离子通道和受体是神经毒素的天然靶物质,所以神经毒素在这些膜蛋白的生理功能及结构性质研究中已成为十分有用的工具.从各种蛇毒分离的神经毒素分为在突触后选择地阻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α型毒素以及突触前抑制递质释放的β型毒素两类.α-银环蛇神经毒素作为一种突触后毒素在nACh受体的发现、鉴定、分离及结构功能研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突触前过程及有关通道、受体的研究鉴定工作却进展有限.缺乏合适的探针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两个东亚钳蝎抑制型昆虫毒素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朱新生  张庭芳  朱玉贤 《科学通报》1996,41(20):1882-1886
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为生存所需的毒素成分。蝎毒贮存于蝎子尾刺的毒囊内,它不仅是蝎子捕食御敌的必要武器,也是人类用来治疗某些疾病的良药。蝎毒按其作用的对象可分为3类:作用于哺乳动物的神经毒素、作用于甲壳纲类动物的神经毒素和作用于昆虫的神经毒素。这些毒素现已作为有效工具物被广泛地应用于相关离子通道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大鼠膈肌来源的β-银环蛇毒素结合蛋白的一些结合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沈国光 《科学通报》1995,40(14):1322-1322
从毒蛇毒纯化的一类选择地阻遏乙酸胆碱(ACh)从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毒素,即β型蛇神经毒素,被认为是分析研究神经递质释放机制的十分有用的工具.β-银环蛇神经毒素(β-bungarotoxin;β-BuTX)便是其中被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其分子量约21000ku,由共价相连的2条不同的肽链构成.β-BuTX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对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过程有高度的选择性阻遏作用,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阻遏胆碱能突触传递外,尚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能等神经元.据文献报道,已有作者鉴定了这种毒素在大鼠和鸡的脑中的结合蛋  相似文献   

15.
蜗牛在人们眼里总是慢的象征,形容速度、进展慢,人们常爱说“真是慢得像只蜗牛”。其实,根据科学家的最新发现,某些蜗牛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那么慢、那么落后。在进化方面,这些蜗牛前进的速度快得惊人,从这个角度上,完全可以说它们是飞速前进的蜗牛。一种进攻型海洋蜗牛就是飞速进化的动物。令科学家无比震惊的是它拥有世界上进化最快的基因。 锥形蜗牛的生存策略 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锥形蜗牛拥有足以毒死人的剧毒毒素。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托马斯说,观看有毒锥形蜗牛“钓鱼”的过程真是非常精彩:它躲在大石头下面,伸出它那长长软软的像蠕虫一样的吻在水中飘来荡去,饥饿的鱼会以为这是食物而被诱惑到这种蜗牛藏身之处,说时迟那时快,蜗牛会猛地向鱼刺出它那像鱼叉一样的“武器”──有刺的利齿,然后迅速射出毒素,鱼立即就会被毒得不能动弹而瘫倒,于是它便成了蜗牛的美餐。 虽然锥形蜗牛通常并不袭击人,但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仍然记录有30多起人被锥形蜗牛刺伤甚至毒死的案例。大多数锥形蜗牛是没有毒的,但也有一大种群的锥形蜗牛能分泌毒素。这种有毒蜗牛也被称作“一支烟蜗牛”,是指一旦人被它刺了以后,只需一支烟的功夫就会被毒死。 几十年来,托马斯在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6.
有毒的青蛙     
所有青蛙皮肤上都有毒腺,但是绝大多数青蛙的毒素毒力太微弱,不会对捕食者造成什么影响(许多动物包括鸟类、啮齿动物、鱼、狐狸、狼和人都进食青蛙这一事实就可以证明)。但是并不是所有青蛙的毒力都是如此的微弱,生活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一些青蛙的皮肤上就含有巨毒。这些青蛙被称为毒镖蛙,因为当地居民用青蛙身上的毒涂抹在箭尖和标枪的顶部做成剧毒武器。那里有近170种毒镖蛙,其中毒性最强的是金毒蛙,每一只金毒蛙都含  相似文献   

17.
徐科 《科学通报》1990,35(1):1-1
在我国大陆上分布的毒蛇约20余种,其中以蝮科(Crotalidae family)蝮属(Agkist-rodon genus) 中的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 A. halys)的分布范围最广和数量最多,因此与其它毒蛇相比给有关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也最大,我们于1976年在生理学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在我国江苏省和浙江省一带产蝮蛇毒中应既含突触前毒素,也含突触后毒素,接着便首先成功地从该毒中分离了突触前毒素,命名为蝮蛇毒素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6,(4):5-5
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毒箭蛙跟马达加斯加的毒箭蛙原本并不相干, 然而它们用以制造毒液的配方却是一样的——都是毒蚁。具体而言, 这两种毒箭蛙都以富含有毒生物碱的蚂蚁为食,并且都能在自己体表的皮囊中储存毒素,而毒箭蛙自身却不会受到这些毒素的伤害。这两种毒箭蛙显然是各自独立进化出明亮的体色——警告色的,但它们在外表上却惊人地相似。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趋同进化”,即当两个不同的物种面临相同的生态压力时会形成相似的对策。而毒蚁自身的趋同进化,则是毒箭蛙出现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毒箭蛙跟马达加斯加的毒箭蛙原本并不相干, 然而它们用以制造毒液的配方却是一样的——都是毒蚁。具体而言, 这两种毒箭蛙都以富含有毒生物碱的蚂蚁为食,并且都能在自己体表的皮囊中储存毒素,而毒箭蛙自身却不会受到这些毒素的伤害。这两种毒箭蛙显然是各自独立进化出明亮的体色——警告色的,但它们在外表上却惊人地相似。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趋同进化”,即当两个不同的物种面临相同的生态压力时会形成相似的对策。而毒蚁自身的趋同进化,则是毒箭蛙出现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程会文 《科学通报》1992,37(10):943-943
海葵毒是一种多肽类神经毒素。海葵毒的中毒症状是使动物痉挛和麻痹,可见外周的神经和肌肉是它的重要靶标。直到现在,海葵毒在神经肌肉标本上的作用部位仍有争论。Shapir认为海葵(Condylactic gigantea)毒素仅对螯虾神经有活性而对肌膜无活性。Metez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