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转变现行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和现行经济增长方式的严峻挑战。要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逐步转变沿袭已久的、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我国要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型经济转向更多依靠发展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来提高产品质量和促进经济增长。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典型的以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为主的水泥工业,必须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成为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水泥工业要实现从传统工业向生态化工业的转型,要实现节约型绿色水泥工业,实现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3.
伍文华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28-129,153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为我国带来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然而,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数量型经济扩张使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从节约资源、防治污染、改善环境、增加就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进而论证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保持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高兴远 《科技信息》2011,(18):I0058-I0058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党和政府及时作出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确保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们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人类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在这种背景下,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新的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在介绍国外循环经济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推荐理由: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指能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引发的物质消耗急剧增加环境恶化日趋严重,这种情况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并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本书深入分析了浦东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国内外  相似文献   

7.
]辽宁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和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而遵循"3R"原则的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面对"振兴东北"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历史机遇,辽宁省应以重点行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促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关注GDP增长的同时,重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建立衡量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绿色GDP和EDP,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保证经济环境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限制因素也日益显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的低级化和低效益十分突出。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严重的状况,造成自然资源消耗过度,资源危机的信号越来越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受环境限制越来越强。工业经济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市场的三重压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污染较严重,大量的污染排放物,不仅严重地污染了环境,而且浪费了大量的物质资源,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粗放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进行绿色GDP核算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关注GDP增长的同时,重视其增长质量和增长的可持续性,建立衡量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绿色GDP,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保证经济环境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11.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嘉亮 《海峡科学》2009,(10):10-11,27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生产活动中,推崇3R化生产方式,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历了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成为中国在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途径和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该文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并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孙滔 《天津科技》2007,34(1):58-60
针对我国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指出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介绍了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其发展现状,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从关键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优化开发区是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规划纲要赋予了优化开发区"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资源价格偏低。优化开发区要转变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进行自然资源价格纠偏。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日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将经济发展模式从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转变为仰仗生态型资源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发达国家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成效。在我国,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也已开始起步。浙江是个资源小省和经济大省。2005年,全省GDP达到13365亿元,人均GDP达到3400美元。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模式下实现的,为此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实践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产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自然进行补偿。在这种背景下,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新的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氯碱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传统的资源转化型产业。由于目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氯碱工业的高速发展仍然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推动,使得资源瓶颈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氯碱工业作为化学工业领域重点行业之一,资源消耗多,排污量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因此,促进氯碱行业向清洁化、绿色化生产方向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迈向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构建氯碱工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氯碱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1循环经济 概述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机。这两次能源危机使得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广泛重视,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发大会后,世界各国陆续开始积极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要不断前进,经济要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循环经济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日趋凸现,根据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我国正处于倒U曲线左侧,要想穿越"环境高山",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企业来说,实行环境保护与经济收益双赢的环境经营是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要解决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矛盾,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现实,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循环经济角度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内容,为经济立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一、前言我国政府在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全面紧张的状况。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提倡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和传统经济方式相比,循环经济改变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式流程,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