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保证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可靠和经济高效运行,该文结合现阶段我国高铁运行实际情况及日常运营维护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影响接触网零部件运行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吴亚飞 《甘肃科技》2014,30(24):114-115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牵引供电维护管理水平及效率亟待提高。以绝缘锚段关节与AT所相互位置举例说明通过细化设计文件减少运营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预介入,从源头上改进和提高供电设备的可靠性;采用兵团作战及设车站应急职守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运修矛盾;利用6C等高科技手段加强智能自动故障分析,提高巡视能力。高速铁路运营实践表明,本文所提的措施可有效提高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维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王向东 《科技信息》2012,(36):144-144
针对我国接触网系统技术体系及主要技术标准进行探讨,分析了客运专线高速接触网的技术方案和设备特点,为接触网的施工、运营维护标准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康海军 《甘肃科技》2010,26(5):65-66,15
接触网刚性悬挂是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在隧道中传输电能的新型接触网悬挂方式。在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中是首次使用,刚性悬挂方式与柔性悬挂方式相比,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维护简便、节省空间,被称之为免维护接触网,降低建设成本和减少了未来运营维护的工作量。主要研究在接触网施工中,刚性悬挂的技术标准和施工方法,为今后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设计,保证具体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线岔是高速铁路接触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弓网关系中非常复杂的技术难题,而如何保证和进一步提高线岔区机车供电受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成为我国铁路部门当前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因此,本论述从高速铁路接触网无交叉式线岔的工作原理、设计以及施工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分析了我国接触网无交叉线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建立和统一无交叉线岔的设计、维护标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高速接触网基本技术原理为核心,结合国内外高速铁路接触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具体深入地分析了高速接触网的悬挂方式,且对三种高速接触网悬挂类型进行详尽的比较,。同时结合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分析得出简单弹链悬挂类型比较适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的进步,地铁已然成为出行的及必要交通工具之一。在地铁刚性接触网系统中,膨胀元件的使用保证了高速区段列车受电弓在接触网两不同锚段间机械上和电气上平稳过渡,但由于高速区段弓网关系较为复杂,膨胀元件在运营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根据膨胀元件在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刚性接触网系统中的使用情况,对膨胀元件在使用中出现的不良技术状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场维护经验总结了膨胀元件不良技术状态的调整方法以及日常的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京津城际是中国第一条350 km/h 的无砟轨道高速铁路,京沪高铁是我国目前全线一次开通运营最长的高速铁路。高速铁路在我国投入运营以来,对高速铁路道岔的打磨至今尚鲜见研究报道。本文通过将这两条高速铁路道岔钢轨与部分国外钢轨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道岔钢轨形位与高速列车运行的关系。在北京局联合L&S公司、BWG公司在京津城际永乐站、京沪高铁廊坊站道岔及岔间夹直线进行的示范性打磨实践的基础上,对高速铁路道岔钢轨打磨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价和归纳总结,提出了对高速铁路道岔进行预防性打磨方案制定的原则和流程、确定了重点打磨区域、提出了打磨要点、制定了确定打磨方法及关键部位的质量验收依据和标准,给出了打磨计算方法模型。该文所述内容实用性强,为高速铁路道岔及岔间夹直线打磨和验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郭小鹏 《科技资讯》2012,(33):62-63
大洲停车场是二号线专用的运营车辆停车场,场内采用传统的柔性接触网,柔性与刚性接触网的接驳处——贯通式刚柔过渡段的安装和调整,是工程的施工难点。本文重点分析接触网刚柔过渡施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徐百钏 《科技资讯》2009,(31):37-37
悬挂类型是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和施工的最基本参数。高速铁路接触网对悬挂类型的要求,是能够提供良好的受流质量、寿命长,少维修、故障率低,同时应该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相似文献   

11.
李成 《科技资讯》2011,(8):65-65
我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建设时期,建立有效、经济实用的精密测量控制网是保障高速铁路建设工程施工、放样及运营维护精度的前提.本文即对高速铁路控制测量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接触网支持结构设计中,接触网支柱受力分析、选型及基础设计环节,都必须与路基、站场等专业密切协作配合,以使接触网支柱构造形式及基础设置,能够满足运营当中实际受力要求、施工方便、安装简单,还能够使上述各专业间在施工实施过程中达到同步及协调统一。本文列举了常用的路基段接触网支柱基础型式,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详细技术经济的比较,得出了广大线路基段宜采用横腹式钢筋混凝土支柱、杯形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吴楠  刘洋 《科技资讯》2011,(34):121-122,136
根据接触网设计特点及机车运行时的弓网关系要求,针对接触网悬挂安装后的实际工作状态,提出了接触网锚段关节悬挂调整线形选择方案,通过对接触线索微段受力分析,采用二次抛物线过渡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并对其线形特征方程的有关参数进行了物理意义上的解析。同时基于"悬链段"理论,利用静态力学计算原理,阐述了一套接触网吊弦计算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工程实例验证,计算安装测试结果能满足线路试验及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14.
张贤玉 《河南科学》2022,(11):1753-1760
根据西安地铁渭河断裂带土建结构防治对策,接触网在防治区与正常区分界点设置接触网非绝缘锚段关节实现机械及电气连接,保证在断裂带活动时正常区的接触网不受结构破坏的影响而能正常工作.在断裂带防治区采用双向可调垂直悬挂结构形式,可满足断裂带防治区结构引起的垂直线路方向及竖直方向接触网设计调整需求.针对此特殊地质情况接触网的防治措施以及接触网系统的特点,以一个防治区锚段作为单元建立本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后找出导致接触网失效的最小割集,由各底事件结构重要度和概率重要度计算结果判断对系统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失效故障类型,从不同方面提高系统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度及安全性的措施.RAM的详细数据计算过程将在整个系统运营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得出.分析及采取措施为西安地铁工程接触网设计、施工及安全运营可靠性评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设计手段,也为后续类似线路穿越断裂带防治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高速铁路在不同供电方式下,接触网吸上线设置和回流对轨地电位的影响。以新建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工程为实例,定量分析了吸上线设置间距与轨地电位的关系,并结合设计规范和现场实际情况得出了吸上线的一般设置原则。本文对指导高速铁路接触网吸上线设计和施工,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H形断面形状易在来风时发生涡激振动和驰振现象,进行高速铁路接触网H形钢柱涡振及驰振特性研究.首先,分别进行支柱涡振、驰振节段模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纵向来风时支柱会发生明显的涡激振动现象,在横向来风风速大于50m/s时支柱可能会发生驰振现象;通过三组截面气动优化方案的风洞试验,结果及分析表明腹板开孔率为17%的方案对改善横风条件下的支柱驰振有明显作用,并且两个方向来风时涡激振幅均小于10mm,能够满足疲劳检算要求;最后,基于一定线路条件,分析了高速铁路H形钢柱的抗风稳定性.研究结论对于高速铁路尤其大风环境下高速铁路接触网H形支柱的选型及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贡保多杰 《甘肃科技》2012,28(10):53-55,74
在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施工中,整体吊弦的安装应用对接触网上部安装一次到位至关重要,全补偿链型悬挂接触网在其动态特性的刚性需求下,整体吊弦安装一次到位技术,给施工以及后期交付运营单位维修带来方便.就此,从国家重点工程武威至嘉峪关段电气化改造工程SD4标段接触网施工过程中对整体吊弦制作安装的施工经验,探讨了其在接触网施工上部作业环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的组成、悬挂方式和供电方式,通过技术研究,针对不同列车运行速度等级对接触网供电方式和变电所的设置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9.
<正>1研究意义根据2014年1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0.3万公里,电气化铁路5.4万公里,电气化率达到52%,特别是高铁和重载铁路全部采用电气牵引方式,新线的大量开通给铁路系统的运营维护带来了严峻考验,中国铁路正在从大规模建设期全面进入运营维护期。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电能的传输通道,是其关键核心系统之一,但由于接触网是无备用的分布式露天弹性索系统,其故障率一  相似文献   

20.
地震条件下高速铁路桥上接触网系统动力特性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国内外接触网系统地震灾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桥梁-接触网系统仿真动力学模型,模拟地震条件下系统的动力特性,研究地震动参数、接触网支柱跨度、桥梁跨度等参数对系统地震动特性的影响规律,找出接触网系统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为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的理论设计、养护维修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