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是机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信息化、数学化的同时。它是当今世界上确确实实发生着的一场新技术革命。此次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人类操纵、控制自然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可能在更大、更深的范围内发展物质生产,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它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管理模式、产式发生巨大的影响。对这个影响舆论似乎有一致的看法,人们欢呼一个更加合理、富裕、舒适、例利和丰富多彩的时代即将到来。这肯定是不错的。不过在众口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应该转向人工自然的辨证本性,这是当今自然辩证法摆脱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人工自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当今自然现反思的主要对象,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新认识、新解读,同时也是我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涉深刻又多元,科学技术的传播活动是连接二者的桥梁。回溯历史,科学技术的传播活动的理论发展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密不可分,经历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三个阶段。当前,科学传播面临着全新的局面:警惕科学思想分离了知识进展与实践行动;城市化进程分离了人类与自然;个体差异造成价值观念的不一致并因此造成信任危机。当代语境下的科学传播应着力建构科学共同体和公众双方参与、互相理解的"参与科学模型",增加科学传播的历史维度,并推动建立科学传播的标准体系。探索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是推进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良性发展与互动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以前以天然自然的状态存在着,遵循自己固有的演化规律。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中所蕴含的人工信息具有直接和间接效应,其中间接效应尤其具有不可预测、难以控制、不可逆、强度大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信息及其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效应都飞速增加。人类社会对人工信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承受力是不对称的,大量增加的负面效应(例如非典病毒)如果超过临界值,可以将人类社会摧毁。因此它预示眷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5.
纳米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纳米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引发了一场认知的革命,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过分理性化以及有组织的控制自然过程,是导致现代社会发展合法性危机的根本原因。本文从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出发,提出人应该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和局限性,唤起人在理性地与自然交往的同时,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建设,在进一步的生存实践中重新寻找促进“平衡”与“和谐”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就要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巧改造自然,这就产生了科学技术.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也用信念、习惯、准则建立行为规范.科学技术与道德是人与世界和人与人的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形成了"互动平台".但在历史进程中,这两种关系之间有强弱之分.如果从社会结构变迁角度进行考察,这一问题就会严峻得多.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互动的内在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不同的活动形式.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完成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技术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它表现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给人类昭示这样一个相互矛盾的事实: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科学技术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智能机器人、网络虚拟、生物克隆、转基因生物、太空旅行等的出现使人获得了一种科学技术无所不在的生存方式--"科技化"生存.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当“深蓝”大战卡斯帕洛夫,“多莉”昨咋落地之时,尽管新世纪的钟声还没有敲响,但科学家们已开始用一系列令人惊异也令人振奋的科学技术成就拉开了新世纪的序幕,这些成就昭示人们,在新世纪里,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观念都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能力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农业时代,人类基本上依赖生命自身的能力与自然搏斗求生存。在工业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日益显现,人类创造出各种机器来延伸自己的体力,从而增强了生存能力,改变了生存环境,拓展了生存空间。在信息时代,人…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STS研究多着眼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从根本上揭示和解决能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的问题,只有把自然纳入到STS学科之中,让自然成为STS中的已构成成分,才能更好地审视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自然和社会中的问题,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构模型的方式把自然纳入到STS的学科体系之中,分三个部分揭示了自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约束作用,并提出把自然因素纳入到STS的体系之中,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在新的历史情况下的探索,意味着STS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今天,高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现代文明,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然而,高新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加上人类对高新科学技术的无节制使用,使得自然秩序紊乱。人类在日益发达的高新科学技术面前越来越失去了主体性,人类受高新科学技术的奴役。与此同时,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人权作为“人作为人享有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则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首先在抽象性方面,它们具有本质相同的历史维度,即它们的本质都是自由。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  相似文献   

14.
正从第一次直立行走开始,人类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我们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直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造自然。而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变化,离不开伟大的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实践中对自然  相似文献   

15.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技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也是对自然的超越。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技术分类的分析,揭示了亚里士多德技术观中的形上蕴含,并将其对于技术的态度与希腊社会科学技术的一般状况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亚里士多德技术观的理论成因与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6.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从古到今的思想家,科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潮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也在发展。古代天命论的人地观认为人和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文艺复兴后的进步思想家看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环境决定论从种族的生理,心理特点着眼来看这种作用,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环境影响论则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力,并指出人类社会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或然论是对决定论的修补,但也没有正确解释人地关系。工业社会的巨大成就使征服论盛行,怛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随之出现。现在人们把人类和自然界看作是统一在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伙伴,二者必须协调互利,这就是协调论的人地观。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伦理学家的视线,已成为一个具有跨世纪跨文化意义的理论课题。但是,比确认这一理论课题更为重要的是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所采取的学术立场。我们提倡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那是因为人类意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价值观上,我们无法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假如我们不想放弃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不想回到野蛮蒙昧的原始生活状态,那就不能放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现代生物技术对基因的改造,是人类有史以来改造活动的最高潮。无论传统的伦理、道德、法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科学技术都会义无返顾地前进。  相似文献   

18.
培根的科学技术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作为培根的主要贡献,他作为思想家所提出的科学技术社会理论。他改变了从古希腊传下来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科学观,提出用社会观点看待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这个理论提出,科学技术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社会理想精神生活的主宰。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分开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常常对“科学”作广义的理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常以科学之名,来谈论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鉴于此,人们往往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最重要的是认识与改造功能,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反过来又帮助人类不…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它是当今世界上确确实实发生着的一场新技术革命。此次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人类操纵、控制自然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可能在更大、更深的范围内发展物质生产,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它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管理模式、生活样式发生巨大影响。对这个影响舆论似乎有一致的看法,人们欢呼一个更加合理、富裕、舒适、便利和丰富多彩的时代即将到来。这肯定是不错的。不过在众口一致的欢呼声中我们似乎听到“皇帝新衣”中的那个孩子发出的惊叫:这儿哪里有人,分明是一台台貌似人的机器!马克思所说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否必定伴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是否就是人类事物的合理性?这应当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