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艳梅 《科技信息》2009,(32):364-364
近年来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探讨成了刻板印象研究领域的新研究方向,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新课题。目前对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外显的直接测量方法和内隐地间接测量方法。本文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形成原因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吴青  皮筱娟 《科技信息》2011,(7):I0153-I0153,I0102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根据性别将职业进行分类而形成关于某类人从事某些职业的固定印象。国内外已有关于职业性别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但护士职业性别内隐刻板印象研究仍为空白。现有的研究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可为其提供指导,且该研究对于医学高校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同时运用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的自陈式量表来研究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1.内隐的性别刻板印象效应显著但性别差异不显著;它是单一的一维结构。外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具有较强的自我矫饰性,是一个二维的结构。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外结构之间出现实验分离现象且两者相互独立;2.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它是对女性的一种刻板的歧视和偏见。因此,真正追求两性平等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社会青年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内隐投射测验考察了社会青年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认知态度。结果表明:社会青年在投射测验中存在刻板印象,社会青年倾向于男性应该从事专业技术行业,女性应该从事服务行业。  相似文献   

5.
通过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考察不同情境下大学生的内隐老化刻板印象。采用2(情境:专业和普通)×2(年龄启动:年老和年轻)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分析30名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对出现在不同年龄词汇之后的目标词的情感反应。结果发现:专业情境下被试对目标词的积极判断比例显著高于普通情境;相对于年轻词汇,被试对老年词汇的积极判断比例更低;相比女生,男生对老年词汇的积极判断比例更低。表明大学生具有内隐老化刻板印象,但存在情境效应,专业情境会显著弱化其内隐老化刻板印象。大学生的内隐老化刻板印象还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老年人的内隐评价更低。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验证及其对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职业的评价是否也存在偏见.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对某些职业评价高,对某些职业评价低;结合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具体反映在就业观陈旧、就业地区选择欠科学等现象,并提出了加强择业价值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评价自己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学前儿童在职业、日常活动、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4个领域中的性别观念,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研究方法测量104名学前儿童的性别观念,并探究其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发现,学前儿童对职业、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日常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女孩在一些行为上表现得更为刻板,且年龄越大越刻板化.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对行为领域中的性别观念已刻板化.  相似文献   

8.
选取潮汕和广佛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运用自由联想测验研究外显地域刻板印象,结果表明两地都倾向于用积极词汇描述本群体而用消极词汇描述外群体,且用相对固定的描述性词语。采用反应与不反应联结测验(GNAT)对内隐地域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潮汕‐广佛两地大学生对对方群体内隐刻板印象不明显,但两地被试均对“潮汕人”有显著的辨别力,而对“广佛人”辨别力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王彭  葛国宏  严建雯  杜雪 《科技信息》2011,(14):I0016-I0017,I00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及其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独生子女刻板印象问卷,对8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 :(1)能力维度上,各因素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著;(2)热情维度上,"评价组合"主效应显著(F(3,237)=4.952,p<0.001),其与"性别"和"独生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F(3,237)=4.410,p<0.01;(F(3,79)=9.291,p<0.001)。结论 :热情维度上,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刻板印象,并表现出独生与性别的"内-外群体效应",刻板印象与"内-外群体效应"具有极大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广告传播中的性别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性别定型是刻板印象在社会角色方面的反映。广告传播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其中女性形象是基于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一种规范。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偏离和不公正的表达,通过心理暗示引导女性用广告隐喻的女性社会形象来塑造自己,同时也直接影响正在进行社会化的儿童社会性别意识的正确建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一些研究者把内隐社会认知引入到学科心理认知研究中,提出了内隐学科心理认知。基于以上背景,作者尝试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60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内隐英语认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内隐英语态度和内隐英语自我认同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刻板印象和元刻板印象是影响新市民城市适应的重要心理特征.为了解新市民元刻板印象的基本特征,以重庆市和成都市1 665名新市民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标准化社会认知基本维度问卷为工具,对新市民元刻板印象类型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新市民元刻板印象总体上积极,认为当地老市民关注他们的温暖胜过能力,但有明显的群体分化.聚类分析发现新市民元刻板印象有4种类型,即高温暖、低温暖、高能力、低能力.各类型新市民元刻板印象在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转入城市时间、受教育程度、月收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主观社会地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隐社会认知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当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展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得益于间接测量法的发展和完善,当前主要采用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范围内,男性幼儿教师在早期教育领域中的比例都非常低,主要是因为较低的职业收入、较低的社会声望、社会职业期望、性别刻板印象、担心性侵指控、面临孤独无伴等,这些因素抑制了男性从事幼教的愿望,导致了男性幼儿教师对其职业认同度低。  相似文献   

15.
徐学兰 《科技信息》2012,(33):262-262,282
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它使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形成了自卑、依赖、从众等不良心理,最后作者提出了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努力实现女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对策: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女大学生努力增强自身素质与能力等。  相似文献   

16.
刻板印象与标签是两个既相似而又有所区别的心理学概念。针对二者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刻板印象威胁理论”与”标签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但是在消极刻板印象和消极标签所产生的威胁后果方面,二者有着本质的共通之处。借助刻板印象威胁相关理论,可以对学生在应对消极标签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进行更加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采用GNAT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湖南某大学306份有效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激活影响着人们的判断与行为;(2)指导语的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刻板印象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和顽固性;(3)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都遵循效价一致的原则,即积极信息与积极信息紧密的整合在一起,消极信息与消极信息紧密的整合在一起;(4)知觉者的目的和意图能够起一些作用,自动刻板印象能够被一系列的因素所缓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从性别立场、性别刻板印象和双性同体三方面对比分析了小说《名利场》的译者荣如德和谢玲在翻译中的性别化处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揭示性别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内隐测量技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国外文献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横跨众多领域,包括态度、自尊、刻板印象等,涉及社会认知方面的内隐测试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介绍其技术和理论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石漠化地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石漠化地区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环境意识的内隐态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石漠化地区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内隐环境意识;IAT所测得内隐环境意识不存在年级、性别性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