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宝岛寿星多中国人历来注重教子,而且讲究教子的艺术。要这方面,古代有许多佳话,诗教便是其中之一。一些名人的诗教,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长子苏迈将要赴任县尉时,苏轼送给儿子一方砚台,砚台上有苏轼亲手所刻的诗一首:...  相似文献   

2.
苏词创作不守音律之说为自宋以来认识,很多人认为他“移诗律入词”、只讲平仄、为“长短句中诗”。这实在是对苏词的误解。苏轼作词,特别于宋代慢词调严守声律,辨四声,其中于入声也特别严格,足称音律大家。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主要在题材风格方面,这是在辨守音律的前提下进行的。他和柳永等人一起,为宋词特别是宋代慢词声律特点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作为唐诗的经典作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既被入乐歌唱,又被入画传播。图画传播具有流通性和聚观性特点,图画传播诗作又具有增殖性和衍生性效应。宋代先后有六种《阳关图》传写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其中以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作《阳关图》影响最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催生了李公麟的《阳关图》,李公麟的《阳关图》不仅引来其他五位画家的仿效和继作,又激发了其他诗人的创作热情,衍生出苏轼、苏辙、黄庭坚和杨慎等宋金元明四朝二十多位诗人的三十多首题《阳关图》诗。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到《阳关图》画再到《阳关图》题诗,构成了创作-传播-接受-创作的诗-画互动系列。  相似文献   

4.
宋初三体即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的创作典范分别是晚唐的刘白、姚贾、温李这三大诗人群。其中,无论是刘白诗人群与姚贾诗人群,还是白体与晚唐体,始终表现为两种艺术风格的对立。而昆体与白体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不少昆体诗人都有过学白体的经历,昆体可以被认为是白体之后的一种合理的历史反动。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就提出:“教学就是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的艺术。”教师就是教学艺术体现的主导者。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就必须重视自身良好的教学艺术修养。一、教师的教学修养是教学艺术的关键教师的知识修养要求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要透彻地掌握自己所教专业课程的知识,而且要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此外,还要掌握大量的典故、常识、风土人情、趣闻轶事等等。知识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学生产生的魅力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质量。教师的道…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在《词论》中对其之前的词坛名家逐一指摘,其中“苦无铺叙”即是对晏几道《小山词》的批评。“铺叙”是一种创作手法,虽然与慢词长调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小令同样可以适用。纵观小山词,其中亦有“铺叙”之作,李清照的批评不免过分主观化。李清照对晏小山的批评最终指向的是“铺叙”手法的缺失所导致的审美缺陷问题,这牵涉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及李清照词须沉稳蕴藉的审美观。联系到李清照的自身创作,“铺叙”与“易安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令词逐渐叙事化的倾向以及李清照“以赋为词”的词学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7.
一阮籍《咏怀》诗①与汉魏诗一样,直取自然又极富感发力。我们不必削定适履,极力探求它所牵涉的人物事件。当然,诗是现实的产物,汉魏诗更是如此。但现实性并不等于现实中的人物事件,就象马不等于白马一样。《咏怀》诗的现实性正表现在诗人对现实的否定之中。席勒说:"感伤诗人,除少数时刻外,总是对现实生活感到厌恶,这是因为他的观念的无限性性质把我们心灵扩大到超过它的自然规模.所以现实中所有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充填起来。"②阮籍正是如此。他是基于对人生永恒和完美观念的执着而走向对现实人生的否定的。《咏怀》诗体现了这一…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苏东坡传》的文献取向主要表现为背景层与本事层文献的缺项。就背景层而言 ,偏激和固执是当政者王安石的政治作风 ,也是反对派苏轼的政治作风 ,前者为林氏所取 ,而后者为其所舍。就本事层而言 ,苏轼之“参与”和“超然”是林氏所取者 ,而其“徘徊在参与与畏祸之间”一段则为林氏所舍。这一文献取向是与接受主体的意蕴期待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中唐卢仝的歌行体《月蚀诗》,借“月蚀”这一天象之变言时政,致使全诗蒙上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对此诗主旨的理解从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或主讥刺宦官;或主讥刺藩镇;或二者兼刺等。如果结合《月蚀诗》产生年代的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它是一篇在时事的感发下,呼吁宪宗吸取玄宗朝的经验教训,能不惑于所溺之宦官而明于为政的反思之作。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技》2013,(11):47-47
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相似文献   

11.
韩柳琐议     
一、《谢上表》与《陈情书》韩集中有《潮州刺史谢上表》一文,是元和十四年贬斥潮州后写的。新刺史上任,必须上表谢恩,本是唐朝例行公事。柳宗元元和十年刺柳州时,也写过一份谢上表。因此,事情本身,原不足怪。问题在于,韩愈表中,戚戚嗟嗟之语,愁苦哀求之状,令人读之不欢。与前之《论佛骨表》,意趣大相逼庭。因而为人们所振病。连尊韩派欧阳修也不禁为之叹息:“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公不免此累。”①尽管如此,欧阳修也没有因…  相似文献   

12.
云间诗派全盘否定宋诗,暴露出诗学上的盲点。明末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与随之而来的天崩地陷的易代之变,又促使云间诗人扬弃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诗学上呈现较大新变,主要体现在:写真尚实,刺讥当时;英美雄美,合之双美。  相似文献   

13.
诗词教育是对传统诗教的新的超越。历代诗词吸纳、熔铸汉语言学的精华,是学习汉语和培养语能力乃至不断提高语修养的最好的教材。造就现代化人,建设语生态明正是诗词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对一个作家的作品要深入解读,离不开对其生平事迹交往的掌握,正如孟子在《万章下》所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人论世”。要理解一部作品,首先要对作者有所了解,然后方能准确解读文本。对杜甫这样的大家而言,我们更应对杜甫的生存环境、人生际遇、以及交游和亲眷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杜甫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人教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必然按照自己对语言的看法去教。也就是说,即使最简单的语言教学法,也都体现着某种语言哲学。这种语言哲学归纳一句话就是: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实验本)《综合英语教程》正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应运而生的。因此,如何将语篇策划渗透到英语综合技能教学之中,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一、新教材的主要特征《综合英语教程》通过国家教委指定的12所师范院校历时一年试用之后,目前在全国同等院校中正式启用。这套教材是根据《师范高等专科学…  相似文献   

16.
每读陶诗,在田园佳境,悠然旷远之中,总觉得一份浓厚的感伤。而那些抒写穷愁之作,却令人感到一份慷慨和沉著,洒脱和超然。历代论陶诗,大抵不出平谈自然与金刚怒目之二端,于解陶诗之深厚,甚感有憾焉。《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以复意为工。”又回:“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皎然《诗式》卷一《重意诗例》:“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多重意”乃中国古代诗歌美学追求之极致。历代文论多归之于艺术上的一种品格。但在陶诗中它却是一种层积的情感内蕴。表现为诗中诗人情感特征的多重性。一个体生命的价值问题是魏晋太一个解不…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的颂体创作承接先秦《诗·颂》,仍有较为明确的适用场合和用途,和相关礼仪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颂体又与乐、舞相脱离,使得自身真正成为一种相对独立、成熟的文体类别。颂体的礼仪性功能决定了其文体风格,亦成为赋颂辨析的前提,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对古代文体功能要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诗词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掀起热潮。投入人数之众,制造产品之伙,有史以来之所未见。本文依诗词自身特质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就当前作者队伍、作品文本所出现问题进行剖析,并对诗官与官诗、诗商与商诗相结合之两种系列景观以及诗词自身之“异化”现象加以披露。以古证今,由此及彼,告诸往而知来者;批评的多,表扬的少,目的在于警示:天外有天,须勇于承担,大力扭转“诗多好少”局面,一代新声,才不至沦为绝响。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评教结果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南三所高校840名师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数据,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来探讨导致学生评教结果产生偏差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评教态度、误差心理、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程度、师生关系融洽程度、评教指标、课程特征、环境特征、评教方式、评教结果处理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诸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生评教结果产生偏差,影响了学生评教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无题诗有时就像诗人设下的一个迷局,越是遮掩,越是引来无数的探究者。在诗文评当中有很多的论述强调诗无题的优越性,这其中崇古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注意。本文从四个角度,试图寻找诗论家无题论述的角度,进而去理解他们所持的无题高于有题的命题。从“触物兴怀”的角度看诗无题,认为无题高于有题在于诗无题更加自然;从“为情造文”的角度看诗无题,认为无题高于有题在于诗无题更加真情;从“置身题上”的角度看诗无题,认为无题高于有题在于诗无题给创作阅读更多的自由;从“兴寄无端”的角度看诗无题,认为无题高于有题在于诗无题是产生多义性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