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薇拉·凯瑟的经典小说《啊,拓荒者!》是其生态思想的艺术凝聚。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运用现代深层生态学理论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与阐释,并对作家前瞻性的生态意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女作家伊丽莎白·哈罗尔的小说《遥远的展望》描写了二战后澳大利亚工业社会的郊区生活,反映了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的对立冲突,以及人们物质享乐与精神追求的失衡。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该小说进行解读,聚焦分析作品中反映出的工商业社会背景下的自然环境、两性关系、人际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非生态环境中成长的小女孩艾米莉对生态人际空间和生态精神空间的寻求,揭示出作品中蕴涵的深刻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生态预警小说《使女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晶晶 《科技信息》2010,(34):I0143-I0143
本文通过对阿特伍德的生态预警小说《使女的故事》的剖析,深刻揭露了人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支配下,肆意破坏自然后自食丧失生存环境的恶果。阿特伍德通过小说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呼吁人类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轨道上去。  相似文献   

4.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阿城,曾经以《棋王》、《树王》、《孩子王》、《树桩》、《遍地风流》等作品蜚声文坛,而这些小说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文学信息。无论是《棋王》中"天人合一"道家哲学的体现,还是《树王》、《树桩》所体现的对大自然破坏的反思,抑或《遍地风流》中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生态观,都强烈地散发着生态文学的内涵和特质,本文就是在生态文学批评视野下对阿城小说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5.
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的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小说《浮现》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女权主义意识和生态意识的作品。本文在考察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渊源的基础上,研究《浮现》中阿特伍德对男权社会的批判,探索她对女性与自然的推崇精神,从而进一步揭示阿特伍德对女性与自然的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从生态批评理论这一崭新的视角对阿来的小说《随风飘散》中的人物——格拉进行尝试性解读。在小说《随风飘散》中,作者透过格拉这一人物对自然生态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写,对人生和人类文明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用生态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对格拉这一人物进行尝试性解读,揭示作品所蕴涵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最重要的作品是他自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的一套作品 ,包括六部小说 :《绿荫树下》、《远离尘嚣》、《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最后两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称《苔丝》) ① 和《无名的裘德》 (以下称《裘德》) ② 这两部小说在开头 ,主题、基调等方面与前四部小说完全不同。然而 ,对于这两部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事实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如果把这两部小说对照着看 ,这种联系就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在欧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元小说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小说形式。通过从元小说角度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分析其元小说技巧,认为元小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模式中最典型的一种,元小说的特点实际上已演变成后现代主义小说形式创新的普遍特征了。因此,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进行元小说式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解读它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祖慰 ,创作了长篇小说《冬夏春的复调》。采用复调音乐的形式来结构小说。小说的主题是“善与善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由焦水生 (冬 )、王娟 (夏 )、焦焰焰 (春 )三人的关系构成的。他们都是善人 ,但组成家庭后 ,便发生了冲突 ,带来了爱的灾难。这是一部对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新探索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使女的故事》是当代"加拿大文学女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性长篇小说之一。我们可以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小说中再现的一系列毒性话语,并指出这些毒性话语与被誉为"毒性话语开端"的《寂静的春天》及现实中的生态灾难、环境正义运动等有着紧密的呼应,它体现了阿特伍德深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就叙事小说而言,薇拉.凯瑟的代表作——“内布拉斯加小说”系列中的《我的安东尼娅》是其艺术创作的顶峰。作者以充满地域特色的美国中西部边疆为背景,塑造出早期欧洲移民的典范安东尼娅,表达了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与生存环境中的动植物和谐共处情形的分析,挖掘出薇拉.凯瑟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的长篇处女作《白孔雀》于1911年出版,主线是两对男女青年的婚恋生活的欢乐与痛苦。虽然小说初显了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对立,两性关系的不和谐,人的个体精神的衰败,小说的结尾有一丝悲凉之音,但整体上仍然是充满欢快与和谐的,尤其是描写了自然界万物的灵动之美与和谐之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共处,从而体现了一种生态和谐之美,更与当今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相契合。因而《白孔雀》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内涵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杰克·伦敦最负盛名的动物寓言小说之一,《野性的呼唤》涉及多重深刻主题思想。从生态批评的终极关怀视角,对这个可定义为“隐性生态文学”作品所隐含的生态思想进行发掘和分析解读。屈从于丛林法则的故事主人公巴克,在经由现代文明回归荒野过程中,实现了生命绝境中的突围和超越后,终于追寻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和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困惑与觉醒、反抗与追寻以及死亡与重生,揭示了二战后美国人民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通过分析霍尔顿的纯真守望,告诉世人要怀揣反抗虚伪、守望纯真和追寻自然之心,要用爱与理解来解决生态异化的问题,最终实现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5.
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以悲剧的手法剖析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他在《白轮船》、《断头台》等生态小说中,通过生态悲剧的故事分析了生态危机、生态悲剧的产生是和人性、人的道德联系在一起的;人性的堕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态危机、生态悲剧等产生的根源。他的生态小说旨在向人类敲响警钟,以唤起人们善良的本性,唤起人们的生态良心。  相似文献   

16.
卢裕 《科技信息》2010,(10):I0132-I0133
1991年,简·斯迈利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当代"李尔王"的《一千英亩》一经问世,便因其心理刻画和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深刻描写而先后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同时,学术界对这部小说主旨和手法的探讨也是层出不穷:有的对其进行女性主义解读,揭示出新一代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的通过分析其互文性结构特征,展示了对《李尔王》的戏仿与解读给予了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影响与制约;有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土地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文论为依托,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解读了女主人公吉妮社会的自我与个体的自我相互压抑、相互融合,最终以"创发性的爱"将两个背反的自我统一,构建起一个成熟、完整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张秋芸  宣夙思 《科技信息》2013,(15):56-56,64
美国作家斯.奥台尔的《蓝色的海豚岛》讲述了一个土著小姑娘卡拉娜独自生活在一个外形近似海豚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与岛上生物从斗争到共处的生活经历。小说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万物生灵的生态意识。本文以生态主义理论作为切入点,以人与自然的两种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了小说中所揭示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期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在西方曾轰动一时,他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世外桃园般的中国。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分析该文本中对中国描述的神秘化色彩,指出西方关于中国的一些认识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说明其所构造的中国形象是异化的"他者"形象,是对中国神秘化、专制性和欲望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达·芬奇密码》一书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普遍的凡响,继而在文学界被称作一种现象。通过小说本身的特点结合现代读者的心理特征对这一现象作一简要的解读,浅析这一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20.
何朝辉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95-97,153
元小说指的是"关于怎样写小说的小说"。在《人性的污秽》中,菲利普·罗思灵活地运用了元小说的叙事技巧,将小说创作的痕迹即小说写作的缘起、进展与结局等有意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积极地邀请读者参与到对小说意义的建构之中,凸显了罗思书写《人性的污秽》的"自我意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与协商性,使小说成为具有开放性质的后现代文本,体现了后现代派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