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董玉芳 《科技信息》2009,(21):I0154-I0154,I0192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德国翻译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后,对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有些学者认为,“对等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而“功能翻译理论”更适合指导翻译实践。那么,“对等理论”是不是真的失去其存在价值?翻译中译者到底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为重,还是应着重考虑译文受众,最大程度上实现译文在的语中应取得的“预期功能(目的)”?本文以诗歌翻译为研究对象,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唐诗为例,探讨在诗歌翻译中究竟是采用“对等理论”还是“功能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化殖民语境下的翻译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翻译都有意无意地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种手段.而传统上对“忠实”的强调又常常使得第三世界国家难以脱离被殖民化的危险.翻译目的论对翻译目标(目的)的强调为翻译实践中的消解文化殖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认为以目的论来观照西方的翻译实践,通过能动的、围绕目标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中国在后殖民背景中保持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起来,各国之间的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国际交流形式。在各种翻译活动中,都需要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各行各业都需要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专业人才,主要是因为翻译人员的专业翻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翻译质量的好坏,也会对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因此,在高校的翻译教学过程中,要对传统性侧重理论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在高校外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翻译教学的重点,重点做好翻译教学的实践工作,更好将翻译教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实际的翻译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翻译教学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外语翻译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找到外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之间的结合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在近代有过突出的影响,在许多领域都开风气之先。具体说来,梁启超的译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翻译强国的思想;(2)提出译书“首立三义”的要求;(3)主张由日文转译西书;(4)鼓吹政治小说翻译;(5)提倡用通俗语言翻译;(6)强调翻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了冲击。从作者观、文本观、读者观以及翻译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对解构主义翻译论和传统翻译论进行比较,有利于促进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作者、原作、译(读)者、译作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顾晓燕 《科技信息》2007,(31):150-151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在翻译界讨论已久,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大家已达成共识。然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轻理论、重实践"的弊端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根本指导作用,使翻译理论有机地融和到翻译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张海燕 《科技信息》2008,(5):130-132
翻译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作为译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译文的优劣.作者基于自己的实践和翻译理论中关于译者的论述,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对译者素质作了全面阐述,并针对这些素质提出了翻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译者素质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翻译理论,但它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影响,对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对译者的认识和翻译的好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因此,了解一定的关联理论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的知识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Guido's relations一文中,庞德全面展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relations一词,主要是指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部分的、不完整的,而且倾向于译者的兴趣”。庞德的翻译革新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认为要抛弃维多利亚时期那种虚饰做作、生僻古涩的翻译措词;二是主张译文是对原文的“再创作(rewrite)”;三是认为可以运用节奏对等来实现对原文的忠实。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文本翻译的简要回顾,结合对其中某些译文的剖析和探讨,阐明了“总体审度”和“微观分析”在翻译中的至关重要性,并揭示出它们两者与“传神达意”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为文化典籍文本翻译指明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不同,人们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界限认识不清,造成了对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换的不同理解。原型范畴理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为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富有弹性的解释机制,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研究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及交际意图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翻译可译性限度。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闽菜名英译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原语和译语之间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的差异度是影响可译性限度的主要原因。通过生态移植,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整合适应选择度和多维转换程度,从而无限提高其可译性限度,进而构建生态范式的闽菜名英译规范。  相似文献   

14.
朱军 《科技信息》2009,(15):189-190
“可译性”问题历来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论者的观点,说明翻译要受历史性、相对性和译者的主体性等方面的制约。翻译是可以完成的,但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翻译的辩证本质。  相似文献   

15.
言语幽默翻译:可译度与补偿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探讨了幽默的民族性基础上,不难发现文化间的异性因素潜在地限制着幽默翻译的可译度。尽管如此,言语幽默仍具备可译性,因为言语幽默的可译度呈现连续统状态,只是多大程度上可译存在差异。普遍幽默的理解所需语言文化背景少,可译度大,采用直译便可;文化幽默和语言幽默则相反,可译度小,提倡整合利用类比、换位、显性、隐性等翻译补偿策略,丰富的译例显示补偿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幽默。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翻译中的可译性极其限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可译性存在的根据以及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指出在学翻译中,译应注重把握原作的风格,充分发挥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面对源语与目标语的巨大语言文化差异,译者为可译与不可译、对等与不对等、归化与异化等矛盾所困扰,原因在于译者持有源语与目标语之间一方凌驾于另一方的不对称的翻译观。而林语堂在其创作的《京华烟云》中大量采用零翻译策略,成功翻译介绍中国特有语言文化的个案研究证明,进入对方语言文化、尊重对方、多元互补进行文化交往的零翻译观可以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卡特福德理论,不可译性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囧"字的象形特征决定了其翻译具有语言形式上的不可译性;同时"囧"字具有网络情感符功能,所代表的网络文化及所形成的"囧"文化使其具有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的可译性,一词多义的深层原因为前提对汉字“包”的多义项进行英译,并从“包”的多义项英译结果来窥探由此体现的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翻译的基础,个性是翻译的障碍。文化差异对语言可译性具有制约作用。翻译文化语义时大都采用意译、直译或直译加注,以保留词语的文化形象,还可套用译语、成语或习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