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储层自生矿物是成碉过程中通过孔隙水与碎屑颗粒,杂基相互作用或者碎屑颗粒压溶而形成的原地生矿物,也叫成岩矿物,油气运移和聚集可以影响自生矿物的生长,或者被自生矿物捕获形成流体包裹体,因经,自生矿物记录了油气运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地球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大地热流的产生和传导等的分析,探讨了热流体持续活动的条件;从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自生矿物的演化、孢子颜色、磷灰石裂变径迹等方面分析了热流体活动的主要示踪标志;从有机质演化、储层物性和油气运移等方面分析了热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热流体活动可以促进有机质的热演化,增加油气运移的效率,并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和通道,对深部储层的物性具有改善的作用,但对浅部储层的物性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关键成岩矿物形成的时间与过程,通过对自生矿物之间的产状及其与其他矿物互生关系的镜下观察,并利用流体包裹体、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流体信息,深入讨论了盆地南部自生成岩矿物成因及期次。研究认为,泥-微晶方解石、菱铁矿和白云石(旬邑地区)为成岩早期沉淀的矿物,其中,菱铁矿的形成时间早于自生绿泥石包膜;泥-微晶方解石沉淀时间与菱铁矿大致同期;旬邑地区白云石胶结物与北部物源区的泥-微晶方解石和菱铁矿胶结物的形成同期;中-晚期亮晶方解石和铁方解石等的形成时间整体早于白云石和铁白云石。石英次生加大边的两个世代分别对应90.0~100.0 ℃和110.0~120.0 ℃;自生微晶石英生长的时间略早于或同时于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时间。自生绿泥石包膜主要形成于成岩早期,一般呈两个世代生长,第一世代自生绿泥石形成于20.0~50.0 ℃,以颗粒绿泥石环边赋存状态为主;第二世代形成于部分机械压实作用以后,只生长于孔隙接触的颗粒表面或第一世代绿泥石形成的微晶石英晶体表面,形成温度约为50.0~70.0 ℃。研究区延长组自生伊利石的分布较为广泛,其形成具有多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藏注入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油气成藏的复杂油气探区具有更加宝贵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将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和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复杂油气探区的油藏注入史,为油气藏形成时期和成藏演化史的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矿物中的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岩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或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部分物质。矿物中的包裹体按物理状态分主要分为以下两类:Ⅰ、流体包裹体,又可根据组成的不同分为七个亚类:ⅠA.纯液体包裹体;ⅠB.纯气体包裹体;ⅠC.液体包裹体;ⅠD.气体包裹体;ⅠE.含子矿物包裹体;ⅠF.含液体CO2包裹体;ⅠG.油气包裹体;Ⅱ、熔融包裹体,又可根据相态特征分为三个亚类:ⅡA.非晶质熔融包裹体;ⅡB.结晶质熔融包裹体;ⅡC.晶质一流体熔融包裹体。本文从综述的角度对矿物包裹体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及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其新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第三段(ES,)长石砂岩经历了强烈的成岩作用,己进入晚成岩C的早期阶段。本文系统地研完了沙三段长石砂宕的成岩作用,各种自生矿物时储层孔隙性的控制,并探讨了阶状石榴石的自生成因,及各种自生矿物的形成温度与碎屑成岩演化的联系,描绘出该区成岩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认为储层孔渗质量与其中自生拈土的发育程度大体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黏土矿物的结构、成岩过程中脱水转化条件以及脱水转化阶段等几个方面讨论了不同转化类型的黏土矿物在石油初次运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黏土矿物都对油气的初次运移起作用,不同的黏土矿物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也不同,其中蒙皂石的脱水、转化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最为显著;黏土矿物的脱水转化是在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就决定了黏土矿物脱水转化的不确定性.只有那些与油气的生成阶段相匹配的转化才会对油气的初次运移产生作用,而早于或晚于油气生成阶段的转化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甚微或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8.
页岩气地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提取地质流体信息。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地质流体最直接、最可靠的手段之一,却在页岩气地质研究中很少应用,主要是由于泥页岩成岩矿物细小,不易形成流体包裹体。以柴页1井中侏罗统泥页岩中砂岩夹层成岩矿物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测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古压力恢复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地质流体特征。研究表明,柴页1井中侏罗统存在两期油气充注活动;地质流体温度为72~90℃,成分主要是CH4,N2,CO2,压力集中于26.8~37.1 MPa。  相似文献   

9.
油气包裹体在油气藏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十分最要的应用价值,而油气成藏年代和成藏期次的确定是油气系统研究中首要的方面。本文在宿主矿物的成岩作用和包裹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烃类包裹体相共生的气体-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测定,并结合区域地层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简单介绍了油气藏成藏年代及运移期次的确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的三个关键问题:(1)捕获时期与宿主矿物的生长时期的关系;(2)捕获时,流体相是否均一;(3)伸长对均一温度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三个应用:(1)评价热成熟史;(2)判别油气运移通道;(3)成藏期次划分。  相似文献   

11.
从黏土矿物的结构、成岩过程中脱水转化条件以及脱水转化阶段等几个方面讨论了不同转化类型的黏土矿物在石油初次运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黏土矿物都对油气的初次运移起作用,不同的黏土矿物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也不同,其中蒙皂石的脱水、转化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最为显著;黏土矿物的脱水转化是在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就决定了黏土矿物脱水转化的不确定性.只有那些与油气的生成阶段相匹配的转化才会对油气的初次运移产生作用,而早于或晚于油气生成阶段的转化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甚微或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CO2驱油封存过程中,封存的CO2可能通过盖层泄漏到浅层含水层.以延长油田杏子川化子坪试验区白垩系洛河组砂岩含水层为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TOUGHREACT研究地层各向异性对CO2在浅层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矿物为方解石、钾长石、绿泥石、奥长石、赤铁矿和伊利石,其中伊利石从第10年开始沉淀,沉淀矿物为...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能源矿产的关系。方法对盆地内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盆地元素地球化学场以及与能源矿产关系作对比和分析。结果鄂尔多斯盆内基底断裂控制了多种能源矿产的分布特征,盆地北部以天然气、大中型煤田为主,南部以油田、中小型煤矿为主,断裂带发育地段以油.气混合区为主,铀矿富集受基底断裂或深断裂的控制;元素地球化学场与基底断裂关系密切,不同高、低背景的元素地球化学场展布位置、走向或扭曲变形与相应地段基底断裂的存在有关,基底断裂控制了地球化学场和元素组合特征。结论基底断裂控制了地球化学场的分布特征,基底断裂的存在与活动、地球化学场特征等都反映盆地内存在深部流体活动,基底断裂的活动为深部流体的运移并参与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针对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储层的热伤害问题,研究了稠油油藏热采过程注入的高温、高pH 热流体对储层 渗透率的影响,研究中利用正反向流动实验方法,研究了高温冷凝液注入疏松砂岩后引起的微粒运移作用及储层渗透 率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储层矿物的水热反应实验,分析了疏松砂岩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微粒运移机理。实验结果 表明,注蒸汽过程中,稠油油藏储层渗透率随温度及pH 值的升高而降低。高速流动的蒸汽及冷凝液造成储层内固相 微粒的运移及滞留,使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同时,高温、高pH 的蒸汽冷凝液既促使黏土矿物发生膨胀又造成储 层矿物发生溶解与转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稠油油藏疏松砂岩储层的储层热伤害。  相似文献   

15.
浅谈利用黏土矿物重建古气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黏土矿物重建古气候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分析测试方法较多。其中,X射线衍射分析主要用来确定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含量以及某些黏土矿物的结晶度;化学分析、电镜分析主要用于黏土矿物的来源、成因、演变过程的研究;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使气候指标和年代学建立起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而氢氧同位素分析亦能对古气候重建提供重要佐证。本文旨在综述各种研究方法所能提供和揭示蕴藏于黏土矿物中的古气候信息,以期全面综合地利用黏土矿物为手段来重建古气候。  相似文献   

16.
通过矿相学、岩石学、矿物学等方法对地虎铜多金属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特征、黄铜矿与黝铜矿典型剖面产出特征等进行探讨。得出地虎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白云母、黄铁矿、方解石、磁铁矿、褐铁矿等。  相似文献   

17.
The adjustment of primary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marine formations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oil pools in the Tarim Basin. Large-scale hydrocarbon adjustment is related to the strong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 which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extensive migration of basin fluids including diagenetic and mineralizing fluids. Organic fluid inclusions are well developed in hydrothermal minerals, such as fluorite, which have been found in the dissolution-enlarged fractures or karstification caves in the Ordovician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n. Proved by well drilling, the fluorite deposit is good reservoir for oil and gas. So the peculiar accompanied or superimpo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orite hydrothermal fluid mineraliza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exists in the Ordovician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n. Considering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and mineralization condition,through different kinds of analytic methods includ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dating, fluid inclusion laser Raman and colonial inclusions hydrocarbon fossil analysis, we proposed that extensive mineralizing fluids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occurred in late Yanshan-Himalayan (110.4-30.8 Ma) period, and Himalayan, especiall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from 34.3 Ma to present.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不同粘土矿物性质及颗粒大小对其运移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化学物质对粘土膨胀性的影响及其机理,得出阳离子半径越大所产生的电场场强越大,对稳定蒙脱土有利,阳离子半径小、电荷多,对稳定高岭土有利,空间几何作用对粘土矿物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小颗粒粘土比大颗粒粘土所造成的堵塞严重,粘土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提高注水的波及系数。  相似文献   

19.
胜利油区不同埋藏成岩带的砂岩储集层的成岩矿物、孔隙类型、储集性以及敏感性矿物不同 ,造成储集层的潜在伤害类型的差异。浅埋藏砂岩储集层的潜在伤害是粘土膨胀和出砂 ,油层保护的重点措施是机械筛网、屏蔽暂堵和添加防膨剂 ;中埋藏砂岩储集层中微粒运移、粘土膨胀和孔喉堵塞是主要伤害形式 ,其保护措施主要是添加稳定剂和防膨剂 ;深埋藏砂岩储集层潜在伤害类型主要是固相颗粒堵塞、无机结垢等引起的渗透率下降 ,其保护措施主要是添加稳定剂及铁螯合剂、复合酸酸压和屏蔽暂堵等。同一埋藏深度的砂岩储集层 ,由于沉积特征、成岩演化和储集层特征的差异 ,决定了其潜在伤害类型的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