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社区环境圆桌会议: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产品的供给不足和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心理需求增高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中国人与环境不和谐的主要表现之一.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有效执法和行政问责以提供更好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公平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基础;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促进价值认同是人与环境和谐的价值基础.社区环境圆桌会议是环境保护的社会创新手段之一,是政府行为、市场手段之外的政策补充,更是促进公众参与、实现价值认同的有效载体.社区环境圆桌会议在江苏的实践已初步显示出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社区环境圆桌会议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政府作用、公众参与、媒体作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理性向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作为对政府环境行政权的一种限制,在提高政府环境行政效率、规制政府环境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公众参与的基本内涵为逻辑起点,对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价值理性进行了剖析,以期引起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3.
环境管理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生态文明是环境管理追求的价值目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环境管理也愈显重要.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工具,结合并简化环境管理中各参与者的行为,拟建企业和公众参与的双方混合策略博弈模型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的三方混合策略博弈模型,求出各均衡解.对比由两个博弈模型所得的结果,分析讨论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拟从政府责任的角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社会公众特别是一些个人和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环保的热情越来越高。对于公众来说,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既是自身的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该文阐述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概念及其发展路径,论述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义,以及我国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霖 《厦门科技》2002,(5):20-21
30多年来,我国环保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环境保护从治理工业污染发展到倡导生态保护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公众参与显得尤其重要,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自觉性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石.但从实际看,目前在我国,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的公众参与仅限于少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限于一些对已发生污染问题的信访上,被动参与为主,在政策规划制定和项目建设前的主动参与还刚刚起步,公众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6.
任秀芬 《海峡科学》2006,(6):106-107
目前,公众对环保的关注越来越高,但参与环保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因此,增强公众环保参与意识,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一项重要举措.环境宣教系统要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加深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争取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辩析了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题规定的不同,分析其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应由第三方实施——在环境保护部门内设置公众参与工作室,由公众参与工作室全程负责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工作,能有效地克服实施者为建设方或评价单位的弊病,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机制的缺失与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虽然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对"公众"的界定比较狭窄,其结果使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必须革新环境执法理念,改革环境执法手段,规范环境执法程序,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温志勇 《科技信息》2007,(22):11-13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社会,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成为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和有效保障.而公众参与是对政府推行依法行政的监督,应该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并完善相应的救济制度,特别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事务管理.  相似文献   

10.
由"三废"治理发端,到环境保护成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走过了30年的风风雨雨,在把环境保护列入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法制逐步建立健全,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觉悟不断提高,但较之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无论是在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上,还是在从领导干部到广大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上,都尚存较大差距.本文旨在发展环境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提高环境意识,完善环境制度规范,引导公众和社会各界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日益严重。在法治发达国家,司法是救济环境公共权益的主要手段。实践也证明,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维护环境公共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包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内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从现实来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从理论上分析,也有其存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环保部门责大权轻,执法主体地位缺失,执法依据偏弱,执法体系不健全,严重削弱环保部门执法力度。建议强制推行"一岗双责",建立官员污染问责制,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建立完善环保部门内部联动机构设置,才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近岸养殖海域管理效率低、传统养殖服务平台数据融合度差的问题,以养殖海域为对象,运用高分辨率摄像数据、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卫星定位数据、水质环境监测数据、养殖区域规划数据等的融合算法,研发智慧养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海域环境电子围栏、养殖密度监测、海洋执法等智慧化应用。提出利用基于Canny算子的HSV预处理算法对养殖密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方法智慧养殖服务平台的监测数据更接近于实际养殖密度,该研究对海水养殖的生产管理、政府执法、海洋环境保护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一些学者从我国确立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建议制定专门的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制度。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确认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而对已经形成的环境公益侵权事件中被害人权益救济问题,则鲜有人关注。对环境公益诉讼中被害人权益进行救济,可以为环境侵权事件中的被害人找到一条司法救济的途径,从而为我国立法部门制定后续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提供帮助,也可为环保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和执法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2014-2018年中国22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各地市当年PM2.5、PM10、NO2、SO2、CO、O3的年均浓度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多期双重差分的方法检验了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在改善地方大气质量方面的政策效果及其持续性。研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对PM10、SO2和CO的浓度改善具有显著作用;在政策效果持续性上,相比PM10,中央环保督察对地方SO2、CO浓度的改善更具有持续性。建议进一步常态化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以持续推动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关注移动源、建设工程扬尘与二次污染物防治以推动多类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实现空气质量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定量方法计算污染物负荷、开展污染源解析,是进行环境管理、风险防控以及污染治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前提.本文应用逸度模型开展澄江县抚仙湖上游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计算,预测模拟抚仙湖区域环境中重金属分布状态.在此基础上,利用非负约束因子模型和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耦合开展污染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抚仙湖上游澄江县区域重金属主要存储在土壤介质中,占总量的80%以上;土壤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分别占40.16%和40.79%,是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控管理的重点.污染负荷及来源解析结果能够为该地区环境质量评估及污染防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公众参与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未形成健全的法律机制,存在如公众参与意识不高、公众参与的法律依据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立法、建立健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公众参与相关制度等方面,完善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公众参与机制,真正使公众参与在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的环境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止于物质丰富,还包括生态环境质量优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愈发明确.公众环境诉求是否促进并通过什么机制使得政府和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进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2003年—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将公众环境诉求和环境质量改善纳入“触发因素—作用机制—作用效果”分析框架,通过面板回归分析证明了公众环境诉求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关系,并基于异质性分析得出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和东北地区该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公众环境诉求能够通过政府治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从而改善环境质量.为此本文提出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公众信息反馈机制,提高政府环境治理投资,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