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琦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9(1):104-10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互通互译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的不可译现象.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差异、音韵差异及表现形式差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3.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4.
5.
6.
关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自古以来一直众说纷纭,不同译者,不同论者,及不同的理论流派等,对是否可译的问题也各持己见。笔者在本文中,将分别探讨一下这两种观点,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进而表明可译性的大趋势,以及翻译的唯物辨证观,并在结尾部分提出了翻译所要秉持的态度问题,强调了译者和论者都应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8.
9.
翻译是连接两种文化的纽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语言翻译时,译者必须要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在翻译时不致错译,而有些语言因其特殊的表达,甚至是无法进行翻译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接着简单探讨了可译性的问题。再就语音和构词上的不可译因素举例做了说明。最后对语音和构词上的不可译因素在学习语言上的作用做了一点说明。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诗词英译看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HENG 《科技信息》2008,(17)
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棵奇葩,它容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文学语言高度的凝练。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诗歌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冲撞现象。本文针对这种冲撞现象,指出诗歌翻译中不可译成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13.
模因视角下对待不可译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产生“基因型模因”,基本上采用直译或异化策略再进行补偿的办法,保证信息不失真,实现“相同信息异型传播”;二是产生“表现型模因”,在原模因的基础上产生较大的变异,采用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实现“不同信息同型传播”。 相似文献
14.
1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16.
举例论证了翻译中语言的不可译现象,说明语言的不可译主要指其文字特点构成的形式美的不可译.同时又通过例证说明了语言的不可译也非绝对的不可译,在译者的努力下,可以以译文自身的语言形式美再现原文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7.
张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1):118-121
文章试图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运用语际释意相似理论,探讨口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得出结论:不可译现象在口译中是能够可译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释意相似与非释意相似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口译交际活动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8.
《花间集序》的词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间集序>是一篇被词学界深度误读的词论,其以艳为美崇雅斥俗以及词之价值娱宾谴兴的词学观,对后代的词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以艳为美经后世的词学批评家们补充发展成本色论的重要内容,随着词的愈益雅化,花间尊前娱宾遣兴的小道薄技,渐渐发展成一种抒情文学样式,而失去了原来的低吟清唱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9.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truggles and compromises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Bible translation,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wo method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being immature to mature till the final merge of them,which reflected the need of the readers and the social settings of different epoch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