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增艳 《科学之友》2005,(22):80-82
汉语和英语分属于汉藏、印欧两个不同语系,本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音节比较分析,从音节结构、音节与声调、音节与节奏音节、音渡的关系等来看这两种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2.
汉英语言音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和英语分属于汉藏、印欧两个不同语系,本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音节比较分析,从音节结构、音节与声调、音节与节奏音节、音渡的关系等来看这两种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3.
黄德斌  许新胜 《自然杂志》2005,27(5):278-282
语言是人类的精华所在,有关人类语言的复杂性研究需要若干学科的交叉合作.本文旨在从语言演化、语言学习和获取等方面介绍语言的复杂性,并简单介绍一些著名学者从进化动力学的观点应用动力系统方法研究这些复杂问题所得到的一系列重要结果.最后对一些问题给出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人类(Homo sapiens)起源、迁徙和进化对现代人类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一直是多学科研究热点.分子遗传学通过现有人群的遗传数据和表型特征来推导、演绎历史事件,提出了"走出非洲完全替换"人类起源模型.在走出非洲迁居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不同环境对人类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选择作用,如人群肤色、身高等外形特征以及乳糖耐受、淀粉代谢、免疫应答和低氧适应等生理特征的表型和遗传多态性演化过程.近年来兴起的人类古DNA研究,通过采集对应事件前、中、后不同时期的古D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时系统比较古DNA和现今人群遗传多态性,补充和完善了经典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可以更全面地分析人类演化历史.基于古基因组研究,学者提出了人类起源的"走出非洲基因渗透"模型,并对上述重要人类表型和遗传多态性的演化史提出了新的证据和观点.本文将对现有人类环境适应的古DNA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据此对自然选择如何塑造人类遗传和表型多态性展开新的讨论,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穆扬 《世界科学》2013,(2):33-35
如果语言的发展成就了人类的信息交流,那为何我们大多数人彼此之间压根无法言语交流?英国雷丁大学的马克·帕格尔(MarkPagel)教授将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有意思但很有见地的一种解释。上帝预谋的语言壁垒?对于那些沉迷于语言研究的人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海岸地区简直就是一家玲琅满目的糖果店。科拉克语居民就住在布雷姆语区的隔壁,而  相似文献   

6.
语言之趣     
圣经上说,古巴比伦人计划修建一座通天塔,但上帝因他们的狂妄而责罚他们各操不同的语言,使彼此不能沟通,最终这座通天塔未能完成.这个故事说明了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语言的起源与一定的人类文化有关,语言在不断地变化,由于瘟疫、战争、征服以及环境恶化等原因,许多语言都消失了.据估计,世界上大约3000种语言中,有一半濒临消亡.因此,在很多语言消失前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耗散系统结构演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里高津指出:对非平衡的研究“可能会有希望从中探索出自然科学与生物、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本文为了实现普里高津的这种愿望,建立物理学与生物、社会科学本质的联系,提出了系统从一种耗散结构向另一种耗散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即结构演化的方向、驱动力、结构改变的阻尼;提出了耗散系统结构演化的三定律。讨论了结构演化的媒介等问题。提出了演化压等新的概念。产生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互补的数学模型—C、T集合,L空间,用以描述耗散系统演化发展的定量规律。用自然科学的语言对生物进化、人类社会发展勾划了一幅物理图象。赋予了生物生存斗争、用进废退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生物及社会科学名词以物理学含义。  相似文献   

8.
秦匡宗 《科学通报》1990,35(22):1729-1729
干酪根的化学和演化过程的表征方法,正由传统的元素组成向结构组成的方向发展。如应用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近年来已取得进展。固体~(13)C核磁共振(NMR)技术是研究煤化学结构的新的有力手段,我们将这一技术推广应用于我国一些油气田源岩中干酪根的化学结构,据此提出了用干酪根有机碳的三种结构组成构成的三角坐标演化图,该图  相似文献   

9.
贵州栽培稻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贵州省是中国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 类型复杂多样, 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 因 此, 研究贵州稻种资源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和分类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32个表型性状和36个微卫星位点对贵州省537份栽培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利用分子标记所做基于模型和基于遗传距离的遗传结构表现一致, 将贵州省栽培稻划分为籼稻、粳稻和中间型3大类群. 遗传结构分析显示, 所划分的籼、粳类群中的材料与前人通过表型判别的籼粳存在一定差异, 在粳稻类群中混有的表型性状判定为籼稻的材料数明显多于在籼稻类群中表型性状判定为粳稻的材料数. 在籼、粳亚种内的遗传结构并不像前人所提出的均分为不同气候生态群和土壤水分生态型, 而是籼稻类群内以中偏早、中偏晚类群的气候生态型为主; 粳稻类群内以水、陆稻类群的土壤水分生态型为主. 贵州省栽培稻在形态和微卫星标记水平均检测出丰富的遗传变异, 黔西南自治州的遗传多样性最高, 且资源数量最多、类型复杂, 是贵州省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0.
周临舒  蒋存梅  杨玉芳 《科学通报》2012,(Z2):2674-2685
音乐和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杰出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活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语言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的神经认知系统,独立于其他复杂的认知能力.然而,最近的研究,尤其是认知和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表明音乐和语言在句法加工的各个方面存在大量重叠.本文简述了音乐和语言的句法理论,总结了近年来领域间句法形式、句法认知机制以及句法和意义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已有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与语言相似,音乐的加工机制涉及大范围的脑区,探索音乐和语言的句法联系将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人类的认知脑功能.同时,研究成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语言能力发展和语言障碍临床治疗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它发端并发展于这种交际过程。因此,它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也反映了思维的组织形式和感情的表达方式。汉语也不例外,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悠久的文明哺育和培养的产物。判断一种语言是否完美崇高,不在于使用这种语言人数的多寡,也不在于这种语言通用的疆域和范围的大小,而在于它是否具有完备性和多样性,能表达深刻的哲理性思想,表现或发掘深  相似文献   

12.
稳态声空化泡的高精度测量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稳态声空化泡的周期颤动特征, 提出了一种高精度测量气泡大小随时间演化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了可数字移相的脉冲激光照明技术和长距离显微技术, 通过激光器、声光调制器、脉冲发生器和长距离显微镜等实验仪器来实现. 一系列不同相位的气泡图像直接显示了声空化泡半径的时间演化规律. 实验结果与Rayleigh-Plesset 气泡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拟合, 同时还得到重要的模型参数——声空化泡的平衡半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奥陶纪生物礁的类型和造礁生物群的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坡  邓小杰  王冠  李越 《科学通报》2012,(11):924-932
低纬度的华南、塔里木、华北三大陆表海的大部分区域在奥陶纪长期维持海水覆盖状态,在远岸区形成了大规模碳酸盐岩台地和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各类生物礁.古生代动物群辐射演化背景下,重要造礁生物门类的起源和在特定海区繁盛的时差是决定礁群落基本生态结构的历史因素,早奥陶世早期的藻礁、早奥陶世晚期至中奥陶世早期的Calathium-硬海绵-藻礁、苔藓虫礁、晚奥陶世早期的珊瑚-层孔虫-藻礁可诠释为幕式群落演替,这或许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起源及早期演化并逐渐取代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几个阶段,特别是后者(珊瑚-层孔虫-藻礁)代表了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中典型格架礁群落,奠定了之后近100Ma动物格架礁最常见的生态组合方式,呈现出礁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宏演化脉络.中国的实例基本吻合于全球奥陶纪生物礁宏演化趋势,特殊之处表现为:(1)湘西张家界特马豆克早期南津关组和塔里木巴楚达瑞威尔期一间房组的Calathium-藻礁分别定位成此类生物礁的先驱和孑遗;(2)中扬子区特马豆克晚期分乡组苔藓虫礁为当时独有的类型;(3)早期的珊瑚-层孔虫-藻礁分布特别局限;(4)奥陶纪末冈瓦纳冰川初期扬子区西缘的藻礁是极端环境造礁的实例.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组网的组织结构与无标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洛霞  李勇  康世勇  罗诗裕 《科学通报》2005,50(15):1575-1579
定义了汉语词组的随机文本模型(Monkey模型), 揭示了真实汉语词组网具有无标度特性, 指出了节点的平均度与总节点数的比值()基本上是个常量. 通过模拟词组网络的演化, 发现了按字频选择汉字是导致词组网幂律度分布的重要原因. 适当地调节汉字的选择概率可以使汉语的Monkey语言表现出与自然语言类似的统计特性, 大k时涌现幂律度分布, 且幂指数大约是6. 对比Monkey语言和真实汉语得出, 人类能更好地运用汉字资源并以简洁的方式表达意图, 从而证明了汉语词组网的组织结构服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最小代价原则.  相似文献   

15.
田保福 《科学之友》2007,(16):132-133
从具象绘画自身的本质特征切入将具象绘画语言分解为形体、结构、光影、空间、色调、调性、情绪气氛、厚薄干湿等基本语汇,以造型语言、色彩语言、画面结构语言3个系统为框架,揭示具象绘画构成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粒子与宇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学是研究宇宙整体的性质、结构、运动和演化的科学。人类研究物质世界,向大的方面开拓,这就是宇宙学;向小的方向深钻,这就是粒子物理学。近年来的进展表明,这两个似乎是南辕北辙的学科竟  相似文献   

17.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物种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单元,同时又是遗传多样性的主要载体.物种还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依赖的、需要重点保护的资源.因此,回答"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兼具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从漫长的生命演化历史来看,物种多样性总量受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两个相互对立的力量所支配,这种"生"与"死"的较量决定了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及其波动规律.其次,在局部和较小的时间尺度上,生物生存的地理区域以及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尽管已有许多不同的假说被提出,但由于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无法分割,迄今仍很难通过某种特定模型对物种多样性做出准确的评估和预测.再次,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特性也会影响自身的物种形成或灭绝的速率,从而造成不同类群在多样化速率上的不同以及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在适应能力上的差异.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人为因素是影响物种多样性水平及其变化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这一方面来自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口膨胀对物种多样性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于人类对自然界生命认识的欠缺,包括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可操作的物种概念,物种发现、描述和分类等基础性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邓诗碧  陈方 《科学通报》2023,(19):2544-2549
人类古基因组学研究探索人群遗传结构及其形成机制,追踪人类生理学特征演化,对揭示华夏族群起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发展古基因组学研究人类演化的科学意义和现阶段全球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就我国发展人类古基因组学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封面说明     
《科学通报》2016,(Z1):393
正重离子加速器具有重要的科学作用和社会意义,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宇宙演化、解决人类有关生存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如探索原子核存在的极限,探究宇宙中铁到铀元素的来源以及能量的起源,探究太阳系的演化过程等.此外,重离子加速器可为应用研究提供独特的实验条件,可开展先进能源相关材料研究、生命科学研究、高效生物农业研究、空间辐照效应研究等.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是一个依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成小英  李世杰 《科学通报》2006,51(7):848-855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水环境资料的分析得出,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由于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而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变、水质类别的变化均与湖泊营养水平的演化耦合良好, 进而提出湖泊富营养化概念模型, 并将湖泊状态分为10类, 据此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以鄱阳湖为代表的大型过水吞吐型湖泊是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湖泊状态1演化到8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2, 以太湖为代表的大中型浅水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1~2演化到80年代的湖泊状态8再演化到90年代的湖泊状态9, 以洪湖为代表的中小型浅水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1演化到8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2, 以东湖为代表的城市(郊)小型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2演化到7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9, 其中以鄱阳湖、洪湖和太湖为代表的不同类型湖泊进入中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是80年代, 太湖进入富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是90年代, 以东湖为代表的城市(郊)小型湖泊进入富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则是70年代. 因而, 不同典型湖泊的营养演化序列是类似的, 然而营养演化过程并不是同步的, 这与湖泊流域不同的人文和自然条件驱动机制有关. 其中,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一定的水环境的负效应,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保护湖泊水生态环境, 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泊富营养化概念模型的研究还可为长江中下游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相应的生物目标与化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