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经常见到这样的表达,诸如:KMnO4的物质的量为3摩尔;铁的物质的量为2mol……而在英文文献中,这样的表达相应是:the amount of KMnO4 is 3 moles;the amount of iron is 2 moles……对比这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本人认为,英文的表达比汉语的表达恰当.汉语的表达的不恰当在于同语反复.  相似文献   

2.
一、Space空间科学中最有争议的是space的译法。space在英文中有两种基本含义:(1)泛指在广义空间(包括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范围或区域。它既可作为可数名词,也可作为不可数名词用。在一维空间中可译为“距离或间距”等,二维空间中可译为“面积”,三维空间中可译为“空间”,时间上可译为“之间”;(2)特指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只能作为不可数名词用,经常被译为“太空”或“空间”,有时也被译为“航天”。Space在空间科学中常常译为“空间”,例如space physics译为空间物理。优点是与英文完全对应,缺点是容易与其他意义上的空间相混淆。因为这里空间物理研究的是地球低层大气以外的空间中物理现象,而不是其他空间(例如细胞内的空间)的物理现象。为了区分这两种空间的含义,有很多人建议将这种涉及地球低层大气以外的space翻译成“太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理由有三个:(1)可以与一般广义的空间区分开来;(2)可以较好地反映英文的原意。如果译为“航天”,等于将英文一个表示区域或范围的名词译为一个词义不完全相同的合成词;(3)有利于海峡两岸名词的统一。英文中还有一个合成词outer space,被译为外空或外层空间,其英文原意与space的英文原意几乎完全一样。例如在英国剑桥字典上,关于space和outer space的定义是这样:space是地球大气以外的区域(Space is the area beyond the atmosphere (=air) of the earth); outer space是地球大气以外的宇宙 (Outer space is the universe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在美国学术出版社科学技术字典(Academic Press,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space在天文学上有两层意思:(1) 在所有方向的三维扩展,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所有物质在其中存在,所有现象在其中发生(the three-dimensional expanse in which all matter is located and all events take place,extending in all directions and variously described as extending indefinitely or as finite but immeasurably large.)。(2)即外层空间,这种扩展在地球大气层外的那部分,这也是它在许多像太空技术、航天飞机、飞船等合成词里的意思(also,outer space,the portion of this expanse lying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this is the sense of the term space as it is used in compounds such as space technology,space shuttle,spacecraft,and so on.)。所以space和outer space两者几乎同一个意思。但我们美国同行告诉我们outer space在语气上有一种离地球较远的感觉。根据以上所述,在即将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space physics中文版一书中,我们对前面附有限定词的space仍按照它的第一种含义译为“空间”,如电荷的空间分布,行星际空间等。对于不带限定词的,表示外层空间的space,一律译为“太空”。如太空物理学,太空等离子体物理等。结果表明这种译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出英文原意。二、Bow Shock在空间物理学中,还有一个争议较大的英文词就是地球磁层中bow shock一词。这个词现在常常译为“弓激波”。可是英文bow一词既有“弓”的意思(这时读[bou]),又有“舷”的意思(这时读[bau]),根据英文的原意,bow shock应该译为“舷激波”。这一点在国际学术报告会上很容易得到证实,都将bow读成[bau]。以上是从英文原文来谈bow shock的命名问题。但是从科学上来讲,磁层向日面激波形状既不像“弓”这样一维结构,也不像舷这样二维结构,而是一个三维立体结构。所以有人建议用“锅盖”来描述这个立体结构,把这个激波叫做“锅盖激波”。但锅盖这个词实在太俗,而且同英文不能对应。所以还是叫作“舷激波”为好。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一本正式出版物上看到,有人将“三月街”英译为Sanyue Street《The SightsofChina中国名胜》,2004)。按字面意义,人们可能会认为是街道名,这是一种误导。笔者查阅汉英词典,只得到英文解释:annual fair of the Bainationality(白族)heldat the foot of Diancang Mountain to the west of the cityofDMi(大理)in Yunnan Province,which lasts from the 15th to the 20th of the third month by the lunarcMendar(《新时代汉英大词典》,2000);  相似文献   

4.
探讨如何准确、恰当地英译科技论文的程式化用语“以……为例”。统计和分析表明,英译“以……为例”的主要用词为case和example,优先考虑的单词是case,然后才是example。单词case组成的词簇中,the case of和a case study of是最佳选择;而单词example组成的词簇中,an example from和the example of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贵刊2006年第4期刊登的杨廷君著《“可持续发展”的英文名探讨》一文,通过对英语词典中有关词条、义项的评析,最后指出sustainabledevelopment才是汉语“可持续发展”比较恰当的英文译名。笔者支持这一结论,此外,想补充一点关于名词术语汉译英的意见。汉语名词的英译应遵循“国际性”的原则。英文名应与国际接轨,或译成外国人能正确理解、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名词。对于一些原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源于英文的名词,从汉语翻译成英文时,首先应查对原文,使用其原来的英文名。例如,“可持续发展”一词,正如杨文所述,是198…  相似文献   

6.
五十年代初,近50位老一辈数学家以及有关的院校机构,曾经有组织地对数学术语进行过认真、细致的审定,并于1956年出版了《数学名词》,1964年出版了《数学名词补编》。其后又经过增补,于1974年出版了《英汉数学词汇》。经过三十来年的演变,现在应该是全面重新审定汉语数学术语的时候了。理由如下:(1)有些旧的术语已经自然淘汰,应予删除 例如,“数贯”、“有尽小数”、“无尽级数”等。(2)新产生的概念应予定名。(3)有些沿袭下来的混乱情况应予消除 例如,《数学名词》收有adjoint matrix(伴随矩阵),adjugate determinant(转置伴随行列式),以后沿袭收入adjugate matrix(转置伴随矩阵)。按照汉语的这种命名,adjoint matrix和adjugate matrix是互为转置的矩阵,这是荒谬的。实际上,在英文术语中,它们是同一个概念的异名,都表示一个矩阵各元素的代数余子式所成矩阵的转置(注意,定义中必须有转置才能有所要的性质A·adj A=│A│·I,这里│A│表示矩阵A的行列式,I表示单位矩阵),前者见Jacobson的Lecture in Abstract Algebra,vol.1,p.59,后者见《岩波数学辞典》,英文版,136C,不过,《岩波数学辞典》中又用adjoint matrix表示“共轭转置矩阵”(269 I)。尽管英文术语中有这样的异名和歧义现象,但汉语命名的谬误却是自身造成的,因为不论adjoint matrix有什么具体涵义,其定义本身都包含了转置运算,再加以转置在代数上不起什么特殊的作用,所以不会为它再特意取个名字adjugate matrix。为了消除汉语术语中这一谬误,想来应该删掉“转置伴随矩阵”这个条目。至于“伴随矩阵”应该具有什么涵义,或者说是否应为“共轭转置矩阵”另拟新名,那就要代数学家来斟酌了。(4)同一概念的异名应统一 现在汉语数学术语中有不少异名现象,有的是著译者各行其是的结果,例如,“向量”与“矢量”;“尺度空间”和“度量空间”;“映像”、“映照”、“映射”与“照像”;有的是照搬英文术语中的异名产生的,例如“交错矩阵”、“斜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对偶空间”、“共轭空间”和“伴随空间”,等等。这些异名会给读者,尤其是初学者造成困难,应予统一。(5)术语中的歧义现象应该避免 汉语术语中的歧义现象并不多见,英文术语中原有的歧义有的已得到消除,例如argument,汉语分为“自变量”与“辐角”。但是“模”这个词在汉语里用得太广泛了(英文里module和modulus这两个词已经用得相当广泛了,但汉语里把这两个词合并为一个“模”),代数上的“模”、数论上的“模”、椭圆积分的“模”以及所谓“连续模”,这些显然都是各不相关的概念,是否应该有所区别?此外,英文术语component可以表示向量的“分量”,也可以表示空间的“连通区”(最大连通子集),这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数学学报》的一篇文章里把“连通区”叫做“分量”,一般读者当然无法理解。(6)一些不恰当的术语应予正名 例如,bifurcation表示的概念有其直观的几何意义,自《数学名词》以来,一直沿袭叫做“分歧”,但这个汉语词和原概念毫不相关,不仅抹煞了它的几何意义,而且给人以错误的联想。汉语“分歧”一词只有一个解释,即指意见、思想上的不一致,只作名词用,不作动词用。汉语通常只说“我们在这一点上有分歧”,而不说“我们分歧在这一点上”,更不能说“我们分歧了这一点”。因此,一个不熟悉bifurcation的读者,看到“分歧的数学理论”这个题目时,他的第一个直觉就可能是:这里讲的是如何用数学理论来处理矛盾现象或意识形态上的争论!(现在并不缺乏用数学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例如博弈论就是用数学来研究具有斗争性质的现象!)“名不正,则言不顺”,由于bifurcation被叫做“分歧”,所以与此有关的一个说法to be bifurcated from就被译为“从…分歧出来”,但汉语无此说法。(顺便说说,bifurcation这个概念如果借用植物学上的术语“分蘖”来表达,也许能形象地体现相应的概念,同时,“从…分蘖出来”、“分蘖点”这些说法也符合汉语习惯。)这里说的是正名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名词统一问题,因为尽管《数学名词》规定bifurcation叫做“分歧”,并非所有的人都照此办理,也有人用“分岔”,似无不可。(7)成套的术语应系统地考虑相应的说法 例如,与mapping这个概念有关的各种说法在英文术语中是相当明确的:Let E be the space of the differentiable real functions f on〔0,1〕.Let us denote by f′ the derivative of f.Then the correspondence f→f′ is a mapping of E into the space of the continuous real functions on〔0,1〕。这一段英文的字面意思是毫不含糊的,但按照我们的某些说法,最后一句很可能不假思索地译为:“……对应关系f→f′是把E映到〔0,1〕上的连续实函数组成的空间中的映射”。这句汉语的字面意思可以有两种解释:(f→f′){g|g:E→〔0,1〕,g(E)=〔0,1〕}或(f→f′):E→{g|g:〔0,1〕→R}。出现这个语弊的原因不是汉语本身的缺陷,而是我们的术语中对in和into,on和onto没有加以适当的区别。因此,对于与mapping这个概念有关的各种说法应有系统的考虑。(8)有助于国际交流 尽管目前可以用外文发表著述,但我们大部分数学著述将始终是用汉语写成的,这当然给国际交流造成了障碍,不过可以通过翻译达到交流的目的。这就又涉及术语系统的规范化问题。美国曾经对《数学学报》进行过全文翻译,但效果如何不大清楚。最近新出一本法文书:F.Hominal,Terminologie mathématique en chinois moderne。这不是词目的汇集,而是带研究性质的著述,其中提到汉语数学术语及表达方式不统一,尤其是外国人名音译成汉字后很难再“破译”回去。仅凭该书的出现就足以说明国外对我们的数学术语系统是颇为关心的。如果我们有一个规范的术语系统,显然有助于国际交流。(附带说一句,汉语科技文献中把外国人名音译成汉字的做法有弊无利,应该采用“名从主人”的原则,即直书原文。)综上所述,现在应该是全面重新审定数学术语、制定一个规范的术语系统的时候了。我认为,这样一个系统应该满足下面三个要求:(1)每个数学概念有一个规范的汉语名称,不产生歧义和异名现象,即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名称,同一个概念不应有异名。也就是说,概念的集合与术语的集合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2)这些名称构成一个系统,即由于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所以相应的术语在字面上应该有所呼应。(3)汉语名称的字面意思应尽可能给出与原概念相符的信息,至少不应使人产生错误的联想。此外,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说法应符合汉语习惯。也许有人认为,给数学概念命名犹如给婴儿命名,无可无不可,习惯成自然。其实并不如此简单,即使给婴儿命名也不能完全任意:张、王夫妇通常不可能让自己的子女姓李,也不会给男孩取个“秀梅”、“春桃”之类的名字,更何况一个数学概念本身有其独特的明确涵义,定名不当,其后果也是可以想见的。因此,给数学概念定名至少要有象给自己的婴儿命名那样一点起码的慎重考虑,这个要求似乎不为过分。我这里当然不是鼓吹大张旗鼓地另起炉灶,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而是说制定规范的术语系统是一项应该认真对待的工作。实际上,原有的术语如果确已通用,即便不很恰当,也只好保留了。但是对于异名、歧义现象确实应该权衡利弊、仔细斟酌。由于绝大多数数学概念都是“洋货”,所以现有的数学术语很多是经过翻译工作引进的。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制定一个规范的汉语数学术语系统不完全等同于对外文术语给以恰当的“译名”,这是出发点不同的两回事。我们应该从概念着眼,给以恰当的汉语名称,注意区别不同的概念、统一异名,而以相应的外文名称作为参考。换句话说,可以编一本“汉英数学词汇”,而不是编“英汉数学词汇”。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对外文术语确定恰当的“译名”,我们就有可能让洋人牵着鼻子走,而没有我们自己独立的术语系统。例如,英文术语里有altenating matrix,skew-symmetric matrix和antisymmetric matrix,结果汉语里也就相应地有“交错矩阵”、“斜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英文里有dual space,conjugate space和adjoint space,结果汉语里也就相应地有“对偶空间”、“共轭空间”和“伴随空间”。其实,这些都是英文术语里同一个概念的异名,我们从翻译出发,抱住普通字典来个“平移”(translation),结果让洋人牵着鼻子走,产生了相应的异名。这也许可以解释为,由于我们没有规范的术语系统,所以不同的译者可以各行其是。但是,《数学学报》上“交错矩阵”和“斜对称矩阵”竟然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这似乎就说不过去了。再如Bourbaki曾经创造出三个词:injection(=one to one mapping into),surjection(=mapping onto),bijection(=one to one mapping onto)。据Dieudo nn说:那是因为考虑到原有的术语“不合语法”,而这些词创造出来之后便不胫而走,不少作者相继采用。这是事实。这些作者之所以采用,我想是因为从英语考虑,这三个词在形态、语义上给人以和谐、呼应与简洁的美感,而不是原有的术语不合语法。事实上,原有的术语至今仍在使用,要完全取代恐非朝夕之功。这是英文术语中存在的异名现象,无非是有人觉得原来的术语不当另拟新名罢了,这是别人的事情。我们在制定汉语术语系统时是否也要跟着照办,把别人的纠葛牵扯到自己身上来呢?也就是说,是否有必要为injection等词另拟汉语名称呢?从翻译角度出发,这是必然的。如果从概念出发,那就值得考虑了。因为Bourbaki创造的只是三个新词而不是新的概念,难道在这些英语名词流行以前汉语数学文献中不使用相应的概念、没有相应的称呼吗?因此,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原有的汉语术语是否恰当,而不是injection应该有什么“译名”的问题。(1974年版《英汉数学词汇》只收入injection一词,叫做“内射”,只体现了mapping into的概念,并未体现出one to one mapping into的概念。)苏联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可能值得参考,他们很注意不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很注意术语的本国化。例如,fibre bundle的概念是美国人提出来的,苏联人并不抱着字典来个平移,而是叫做косоепроизведение,还有异名расслоение,字面意思都与英文原名毫不相关,有关的fibre一词译作слой,也与字面意思不符。这里不是说俄文术语更恰当,而是说即便是“洋货”,定名时也应该独立自主,从概念出发确定自己的术语。我们的术语中就有不少很好的例子:阶乘(factorial),渐近线(asymptote),对角线(diagonal),内切圆(inscribed circle),内接三角形(inscribed triangle),等等。有了中国化的术语,相应的概念就容易生根了。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如果制定出了一个规范的术语系统,如何使之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如何使著译者、编辑者、出版者加以采用?这就象推广简化字一样,没有编辑、出版部门的配合,那是徒劳无功。因此,就象推广简化字是由文字改革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实行一样,将来的汉语数学术语系统是否也可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实行?制定一个规范的数学术语系统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涉及数学各分支所辖全部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不是少数人、更不是任何个人所能胜任的。应该组织一个包括各个分支学科在内的全面的班子,人员尽可能多,象五十年代那样认真细致地工作。但是,最近却出版了一本个人编辑的《英汉数学词汇(第二版)》。该书前言说,这是“1974年出版的《英汉数学词汇》的增修订本”,增订了十四个数学分支的17000多个条目。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很不恰当的。因为1974年版的《英汉数学词汇》是自五十年代以来多次集体工作的结晶,在这个基础上的增补,以个人署名,抹煞了集体的工作;其次,增补部分涉及十四个分支的17000多个条目,个人不可能对所有这些概念都有基本的了解,大部分只能是普通字典的平移,其作用无非是代读者查字典。(这种“机器翻译”方法很不可取。例如前面说的fibre bundle,汉语已通称为“纤维丛”,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编一本“俄汉数学词汇”,那么косо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很可能定为“斜乘积”,而异名расслоение很可能定为“分层结构”,前者中国读者一般不知为何物,后者很可能误会为英文stratification所表示的概念。这样,我们不仅被美国人牵着鼻子走,又被苏联人牵着鼻子走,这样的混乱对于我们的数学事业究竟是有利呢还是有害?!幸好这样的书并未出版,上述混乱情况也只是想象,然而这却不是危言耸听,这种想象是有根据的。难以想象的倒是,究竟有什么样的读者需要你代他查字典呢?!)同理,该书对1974年版也不可能进行什么修订,只能是照抄不误。这里没有必要对该书做全面的评价,举几个例子可见一斑:(1)该书和1974版一样,沿袭了adjoint matrix(伴随矩阵)、adjugate matrix(转置伴随矩阵),bifurcation(分歧),alternating matrix(交错矩阵),skew symmetric matrix(斜对称矩阵),antisymmetric matrix(反对称矩阵),dual space(对偶空间),conjugate space(共轭空间),adjoint space(伴随空间)等条目。(2)增补部分有一条是go1den mean,与原有的golden section一起都定为“黄金分割”,这是荒谬的。“黄金分割”是指把已知线段内分或外分成中外比〔1:x=x:(1-x)或1∶y=y∶(1+y)〕的作图方法,而golden mean是指这个比例式的中项(即x=0.618或y=1.618)。初等数学的条目都如此荒唐,其余部分就更难使人放心了。该书的出现也许是多年“放羊”的结果,现在已发行到十多万册,对于没有判断力的读者,其影响不可低估,以讹传讹,后果严重。(有判断力的读者大概不会想到要用这本书。)据说,该书还要再版,我看大可不必。现在既然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那么一切有关自然科学名词的出版物,尤其是词典之类的书,理应纳入这个委员会的管辖之下,不能任其自由泛滥,因为,正如制定简化字是属于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工作而出版社无权制定简化字一样,制定数学术语系统则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出版部门无权委托个人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任何个人也没有资格编什么《英汉数学词汇》。(如果某人有兴趣提出建议方案,这是应当欢迎的,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很多分支是外行,确实无此胆量。)因此,当然也就不能实行什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种不成体统的做法。最后,让我再说一句,制定规范的汉语数学术语系统是一件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十分严肃的工作,应予认真对待。以上意见可能多有不当,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统一认识,搞好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活动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术语,还是称航天法与航天政策为好,而不是称空间法与空间政策。笔者从7个方面来论述。 1.中文“空间”和英文“space”的含义不完全等同 《牛津词典》对space的解释:1.that in which all objects exist and move(空间)。2.间隔,距离。3.面积,体积。4.空位。5.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活动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术语,还是称航天法与航天政策为好,而不是称空间法与空间政策。笔者从7个方面来论述。 1.中文“空间”和英文“space”的含义不完全等同 《牛津词典》对space的解释:1.that in which all objects exist and move(空间)。2.间隔,距离。3.面积,体积。4.空位。5.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9.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3年公布的《数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94)将条件命题pq的变形式:┐pq,qp,┐qp的汉文名及相应的英文词分别审定为:否命题 negative proposition逆命题 converse proposition逆否命题 converse-negative proposition但从相关的英文文献来看,上述英文名值得商榷。首先,笔者认为negative proposition的汉文名应该是否定命题[1-5],而不是否命题。如所周知,否定命题就是主联结词为否定词(┐)的命题,[6]相对于命题A其否定命题就是┐A。而否命题则是将条件命题pq的条件与结论分别予以否定后,得到的命题┐pq,它仍是一个条件命题。两个名词虽只一字之差,却要“注意不可以混淆”[7]。从《新牛津英语词典》我们知道:在逻辑中negative作形容词,可用来否定一个命题;作名词它就是negation的同义词。[8]而英文版的数学词典或教科书对negation的解释是:negation If p is a statement,then the statement ‘not p’,denoted┐p,is the negation.[9]由此不难看出,negative用以否定的是整个命题,而不是一个命题的某一两部分。文献[1]关于否定事实的阐述,引用了罗素的观点,也就是“Russell believes that negative facts exist and represented by negative proposition.”由于该文献前此有“事实可以用命题或判断来陈述。”故negative proposition被译作否定命题是十分恰当的。而把negative proposition译成否命题则有欠妥当。进而把converse-negative proposition当作逆否命题的英文名亦不可取。其实,在英文版的数学词典中不难查到相关词条:contrapositive The contrapositive of an implication pq is the implication ┐qp.[9]converse The converse of an implication pq is the implication qp.[9]这就是说,作为名词contrapositive和converse就是逆否命题和逆命题的英文名,英文版数学词典[10],以及笔者查到的十余本英文版教材或杂志,无一例外也都是这样定义或使用的。否命题一词的英文名使用频率稍低,《牛津数学词典》未予收录。但词典[10]中词条INVERSE,adj.,n.的子目:inverse of an implication.The implication which results from replacing both the antecedent and the consequent by their negations.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名词inverse就是否命题的英文名。英文版离散数学教材[11]也有相同的定义。另外,有台湾学者称┐qp为“原始条件命题pq的反命题”[12]。但从所给表达式易知,他所称之反命题,即《数学名词》所规范的否命题。再从其所附英文词亦可知inverse即否命题之英文名。理清了三种命题的英文名之后,笔者建议《数学名词》再版时,规范中学数学课本常说的四种命题。即原命题 original proposition逆命题 converse[of an implication]否命题 inverse[of an implication]逆否命题 contrapositive[of an implication] 注:遵从《数学名词》的编排说明,条目中[ ]内的词是可省略部分。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3期发表了宋子寿先生的《失效与故障释义探讨》一文。笔者也拟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宋先生文章的主要依据是国际标准ISO-IEC 271(List of Basic Terms,Definitions and Related Mathematics for Reliability)及由此转化成的国家标准GB3187-82 《可靠性基本名词和术语》。1990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国际电工词汇第191章 [IEC 50(IEV 191)]《可信性和服务质量》。在该章中关于failure和fault的定义是:failure The termination of the ability of an item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N.otes:1.After failure the item has a fault.2.“Failure”is an event as distinguished from “fault”,which is a state.3.This concept as defined does not apply to items consisting of software only.fault The state of an item characterized by inability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s excluding the inability during preventive maintenance or other planned actions,or due to lack of external resources.Notes:A fault is often the result of a failure of the item itself,but may exist without prior failure.此国际标准[IEC 50(IEV 191)]已经等效采用为国家标准GB/T 3187-94《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并替代原国家标准GB 3187-82。虽然国家军用标准GJB 451-90《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和上述新国家标准在有关术语上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有关术语还是统一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为宜。1.“失效”与“故障”失效与故障,对应的英语failure与fault是有联系的。都是对产品是否具有规定功能的描述。失效: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事件。故障: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区别在于失效叙述的是事件,故障描述的是状态。可以这样认为,失效了必然有故障。有故障不一定就已经失效。有时在失效前已产生了一定的故障。工程中有带病运行的情况,这时故障已经出现且在不断发展中,但尚未失效。在可靠性工程中,将失效对应英文failure,故障对应fault是比较好的。2.“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与“平均失效前时间”MTTF“平均失效间隔时间”用于修理的产品(失效后实际上加以修理的可修理产品)。它主要用以表述该产品失效的频度。有两层涵义:一是对某一个可修理产品而言,在报废之前,历经n次修复,这n次修复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即平均失效间隔时间。二是对一批某修理的产品(m个)而言,即使是第一次失效前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也有一个平均失效间隔时间。因此对一批修理的产品而言,平均失效间隔时间是批内各产品和同一产品不同次修复之间间隔时间的平均。“平均失效前时间”用于不修理的产品(失效后不修理的产品,它可能是可修理的或是不可修理的)。它用以表述使用寿命。对这类产品不存在修理。它只表示一批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它既表示产品的可靠性,同时也表示了产品的耐久性。* 雷慰宗教授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贵刊2006年第4期刊登的杨廷君著《“可持续发展”的英文名探讨》一文,通过对英语词典中有关词条、义项的评析,最后指出sustainable development才是汉语“可持续发展”比较恰当的英文译名。笔者支持这一结论,此外,想补充一点关于名词术语汉译英的意见。汉语名词的英译应遵循“国际性”的原则。英文名应与国际接轨,或译成外国人能正确理解、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名词。对于一些原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源于英文的名词,从汉语翻译成英文时,首先应查对原文,使用其原来的英文名。例如,“可持续发展”一词,正如杨文所述,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其中,“可持续发展”估计用的就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笔者手头没有该报告的英文原文,无法查对,但我从其他英文文献中经常读到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sustainable,分别用于表示“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的”。总之,在汉译英时,如果从查原文着手,不仅可避免误译,而且也方便不少。以上意见供参考。朱毅麟2007年1月15日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在7000余篇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论文标题中,对该术语的翻译用词达18种之多。文章经过逐一评析,指出了较为妥帖的译名。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然而,正当人类为所取得的物质文明感到欣慰的时候,却出现了世界性资源枯竭、世界性能源危机和世界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人类生存和发展总体环境不断恶化的挑战面前,国际社会开始全面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及其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未来发展研究思潮”,并由此演变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观念,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1]。“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多种解释,但公认的内涵是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所提出的解释,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2]。在我国,人们也在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探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进步方向。笔者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以2001~2005年为时间段,在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web)”进行检索,查到16934条记录,平均每年约为3387条,然后浏览了7000余篇论文篇目的英语翻译,发现人们在翻译“可持续发展”时用词较多,缺乏统一的标准。一、翻译用词评析笔者浏览的这些期刊中,“可持续发展”时译者使用了18种不同的译法,除了duration和substantial这两种外,其余16种都是围绕continue,persist,sustain这三个词,要么是它们的分词形式,要么使用它们的派生形容词、派生副词或派生名词。下面,笔者参阅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3]中有关词条、义项及例句,对这18个用词逐一进行评析。1.duration该词的主要意思是the length of time that something lasts(持续时间),如an illness of relatively short duration.持续时间较短的疾病,He planned a stay of two years’ duration.他计划呆两年。从这样的例子不难发现,该词在表明某一动词所持续的“一段时间”时,暗示出了“从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这样的阶段性,从而将时间分成三段:事件前、事件本身、事件后,它的重点在于事件本身起于何时,止于何时。2.substantial该词的义项主要有:(1)large enough in amount or number to be noticeable or to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大量的;重大的;有重要影响的)。如:The document requires substantial changes.该文件需要作重大修改。The findings show a substa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pinions of men and women.调查结果表明了男女意见的巨大差异。(2)large enough to be satisfactory(多的;可观的),如a substantial salary.可观的薪水,a substantial breakfast.一顿丰盛的早餐。从这两个义项可以看出,substantial一词主要强调“量很大”,这个量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从以上两个词的英语释义和例子可以看出,用它们与development一起翻译“可持续发展”有些不妥。再看看另外三个词和它们的派生词。3.continue及其派生词翻译“可持续发展”时,围绕continue的译法最多,达9种之多,它们是continuable,continuably,continuance,continuative,continued,continuing,continuous,continuously,continually。下面看看continue及其派生词的词义。continue 主要意思是to keep happening,existing,or doing something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without stopping,表示“(使)继续,(使)延续”。该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它可以表示某事一直发生着(keep happening),也可以表示某种状态持续着(keep existing),还可以表示一直在干某事(keep doing something)。从continue本身的词汇特征来看,它的主语既可以是“人”,如Despite my repeated complaint,he continues to leave his dirty clothes on the floor.尽管我不断抱怨,他仍然继续把脏衣服扔在地上,也可以是“物”,如If the rain continues,we’ll have to cancel tonight’s plans.如果雨还下,我们只好取消今晚的计划。continuance 主要意思是the state of continuing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持续;连续;继续),如the continuance in power of the Nationalist party.民族主义政党继续执政。continued 主要意思是continuing to happen for a long time,or happening many times(继续的,连续的;反复的,频繁的),如continued press speculation.持续的媒体揣测,The continued failure of the police caused a continued press speculation.警方的接连失败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continuous 主要意思是continuing to happen or exist without stopping or without any interruptions(持续的,不间断的,连续的),如The brain needs a continuous supply of blood.大脑需要不断地供血。continuously 由形容词continuous加副词性后缀而来(连续地,持续地),如You can’t work continuously for six hours without a single break—it’s impossible.你不能连续工作六小时而不休息片刻——这不可能。continually 由形容词continual加副词性后缀而来,continual的基本意思有三个:(1)continuing a long time without stopping(持续的,不间断的),如five weeks of continual rain.连续5个星期的降雨。(2)repeated often an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frequent(多次重复的,频繁的),如The continual trips to my mother’s house took up a lot of my time.经常去看我母亲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含有continually的例句,如:I think continually of those who were truly great.我不断想起那些真正的伟人。continuing 主要意思是lasting a long time without stopping(继续的,连续的,持续的),如continuing population growth.人口的持续增长,continuing poverty.持续贫困。continuable 基本意思capable of being continued,指“能够持续的”,如a potentially continuable conversation.一次可能持续很久的谈话。除了上述continue派生出来的单词外,译文还涉及了两个使用频率较低的派生词。第一个是由continue先派生出continuable,再由continuable派生出来的副词continuably(可持续地);第二个是continuative,它的基本意思是tending or serving to continue(继续的、有助于……继续的)。一般的中小型词典都没有收录这两个单词。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continue及其派生词与development或develop同时使用时,能表达汉语的“持续发展”。4.persist及其派生词翻译“可持续发展”时,围绕persist的译法只有两种,它们是persisting和persistent。persisting 由动词persist派生而来,persist的主要意思是“(of something unwanted)to continue to exist,or(of a person) to try to do or continue doing something in a determined but often unreasonable way”,从这样的释义可以看出,该词虽然有“持续”、“继续”之意,但它暗含贬义,因为它要么指“人们不希望某种状态的持续(something unwanted),要么指“人们缺乏理智的执着(doing something in a determined but often unreasonable way)”,如If the pain persists,consult a doctor.如果疼痛持续,去看医生,Despite the general’s promises,the climate of fear in the capital persists.尽管将军许诺,但首都还弥漫着恐怖的气氛。persistent 主要意思是continuing to exist or happen,especially for longer than is usual or desirable(持续存在的,持续发生的),如a persistent smell.一股持久的气味,persistent difficulties.难以摆脱的困难,the persistent bad weather.持续的坏天气,persistent headache.持续头疼。从这些词组也可以看出,由于persistent是persist的派生词,它自然隐含了“人们不希望的某种状态的持续”。由此看出,用单词persisting和它的派生persistent来翻译“可持续发展”不妥。5.sustain及其派生词翻译“可持续发展”时,围绕sustain的译法有5种,它们是sustainable,sustainability,sustainably,sustained,sustaining。sustaining sustain的分词形式,sustain的主要意思是make something continue to exist over a period of time(使……持续),如The teacher tried hard to sustain the children’s interest.老师努力去保持孩子们的兴趣,We do not have sufficient resources to sustain our campaign for long.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力把运动长期维持下去。sustainable 主要意思是an action or process that is sustainable can continue or last for a long time(能长期保持的,能长期维持的,能持续的),如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可持续经济增长?sustainably sustainable的派生词,其用法与sustainable一样。sustained 主要意思是something that is sustained continues for a long time(持久的,持续的),如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持续的经济发展,consider inflation to be the key to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sustainability 该词的英语释义为“the ability to be continued”,表示“可持续性”、“可维持性”,如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policies has been brought into question.政府的金融政策能否维持下去令人怀疑。由此看出,sustain的各个派生词在词义上都有“持续”的意思。二、“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分析和英译时的恰当用词上面分析了翻译“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用词,可以看出,如果简单表达汉语的“持续发展”,continue和sustain的各个派生词都可以。但如果要表示“可持续发展”,那就值得再商榷了。有必要先分析一下汉语中“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在“持续发展”中,“发展”是动词,“持续”自然是修饰“发展”的,如果再加上一个“可”字,那“发展”还是动词吗?请看《现代汉语词典》[4]对“可”字用法的注解:(1)多与单音节动词组合,如“这出戏可看”;(2)有表示被动的作用,这个组合是形容词性质,如“这孩子很可爱”、“他非常可靠”;表示主动的作用时,是动词性质,如“这个人可怜”。由此可以断定,“可持续发展”中,组合“可持续”是形容词,“发展”是名词。再看看英语中的后缀-able的含义和用法。许余龙在《英语X-able词的形态与语义特点》中指出,“V-able这一派生形式,不仅适用于几乎所有英语本族语及物动词,而且也能应用于一些动词词组……V-able在词义上可以翻译成‘可……的’或‘易……的’,如eatable(可吃的)、adaptable(可改编的)、respectable(可尊敬的)、breakable(易碎的)、flexible(易消化的)、forgettable(易被忘记的)、noticeable(容易看出的)”[5]。能这样构词的动词,多为及物动词,如payable(可付的,应付的)、allowable(可以容许的)、observable(观察得到的)、believable(可信的),但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如variable(易变的)。许余龙同时还指出,“在英语中,似乎只有少数几个由表示变化的动词派生出来的V-able词可以真正带有主动的含义,如changeable(易变的)、variable(易变的)、mutable(易变的)、corruptible(易腐败的)”。换句话说,V-able类形容词主要表示被动含义,这与汉语中起形容词性质的“可+动词”组合可表示被动含义具有对等的功能。由于V-able一类词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能和被动含义,用它们来翻译“可持续发展”,不管从功能角度,还是内涵意义方面考虑,都比其他词妥当。因此,上面的所有翻译用词中,continuable和sustainable是比较准确的用词。不过,在这两个词中,笔者认为sustainable更好,因为sustain表示某人、某物或某种状态要继续坚持下去的话,必须有赖以维持所需要的东西。换句话说,“赖以维持所需要的东西”应是先决条件,没有它,维持下去就是一句空话。比如,词组food sufficient to sustain life(足够维持生命的食物)中,要维持生命靠什么?自然是“食物”。再如We do not have sufficient resources to sustain our campaign for long.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将运动长期维持下去,“财力”(resources)是先决条件,是运动维持下去的基石,“财力”没了,运动就会终止。相比之下,continue就没有这样的隐含意思。再看看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中词条sustainable的一句话:Sustainable is also used to refer to a way of using natural products so that no damage is caused to the environment.该句强调人类利用自然产物时,不要对环境造成破坏,也就是不要竭泽而渔。同时,该词典在这句话后提供了一个例句:A large international meeting was held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ll countries.举行了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其目的是促进所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说明sustainable development才是汉语“可持续发展”比较恰当的英文译名。  相似文献   

13.
2006年5月20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三峡大坝耗时3080天,终于全部建成了。国内的英文报刊和英文图书几乎都将“三峡大坝”英译为the Three Gorges Dam,初看似乎还可以,但仔细推敲起来就显得有些不足。三峡大坝应归类为地名,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三峡”是专名,“大坝”是通名,值得探讨的是通名“大坝”。按“翻译对等”原则,目的语要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原语的意义。“大坝”是原语,dam是目的语。目的语没有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原语意义,也就是说,大坝并不等同于dam。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坝,拦水的构筑物。”[1]《新…  相似文献   

14.
通过钻探获得的钻孔内核部位的物质,既可以指已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指未固结的松散沉积层或其他形态的物质,英文统称为core,以往的中文译名为“岩芯”,显然不全面。根据汉语构词规律,应该叫“孔芯”。建议将钻探行业里的英文术语core翻译成为“孔芯”,这样才可以与英文的core完全对应。同时建议对钻探工程名词术语中与core相关术语的中文译名进行修订,并提出了14个术语的译名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态建设”这个词是可以用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四个字连起来用是不恰当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当然也不宜使用。但“生态建设”这个词应该还是可以用的。我们进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时,就用了这个词。我们专题的名称就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生态建设”一词若译成英文应该是“ecological restoration”。其内涵包括了修复、重建、建设等概念,  相似文献   

16.
我目前的工作涉及专家系统(ES)、人工智能(AI)、知识工程(KE)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因而也涉及人机交互问题。但是对于也与人机交互有关的ergonomics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却是无知,手边无此方面的资料,我看到的迄止于1986年的有关ES,AI,KE的一些文献也几乎全不提及此(原因见本文后述之“2”)。不少辞书皆有ergonomics词条,其中较重要者(可能是“源”)我认为是韦氏大辞典及多兰医学辞典。我意外地查到Barry E.Jones氏1977年的讲仪表自动化(instrumentation)的书,有很少的但却对我很有启发的叙述。加上名词委员会所发的有关此的资料,经过几天反复阅读思考,我终于形成一条肯定的意见,即:ergonomics以定名为“工效学”为好,因为有如下一些理由及情况:1.ergonomics的希腊词源组成为据韦氏及多兰两辞典定义(见[注1][注2]),可见如半直译半意译为“工效学”还是可取的,其中使用意义较宽的字“工”代替“功”,仍是恰当,甚至于更简明方便些。2.“工效学”前不必再加“人机”二字。一方面原ergonomics词中未写入“人机”含义之组成;另一方面当前在专家系统或第五代计算机(其本质特点有二:一为知识库,一为人机交互)影响下所常被道说的“人机交互”,与ergonomics的“人机交互”有所不同。前者概指人机间的确定形式的知识表示交互。后者则是指例如在视觉显示(visualdisplay)与人脑活动(mental task)间的有效率的准确的信息传递。(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在现代ES,AI,及KE文献中虽讨论人机交互,但不易见到ergonomics一词的缘故)。3.据韦氏及朗曼辞典,在美国英语中biotechnology一词与ergonomics同义使用。因而,在我国有“生物工艺学”的译名。由于此名与其内涵的联系远而弱,似乎不用为好。4.衍生自“生物工艺学”的译名,似亦不用为佳。辞海有“人类工程学”词条,其定义恰为ergonomics在[注1],[注2]及B.E.Jones书(见[注3])中的解释。“人类工程学”显系来自“生物工艺学”,并且不大能覆盖所述诸释义,是否予以不用或做为“亦称”列出(因已载入辞海)。5.有不少定名如“工作环境改造学”、“人类环境改造学”等等,皆有一定根据,皆对ergonomics一词的内涵有所表白,但由于难以表白得全,不如仍用“工效学”。6.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名词,恰好也将ergonomics定名为“工效学”。有如上诸理由及情况,今如此建议,可能过于偏执,仅做为讨论用的意见提出。如上所述,我在工作上不曾用此词。甚希望从事例如仪表工程(instrumentation)常使用此门新兴学科的专家发表意见。另外,我认为自动化名词中也应收入“工效学”词条。 [注1] 韦氏辞典①释义(biotechnology=ergonomics):the aspect of technology concer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data to problems relating to the mutual adjustment of man and themachine.[注2] 多兰医学辞典②释义(ergonomics):the science relating to man and his work,embodying the anatomic,physiologic,psychologic,and mechanical principles affecting the efficient use of human energy.[注3] B.E.Jones氏③释义(ergonomics):Ergonomics is a study of this(指visual display)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and can lead to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a display console geometry,dimensions and layout,light and sound levels,and the range of mental tasks to match the ability of an observer.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0月12日上午9点是景德镇千年庆典系列活动的标志性活动——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的时刻。与会者中有不少是来自国外的陶瓷艺术家和陶瓷材料工程专家。在开幕式上,其中一个译员将“瓷器是中国的发明”译成“Ceramics is the invention of China”,这样的译文无疑会引起在场的外国专家的不悦。因为“ceramics”不仅仅包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瓷”(porcelain),同时也包括人类祖先智慧的共同结晶“陶”(pottery)以及其他硅酸盐产品。  相似文献   

18.
时间单位年的符号a属于“中国特色”,英文中一般使用y(或yr)。中、英文两类期刊中用于表达时间的符号a具有不同的含义。英文期刊中a表示“之前”,是单词ago的缩写,它必须与其他字母相结合才具有时间符号的意义;中文期刊中则表示“年”,认为是拉丁文annus的缩写,被用作一个独立的时间符号。国内地学期刊中出现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尴尬情形:包括与国际脱轨;岁符号冗长;年、岁概念混淆;语义不明等。建议用y(或yr)作为“年”的符号,而让a(或ya)作为“岁”的符号。  相似文献   

19.
产品的可靠性已愈来愈受到各界的重视。可靠性方面有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术语“失效”和“故障”。由这两个基本词组成了一系列复合词,其中MTBF和MTTF这两个术语,是考核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对应的中文术语却很不统一。本文从现状出发,对它们的概念,以及国际标准术语及其定义作些分析,最后对中文定名提出一些看法。一、现状目前对应于上述4个词的中文名相当不统一,现列举于下:1.failure《英汉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编辑出版。以下简称《科标》):(1)失效;(2)故障。《电工、电子和信息技术国家标准术语辞典》(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编。以下简称《电标》):失效。《电工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失效;(2)故障。《电子学名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失效;(2)故障。国家标准《GB 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词及定义》中有术语“失效(故障)failure”。意味着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既可以是“失效”,也可以是“故障”。但在GB/T 3187-94中此条目改为“失效failure”,意味着对应于failure只是“失效”,不再又称“故障”。2.fault上述两本词典上都是“故障”。《电工名词》:故障。《电子学名词》中有复合词“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对应于“故障”的是fault。GB/T 3187-94:故障。3.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科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电标》:(1)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2)平均无故障时间。(3)平均失效间隔时间。(4)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 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平均故障间工作时间。《电工名词》: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电子学名词》: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又称“平均故障间隔时间”。GB 3187-82: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时间)。GB/T 3187-94: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MTBF,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4.MTTF(mean time to failure)《电标》:平均失效前时间。《电工名词》:失效前平均[工作]时间,又称“平均寿命”mean life。《电子学名词》:失效前平均时间,又称“平均无故障时间”。GB 3187/T-94:平均失效前时间。归纳起来,可以看出,目前对“失效”、“故障”、“failure”、“fault”的使用情况为:failure:有对应于“失效”,也有对应于“故障”。fault:只对应于“故障”。二、词典上的释义中文“失效”和“故障”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1992,1996年版):失效 失去效力。例如药品失效。故障 (机械、仪器等)发生的不能顺利运转的情况; 毛病。例如发生故障,排除故障。从以上释义看,两者不同点为“故障”是可以消除的,消除后产品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因而是暂时性的;“失效”则是不可恢复正常使用的,因而是永久性的。下面再看这两个词分别对应的英文名:《英汉技术词典》(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与可靠性有关的释义:failure:失败、失效、失灵、故障、事故、停车、停机、中断、损坏、毁坏。fault:缺陷、毛病、故障、损坏、失效。上述释义说明:(1)两者都是既可对应于“失效”,也可对应于“故障”;(2)failure既可表示如“失效”、“毁坏”等不可恢复的永久性情况 ,也可有如“失灵”、“停机”、“中断”等暂时性情况 。fault同样也既有“损坏”之永久性情况之意,也有“缺陷”、“毛病”类不一定是永久性情况之意。再查原文词典相关解释:《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Third College Edition》:failure:the act,state,or fact of failing;specif;a losing of power or strength;a breakdown in operation or function;not succeeding in doing or becoming.这里的3个关键词是:(1)losing,“失去”、“丧失”,既可意味是永久性的丧失,也可以是暂时失去。(2)breakdown:a failure to work or function properly:“失去正常工作或起作用”,既可以是永久性的“失效”,也可以是暂时失败。(3)not succeeding:“不成功”、“不能顺利进行”、“不能继续”。同样既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暂时性的。fault:(1)failure to have or do what is required;(2)something that mars the appearance,character,structure,etc;(3)a defect or point of defect in a circuit,which prevents the current from following the intender course.这3种情况中,第1种是指设备的工作情况。第2和3种都是指设备(电路)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导致发生第一种情况的原因。如果这些问题能消除,则第一种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也就不再发生,因而是暂时性的。反之,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排除,它就不再能正常工作,因而就是永久性的。《Longman Active Study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的有关内容如下:failure:(1)lack of success;failing失败;(2)the non-performance or production of something expected or desired未完成;未如愿以偿。这两种情况都是指工作情况,也都既可以是最终结果,属永久性。也可以是一时的,在作了一些纠正措施后,又取得成功,因而属暂时性的。fault:a mistake or imperfection错误,缺点。例如:a small electrical fault in the motor马达中的一个小毛病。从所举例来看,多半是指暂时性的问题,因为只是小毛病,是不难修复的。但也不排除不可纠正或修复的可能,因而也有永久性的可能。综上所述,基本上可以认为failure和fault都既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即两者都可对应于“失效”和“故障”。三、根据“标准”定名对于“标准”术语、规范术语,应力求做到一词一义和一义一词。我国的可靠性术语源于国际标准。在定名时除国家标准外,主要还需看国际标准。但是定中文术语要仔细推敲原文的概念,选定合适的中文术语。国家标准《GB 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及定义》中的相关内容:2.2.1 失效(故障)failure:产品丧失规定的功能。对可修复的产品通常也称“故障”。2.5.5 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life(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寿命(无故障时间)的平均值。2.5.6 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时间)的观测值observed mean life(observed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a)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当所有试验样品都观察到寿命终了的实际值时,是指它们的算术平均值;当不是所有试验样品都观测到寿命终了的截尾试验时是指受试样品的累积试验时间与失效数之比。b)对可修复的产品,是指一个或多个产品在它的使用寿命期内的某个观察期间累积工作时间与故障次数之比。《电工名词》中将“失效”的英文只列failure;而对应于“故障”的英文则除fault外,还并列了failure,主要是参考GB3187-82,同时考虑实际上在电工行业中的惯用情况。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0050-191(1990)新标准中的failure条目为(191-04-01):failure:The termination of the ability of an item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Notes:1.After failure the item has a fault.2.“Failure”is an event,as distinguished from “fault”,which is a state.3.This concept as defined does not apply to items consisting of software only.GB/T 3187-94中的相应条目为:失效failure: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这样的事件。对比新老标准,不论IEC标准还是国标,都有所变化。国标的变化有:(1)取消了并列术语“故障”;(2)定义的叙述有改变,将“丧失”改为“终止”,且加了“事件”以说明其性质,同时删掉了“对可修复产品通常也称‘故障’”。IEC标准的变化是加了3条注。这些变化都很重要。在国标,不再将“故障”作为可修复产品的术语,即不论是可修复产品还是不可修复产品,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都是“失效”;同时,按照IEC新标准,明确“失效”是一个事件。在IEC新标准,通过“注”,明确了failure与fault的不同性质:failure是产品在执行功能中所发生的不良情况,称之为event(事件);而fault则是产品的state(状态),即产品中所存在的缺陷。同时说明在发生failure事件后,产品必有fault。(笔者认为,说法应是产品存在fault是发生failure的原因,只是在发生failure后才被发现。)从上述分析看,按新标准,《电工名词》中“故障”条目的英文并列failure,《电子学名词》中“故障”的英文用failure都是不合适的。“故障”的英文只应是fault。然而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是否就是“失效”,却还值得推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失效”是永久性的。现在就按照这样的理解来探讨。单凭failure的定义,还不足以确定中文的定名,还必须考虑使用此术语的复合词的定义才能真正弄清楚failure的性质和意思,主要的几个术语是:191-10-03 time between failures (failures之间的时间):一个业经修复的产品的两次相继failures之间的持续时间。191-10-04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failures之间的工作时间):一个业经修复的产品的两次相继failures之间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191-10-02 time to failure(failure前时间):一个产品从它首次置于能工作状态的时刻起,直至failure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或者从它恢复的时刻起直至下一次failure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191-10-01 time to first failure(首次failure前时间):一个产品从它首次置于能工作状态的时刻起,直至failure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191-01-02 repaired item(业经修复的产品): 在一次failure后事实上已修复的可修复产品。191-01-03 non-repaired item:(未经修复的产品):在一次failure后未经修复的产品。注:未经修复的产品可以是可修复的,也可以是不可修复的。综观以上各条,可以作出如下几点理解:(1)有些产品是可以修复的。这种产品一经修复,故障就消除。因而在它工作中出现failure时,它并非永远丧失了执行所需功能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对这种产品而言,failure并非永久性的。也因此,才有可能会发生不止一次的failure。术语“failures间的(工作)时间”只适用于经修复的这类产品。(2)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在它工作中一旦发生failure,就一定是永久性的。因此,就只可能发生一次failure。所以对这类产品适用的是“failure前时间”。(3)“failure前时间”用于可修复的产品时,可以指第一次failure前的时间,也可以指从恢复时刻起至下一次failure时止的时间。(4)“首次failure前时间”只适用于可修复产品。上述对4条术语所适用的产品类型的理解是根据其定义分析得出的。而在美国国家标准ANSI/IEEE std 100-1984中则在术语后都用括号写明适用范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repairable items) (reliability)”、“mean time to failure (non-repaired items)(reliability)”。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得出结论:failure并非一定是永久性的事件。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failure必是永久性事件。而对于可修复的产品,则大多是非永久性事件。可以认为“failure”并非一定指永久性的“终止……能力”。按照这样的理解,如果《现代汉语词典》中以“药品失效”为例来解释“失效”的意思和性质,有失全面。实际上“失效”不一定具有永久性的含义,则可以将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定为“失效”;如果“失效”确只具永久性的含义,则不应定名为“失效”,建议定为“失灵”。解决了基本词的定名,则其复合词的定名也就随之可定。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或用“失效”或用“失灵”:MTBF原为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的缩写词。IEC新标准中此术语有一注“在英文中,在此意义上的缩写词MTBF现反对使用”。MTBF现定为另一条目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的缩写词。中文定名可按新国标的7.2.9条用“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或改定为“平均失灵间工作时间”。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对应的新国标的是7.2.7条“平均失效前时间”。这虽然与原文术语完全对应,但IEC标准定义中明确这里的time实际是operating time。故中文术语应反映出此确切含义定名为“平均失效前工作时间”,或改定为“平均失灵前工作时间”。英文则可不改。MTTFF(mean time to first failure)对应的新国标的是7.2.6条“平均首次失效前时间”。和前条MTTF的情况相同,可(或者)略改国标的7.2.6条,定名为“平均首次失效前工作时间”;或者改定为“平均首次失灵前工作时间”。四、结论1.对应于fault的中文名定为“故障”。2.“失效”是否就意味着永久性情况,需先确定。请语言学界作出结论。3.“失效”若可以是永久性,也可以是暂时性的,则对应于failure的中文名可定为“失效”。4.“失效”若一定指永久性的情况,则对应于failure的中文名建议定为“失灵”。5.组合词中的基本词的定名一律按以上原则。* 褚善元教授是电工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20.
《科技术语研究》2009,(2):19-21
天(1)sky(2)the vault of heaven(3)nature(4)day(1)诸星罗列的空间。(2)人目所见的天穹。(3)指自然界。(4)俗称一日为一天。天文astronomy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等天象的统称。《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天体celestial substance古代对天的形状、本体的称谓。《浑天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