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9,(21):6-6
由哈佛大学幽默杂志《不可能的研究纪录》、哈佛大学计算机协会等机构评选的“另类诺贝尔奖”2009年10月1日晚出炉,分布在各大洲的获奖者“分享”了10个奖项。  相似文献   

2.
搞笑诺贝尔奖又称幽默诺贝尔奖,是在美国举行的一项年度奖项,是对诺贝尔奖的搞笑模仿,一般在每年的10月初颁奖。其主要奖励那些不同寻常或者细碎的科学研究成果。之所以设立这个奖项,其目的是为了奖励那些乍看起来让人发笑,但是随后发人深省的研究工作。奖项的主办方是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颁奖典礼的举办地点是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院,获奖者随后还要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进  相似文献   

3.
核心提示在诺贝尔奖奖项纷纷出炉之际,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也于当地时间10月5日晚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揭晓。“搞笑诺贝尔奖”于1991年在美国创立,由剑桥市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提供赞助,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先是大笑,然后开始思考”。◆医学奖按摩直肠止打嗝2006年“搞笑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田纳州杰克逊维尔市大学医院的弗兰西斯克·菲斯米尔医生和以色列海法市锡安医学中心的马杰德·欧戴医生,因为他们发明了一种匪夷所思的“按摩直肠止嗝法”。菲斯米尔医生和…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幽默科技杂志《不可能的研究纪录》评出的2008年"另类诺贝尔奖"在哈佛大学颁出。世界各国科学家再次用新奇搞怪的研究课题让人们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1,(21):7-8
搞笑诺贝尔奖又称“幽默诺贝尔奖”,是在美国举行的一项年度奖项,是对诺贝尔奖的搞笑模仿,一般在每年的10月初颁奖。其主要奖励那些“不同寻常”或者“细碎”的科学研究成果。之所以设立这个奖项,其目的是为了奖励那些“乍看起来让人发笑,但是随后发人深省”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张衡 《科学大观园》2014,(20):33-35
<正>一年一度的"幽默诺贝尔奖"颁奖仪式,9月19日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举行,"幽默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每年都举行"煞有其事"的颁奖典礼,其奖项专门授予那些"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研究工作。按照该活动官网上的资料介绍,设立这一奖项的目的是为了向那些不同寻常的人们致敬,向想象力致敬,并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以及技术领域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奖项 ,都是旨在激励 ,这不会有什么歧义 ,但激励什么 ,似乎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我们纪念诺贝尔奖 10 0年 ,除了因为这个奖有数以百计的获得者遍布世界上几十个国家 ,偏偏与中国本土无缘 ,便产生了某种复杂的情绪和议论外 (这基本上属于“外史”的范畴 ) ,恐怕更值得关注的还应该是“内史”吧 ,即科技奖励 (广义地包括各个层次、各种名堂的奖掖 )究竟意欲何为 ?本人不揣冒昧 ,引申出去“提”三个似是而非的“问”(本来不应该是问题 ,但提出来就成了问题 ) :一问奖“量” ,还是奖“质”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 ,我们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入世,中国科学界比以往更多地说到的一件事,就是中国科学家何时才能在诺贝尔奖章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2001年的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同时也是诺贝尔奖的百年庆典。那里有中国科学家的梦想和遗憾:100年来,诺贝尔奖已授予全世界473位科  相似文献   

9.
<正>物理学奖在全球华人诺奖成绩单里占据重要位置。据统计,自诺贝尔奖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各奖项中颁发次数最多的,也是华人科学家获奖最多的诺贝尔奖项。近年来获奖的物理学理论,往往显得“高冷神秘”,如“上帝粒子”和“拓扑相变”理论。  相似文献   

10.
2017年,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宣布,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而做出的贡献.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理学科学家进行海选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姚檀栋也成为该奖项设立136年来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荣誉的首位亚洲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从1982年起杨振宁因其规范场论而被多次提议(名)再获诺贝尔奖。至今这些提议(名)未能成为现实。究其原因,不是由于成果本身的重要性不够,也不是由于诺贝尔奖在同一领域不授予第二次奖的"规定",更不是由于扬振宁年龄太大和成果作出时间太久远的原因,而是由于诺贝尔奖鼓励创新而不补奖的"潜规则",还有其作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象征性理念,以及杨振宁在科学界已具有几近再获奖也不能提升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1,(21):6-7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4日凌晨,纽约,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登上了拉斯克奖的领奖台。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这一奖项不但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大奖,更堪称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据了解,拉斯克奖的每个奖项设25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人丘成桐先生是当代国际著名数学家,27岁攻克世界数学难题,33岁获得有世界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Fields奖,成为华人数学家第一个获得这项大奖的数学家。1994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诺贝尔奖未设数学奖而专门设立的国际大奖Crafoord奖。2003年获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10年获沃尔夫数学奖(Wolf Prize in Mathematics)和亚裔工程奖。他的成长历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不少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同时,还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建言献策,做出了无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奖项不仅有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还有人文奖(文学奖、和平奖及后设的经济学奖),表达出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更完美地体现在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演讲辞和身体力行中,如爱因斯坦对于真理的渴望、和平的追求,居里夫人对于功利、虚荣的鄙视,李政道、杨振宁对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力促进及其爱国情怀。从剑桥大学  相似文献   

15.
1、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2):16-16
在2008年“POLYCHAR 16:先进材料世界论坛(World Forum on Advanced Materials)”上,中科院化学所何嘉松研究员被授予“Paul J.Flory高分子研究奖(Polymer Research Prize)”。该奖项2000年由国际POLYCHAR委员会为纪念高分子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 J.Flory而设立,用于表彰对高分子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概念、模型、理论、过程或发现有原始创新和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何嘉松因提出“原位混杂复合材料”的概念、发现“流变混杂效应”及其产生于填充聚合物熔体的条件,而成为本年度该奖项的唯一获奖者。  相似文献   

17.
英语科学名词中有不少缩写词。这些词的英语来源,通常是从一长串词组中,取其主要的词头字母,组合在一起而成。有时为了读音方便,略作变更。这样做可以有简洁明了的效果。简洁——原来一长串词组,现在成了一个字,而且往往音节甚少,易于拼读。明了——人们仍可以从缩写词的字母组成上,揣摩出这个词的含意与来龙去脉。但是,当我们试图把这类缩写词译成中文时,不免顾此失彼,难以两全:若按音译,得之简洁,但失之明了;若按意译,虽是明了,但常显啰嗦。prion就是这样一个例子。1997年度诺贝尔奖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S.B.Prusiner的主要功绩是,发现一类前所未见的病原物,该病原物可分别感染人或动物,造成致死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如:羊搔痒病、疯牛病,以及人CJD(Creutzfeldt-Jakob)病等。令人惊讶的是,这类病原物与已知的霉菌、细菌或病毒完全不同,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不含核酸,而核酸一直被公认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Prusiner在发表他的研究成果时,为了突出表征他所发现的新病原物的特征,杜撰出一个新名称:Proteinaceous Infections Particle,缩称prion。这个新名字直译过来应为“蛋白质性质的感染颗粒”,或“有感染力的蛋白质粒子”。可是它的缩写词prion怎么译,就比较麻烦了。有人将它译成“朊病毒”(见周德庆著《微生物学教程》,高教出版社),以利于把它归纳到“病毒”这个大类别中去。但是,Prusiner工作的核心正是揭示出新的病原物在组成成分和作用机理上与传统观念上的病毒有本质区别,“朊病毒”这个译法恰恰体现不出这个核心。所以,我在一封工作信函中,建议暂用音译“普列昂”为好。音译为“普列昂”三个字,也是来自前面引述的周德庆先生的教科书。这封工作信函被编辑披露于1997年10月30日文汇报。后来,我收到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刘学礼先生的信。信中刘先生建议,把prion意译为“感染蛋白子”。实际上,在周先生的教科书中第91页上,亦提出了一个意译方案:“蛋白质侵染因子”。刘先生的译法显然又更简洁些。看起来,作为科学名词,单纯的音译总不如包含意义好。“感染蛋白子”似乎可以接受。若想更简洁些,可否考虑译为“染朊子”。用一个“朊”字来代表三个字的“蛋白质”,早已有之。不知什么缘故,近来不常用了,反而显得陌生。建议可以再把“朊”字在适当场合用起来。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06,(19):4-6
2006年7月,陶哲轩刚满31岁,就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手中领走了菲尔兹奖章。这位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任教的澳大利亚人,是继1982年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与陶哲轩同获菲尔兹奖的,还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欧克恩科夫、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的沃纳,以及过着隐居生活的俄罗斯人佩雷尔曼。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2006年8月22~30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该大会每4年举行一次。大会开幕式上专为40岁以下杰出数学家颁发的菲尔兹奖则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陶哲轩是最年轻的一位“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  相似文献   

19.
德国《星期日图片报》评出了世界十大宠物“富豪”。它们对自己的财富一无所知,但都过着富翁般的生活。说它们都是因继承遗产而成为“富豪”是不公正的,因为其中有一个宠物就是当上美国电视连续剧中的明星之后才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在这个排行榜上名列榜首的是德国牧羊犬“金特四世”。它从其父“金特三世”那里继承了1.4亿欧元。它的财富故事要从1992年说起。那年,“金特三世”从它的女主人卡洛塔·利本施泰因那里继承了9200万欧元的遗产———这还不包括它得到的她在巴哈马和意大利等地的财产。“金特四世”的财产管理人用650万欧元在迈阿…  相似文献   

20.
2001年8月,挪威王国政府宣布,在阿贝尔诞生200周年之际,设立面向国际的“阿贝尔数学奖”。自2002年起,每年评选一次,每奖50万美元,基本上可以与诺贝尔奖相匹配。阿贝尔(N.H.Abel.1802~1829年)是挪威杰出的数学家,1802年8月5日诞生于挪威西南角海岸斯塔万格附近的芬德村。在他15岁那年,数学教师洪保(B.M.Holmboe.1795~1850年)来校任教。洪保看出阿贝尔非凡的智慧,预言他将成为世界著名的大数学家。这一预言,是一种信念,一种激励,影响到阿贝尔的一生。阿贝尔短暂的一生在近世代数方程论和开创椭圆函数论方面有卓越贡献。二次代数方程的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