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前沿的拓展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往往孕育着颠覆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催生和推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强大引擎.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处于从"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转变的历史关头,因此,研判科技大势,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科技发展大势的研判是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作为国家科技智库的基本职责.为了更好地体现学部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学术引领作用,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向全体院士发出倡议,希望全体院士充分发挥在科学布局、方向选择和学术评议中的引领作用,明晰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工作的目标、立意和方法,立足科学前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可能实现重大突破的领域方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做出前瞻性、战略性重大创新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7月2~4日,由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大气、海洋、地质、生物、行星科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齐聚,共话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展望地球系统科学未来发展前景."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是地球科学领域以华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大幅度跨学科交叉的学术会议,其前身为2010和2012年已召开的"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与前两届会议相比,本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规模更  相似文献   

3.
王辉  刘娜  逄仁波  孙晓宇 《科学通报》2015,(Z1):479-484
全球海洋预报是当前国内外海洋预报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以及开发深远海资源等各类海洋活动日益走向深海大洋的迫切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球海洋预报的突出特点是使用并生成海量的数据,充分体现了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本文从论述大数据的起源、概念和本质开始,介绍了全球海洋预报的基本理论,进一步结合数据同化、模式数据和产品分发等3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全球海洋预报中使用的观测数据和生成的模式数据等大数据.最后展望了全球海洋预报以及海洋大数据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以"新时代的科技出版"为主题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的主要研讨成果,结合文献调研,对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进行综述,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从期刊和论文的开放获取出版、开放同行评审、开放数据、预印本平台、期刊的经营模式等方面论述了开放科学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出版,并从数字出版与传播、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基于各种新型技术和传播媒介的互动与融合等方面讨论了新技术如何推动科技出版创新发展.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相比较,我国科技期刊在吸引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与处理、品牌声誉与影响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在当前我国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良好出版环境和政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提出新时代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策建议主要如下:(1)关注开放科学的发展趋势,融入开放科学的发展环境;(2)加强国际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发展;(3)创新科技出版服务理念,扩展出版新技术和新方式;(4)加强出版伦理规范建设,增强处理学术不端问题的能力;(5)加强科技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学传播者的科学素养;(6)寻求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5月13~14日,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之际,"浦江创新论坛——2016技术预见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外大数据和技术预见领域的知名专家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探索的过程,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新技术和战略研究领域。技术预见于20世纪40、5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是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6.
郑洪波 《科学通报》2002,47(16):1280-1280
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于2002年6月26~28日联合举办了“亚洲构造:从大陆到边缘海到岛弧”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将亚洲和西太平洋作为一个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探讨其中具有全球意义的重要地质作用和事件,尤其是构造作用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会议特邀15位国内和15位国外知名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做主题报告,会议代表针对主题进行分组发言和交流汪品先院士的报告“中国深海研究的未来趋势”详细介绍了中国南海大洋钻探的成果,从瞄准科学目标和国家目标的视角,展望21世纪中国的海洋科学,尤其是深海研究的战略走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丁仲礼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加洲大学的尹安教授、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的林间博士、Michigan大学的张有学教授、Ehime大学的赵大鹏教授等15位IPACES成员分别就亚洲构造、太平洋边缘海的地质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5月26日北京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事业.自17世纪的科学革命开启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以来,人类创造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以及在科学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方法和规范,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卓越的科学是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思想源头,是促进社会繁荣昌盛、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学正处在走向卓越的新起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学习借鉴和艰苦探索,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科学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8.
郑金武  牛向龙  李江海 《科学》2003,55(5):34-37
海洋,地球资源的大宝藏,在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将越来越成为人类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依靠.从海洋中引发的许多问题和思考,还促进了科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如板块构造理论,就是在对海洋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浅议科学学派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世界科技史,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的提出都与科学学派有关.科学学派作为一种成熟的科研组织,在近代曾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20世纪以来,科学学派在现代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概念的1937年算起,系统科学已有近60年的历史。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人间巨变,岁月沧桑,这门以有组织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探索中获得巨大发展。在人类满怀希望迎接21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的系统科学学者们在想些什么?由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主办,四川联合大学、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等承办的第四届全国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5月28日至6月2日在成都召开,168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给大会的题词是“发展系统科学,服务科学决策”。学者们就系统科学的理论与应用、现状与未来发表了真知灼见。现摘录部分专家的论文及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Vadus  JR 李廷桓 《世界科学》1991,13(4):50-52,35
美国政府、工业界和科学界的个人及团体在研究和开发海洋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将讨论一部分有关将来开发和利用海洋及其资源的重要技术议题. 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合成技术和系统将为迅速增长的人口提供食品、能源和居住环境等基本需求,卓有成效地保持和改善21世纪人类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耀光 《科学》2006,58(1):50-52
海洋资源的开发,既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也为海洋产业的形成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人海关系和谐,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整合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发展;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持续发展必然的趋势;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开发海洋资源力度,加速发展海洋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海洋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3.
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白春礼 《科学通报》2001,46(2):89-91
纳米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兴学科领域, 它的迅猛发展将在21世纪促使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所有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在对纳米科技的研发进行大量的投入, 试图抢占这一21世纪科技战略制高点. 关注纳米科技的进展, 尽快组织和部署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规划, 对于我国新世纪的发展影响深远. 1 纳米科技的意义与发展过程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1-100 nm之间)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技术. 当物质小到1-100 nm(1…  相似文献   

14.
孢粉学作为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在当代科学的作用与日俱增.本文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孢粉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孢粉学起始于20世纪的初叶,着重阐述1979年以来第四纪孢粉学的研究领域,其涉及植物与环境、黄土高原、海洋、青藏高原隆升、考古植物学与先民生存环境及食物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进入21世纪,受全球变化和环境演变的影响,给予第四纪孢粉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和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肖辉  吴善超 《科学》2008,60(3):30-3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各国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科技发展的态势表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已经明显延伸到基础研究领域.近期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竞争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以下简称<法案>),着重对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进行部署,被誉为美国未来科学发展的路线图.分析研究美国基础研究发展动态,借鉴其有益做法,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对于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科技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通报》2010,55(21):2164-2164
以推进大幅度学科交叉和扩大深海研究学术队伍为主要宗旨的“第一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 于2010年6月28日~7月1日在上海顺利召开. 来自海内外86个单位的近500位华人学者参加了会议, 其中海外(含港台)单位18个. 会议由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 ......  相似文献   

17.
海洋地理学的新进展与新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大奎  张永战 《科学》2002,54(2):18-21
海洋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与海洋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地理学的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具有了更多的手段观测和认识海洋、调查研究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促使地理学更多地关注海洋领域的研究.21世纪是"海洋世纪"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海洋地理学亦因此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自然国学研究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学是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大致可分为人文国学和自然国学两大部分.自然国学与人文国学一样,有着明显的社会性和民族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密不可分.今天弘扬自然国学,并非只为研究其历史,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我国当代的科技现代化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通报》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比较宽泛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科学通报》为半月刊,每月中旬和下旬出版.《科学通报》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并进入《中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1955,(7):4-4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收到了苏联科学院的贺信。贺信首先向大会和中国科学家致贺。贺信说:“还在远古时代,伟大的中国人民就已在文明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荣的记载。几世纪以来,封建压迫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窒息了伟大中国人民的天才,人为地妨碍了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帝国主义的走卒们培养对英美科学的卑躬屈膝的风气,竭力想使中国科学家对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丧失信心。由於他们的统治,大大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