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场域:现代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勒温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场域"作为一个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研究的综合平台,协调传统社会中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紧张关系。"场域"是现代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也为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布迪厄用“实践”调和了传统人类学有关结构与行为、文化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观。以实践理论考察社会文化现象 ,布迪厄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 ,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变迁。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现象 ,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3.
任何真正的人类学都是田野研究的精华。作者的道路并非平坦笔直 ,他在哲学的基础上 ,致力旁通政治学和人类学 ,上下求索、一路攀登 ,依靠坚韧的毅力、严格的理论训练和难得的田野经历 ,向文化人类学无限风光的险峰接近。  相似文献   

4.
吴文藻先生最早把西方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全面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并发扬光大。他首次引用了泰勒的文化定义,并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核心,着力介绍与阐释功能学派的理论。他从文化的整体性理论出发,倡导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重视社区,重视实地调查。他关注中国国情,关注“现代”。在倡导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方面也是一位杰出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5.
从开始接触人类学到现在,笔者对学习人类学的体会是一个从“无知”到感知的过程,从中感悟到人类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田野实践及其对他者文化的感悟所提升出的一种广博与宽容,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人文视野与关怀。  相似文献   

6.
人作为一种哺乳动物 ,不管有着怎样的生物性、动物性 ,但毕竟具有文化性、社会性的特征。因此 ,无论有过怎样的心灵漂泊 ,兰林友先生始终守望着他的精神家园。如若剖析人之所以为人 ,人类学便成为他的监护精灵和必修功课。因为无论人类学的学科性质有着怎样的争议 ,但人类学终究是研究活生生的人———其文化与人性———的学问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他者不仅存在于不同群体和文化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群体和文化之内:从异国音乐文化的他者到本土的音乐文化的他者;以他者的眼光感受他者音乐文化;借鉴他者进行研究。存在于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他者情结有效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中,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惠——小议列维一斯特劳斯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他对人类学与文学关系的有趣而深刻的思考。张玉《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是对叶舒宪先生“四重证据法”的再评述。张丽红《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评叶舒宪先生的〈文学人类学教程〉》是一篇书评,其将叶舒宪先生《文学人类学教程》比做一把打开新的世界的钥匙,认为它使人们看到了文学研究的未来景观。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分析了法律的双重理论。布迪厄批判了语言的纯粹研究,认为语言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并不仅仅是沟通的手段。本文梳理了哈贝马斯的法律思想,并以布迪厄的理论对交往理性作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蔡华教授: 欣闻蔡华教授荣获法国科学院2002年度“法语国家大奖”金奖,我们对此表示真诚祝贺。 人类学是一门自西方传来的学问。它要求研究者既要具备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艰辛的田野工作。蔡华教授的研究就是运用西方人类学知识研究中国本土文化的一次尝试。他以其研究成果对传统人类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与补充,并由此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首肯,说明随着中国学者研究实力的提高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已经逐渐为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所认知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尹绍亭先生学术道路、国际合作历程及生态人类学和物质文化等四方面学术成就的系统描述,指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健康发展,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回顾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状况,对其晚年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剖析他的“二次革命论”、社会主义观、民主观、经济思想、爱国思想等.  相似文献   

13.
米勒初学新批评,中经意识(现象学)批评,最后终于解构批评,然而,在其转变中,热爱阅读、语言、细读法三者贯穿始终。追根究底,米勒求学于美国“新批评”的环境之中,任教于美国广泛接受欧陆思潮之时,个人的学术兴趣和时代学术思潮的裹挟,造成了他学术思想的两度转变以及转变中的不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有关唐甄思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正逐渐细化与深化,不少学者围绕唐甄的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军事、文学、教育、法律、管理、旅游等思想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使唐甄思想研究在客观性、学术性、专题性等方面达到了新高度,并为后人对唐甄思想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学理上的清晰的基础。但综观现有研究,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二是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三是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研究资料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5.
仲长统的学术思想在其《昌言》和其他散佚的章句中得到反映。重视学养与知行合一,深究事理并独立思考是仲长统学术思想中的传统因素;不随流俗与怀疑传统,高扬社会批判精神是仲长统学术思想中的新鲜因子。政治环境下士人意识的觉醒、经学的式微以及士人仕途的阻绝、仲长统自身性格和经历,是仲长统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岑家梧先生是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基础宽深、注重田野、提倡本土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学术方向始终顺应着世界先进文化潮流和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经学史上,庄述祖是庄存与到刘逢禄之间的中间环节。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既有以汉学为根株,又具有说经宗西汉的双重性格。对后来经学的发展来说,庄述祖的说经宗西汉更具有历史发展意义。他说经宗西汉、攻刘歆作伪、以《公羊》为主遍说群经、重视今古文经学的区分等,都给刘逢禄以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人类学转向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以文学人类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文化诗学对人类学知识的借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移植等个案为例,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进行了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转向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思想学术著作。该书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记载了有关夏代及其以前的宗教信仰的一部分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是研究古代宗教思想的重要依据。《淮南子》宗教思想以神仙道家思想为主,兼及其他有神论信仰,包含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纪昀对禅宗观念的认识通过《阅微草堂笔记》和其诗文得以体现,对其思想观念分析可以从乾嘉时代的学术风气和流向入手。单靠儒家的思想资源显然难以解决其内心困惑,因而又不得不借助于佛学资源。纪晓岚对禅宗的个人态度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乾嘉时代学术表面看正处于繁荣时期,然而浮华背后正是思想资源极度匮乏,而纪昀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