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早已普遍认识到苏轼的文学创作给后世寂寞的文人所带来的长时间欣喜,然而,学术界却并未像我们认识苏轼的文学成就一样去正确估价其丰富而深刻的创作思想,他所提供的原创性文艺理论资源也未得到有效利用。这种状况,无论对于苏轼本人抑或对于后世读者,都是不公正的。从现代写作学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苏轼在其一系列诗词文章特别是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艺创作思想。主要包括作家修养论、创作目的论、艺术构思论、文本和谐论、作品风格论。  相似文献   

2.
万颖 《科技信息》2010,(28):311-311,313
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法,本文从苏轼的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的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的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的蕴含。  相似文献   

3.
礼貌的力量     
元朝有个文人叫胡石塘,很有些才华,在当地颇有些名气,但不拘小节。后来,他胸有成竹地到京城应聘,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了他。上朝时,胡石塘的斗笠戴歪了,但自己却一点也没有察觉。元世祖问他道:“你平常所学的是哪些学问?”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诗歌自成一体 ,深受世人的喜爱与推崇 ,其超尘脱俗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苏轼诗歌表现了诗人对世俗追求的怀疑 ,对人际关系中一些丑恶现象的厌恶 ,以及诗人对儒家理想产生的质询。苏轼面对进取与退隐的矛盾超然对之 ,因而诗歌中洋溢着超尘脱俗的神韵。不仅如此诗人更把超尘脱俗看作是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一种人生理想的外化形式。苏轼对世俗丑恶现象的不满与对抗 ,造就了他独特的诗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杜娟玲 《科技信息》2010,(29):I0285-I0285,I0292
苏轼在诗、文、词诸领域都有杰出成就,又兼精书法、善丹青,堪称宋代文学之集大成者。作为“唐宋八大家”最杰出的人物,他一方面走过了封建社会文人志士共同的道路:恪守儒家之进取精神,学优而仕、忠君爱民:而另一面则表现为对社会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解脱与超越,宠辱不惊、旷达从容,这或许就是苏轼让后代文人普遍景仰的原因之所在。本文试就苏轼黄州期间词作之孤独、寂寞意象透析其深刻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方面的文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极端坎坷、曲折的从政经历中表现出的高尚的政治品格,使他得到后世文人的景仰,不论他做官还是遭谪贬,都深受百姓拥戴。高尚的政治品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使得苏轼具有非凡的魅力。他两年的密州知州经历证明了他的政治才干。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生存典范。他多方面吸收和发展了传统文化对人生进取和独立自由有益的因素,使之完善地体现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构建了自我的文化人格,性地实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翰林院供职时,他的弟弟苏辙在处理政务的机构为官。有个早年与苏轼兄弟有往来的旧交,写信求苏辙在任内为他谋份差事,久而未遂。一天,这人找到苏轼,说:"鄙人想托学士为我的事情跟令弟打个招呼。"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诸方面展现的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而又全面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且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在《东坡乐府》中保存下来的三百多首词,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词的出现,标志着词这一新型文学样式,于柳永之后,再来了一次更新、更彻底的历史变革。苏轼以前的词人,他们的认识局限于“词为诗余”,乃文人末技,不过佐歌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不仅是一位才气横溢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还是一位民俗学家。他的有关民俗方面的真知灼见,散见于他的大量著作中,诗词中所涉及到的民俗事象更是屡见不鲜。他在《上韩太尉书》一文中说:“独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他在荆州所写的《荆州十首》诗,被胡朴安全部收录在《中华风俗志》一书中。苏轼生长在天府之国的四川,一生宦海沉浮,历居京城汴梁、陕西关中、山东密州、江苏徐州、常州、湖北黄州、浙江湖州、杭州乃至岭南惠州、儋州等地,足迹几乎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苏坚、苏庠父子交往密切,但学界关注不够。苏轼与苏坚的交往,始于苏轼出知杭州的元祐四年(1089),终于苏轼离世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不仅仅因为同宗的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工作相处、私人交谊、文学爱好中有很多相互借重和器重的地方。对他们的交谊展开研究,对于苏轼研究和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文学生涯历来引人注目,可以说他是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在其生前就流行于世的《和陶集》就是其中之一。但现在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它。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再认识。苏轼和陶诗是苏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由早期诗歌的豪放风格向后期诗歌的平淡风格转变的最明显、最集中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苏轼得到了当时及后世众多知识分子的喜爱,不仅仅在于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更在于他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和以其独特的文化人格影响后继文人人生模式的选择与文化性格的勾划。作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其人格中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而他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正是其超然心态最根本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苏轼以文为诗、以学为诗,自后山、易安以还,学界多有论述.但对其以文论诗、以学论诗的批评方法,却少有涉及.苏轼以文、学为批评,显然是出于他一贯的以文、学为诗的学术思维习惯和学术背景.他的以文、学为批评,集中体现在其对杜诗"诗史"品格批评上.  相似文献   

15.
张金星 《科技信息》2007,(35):175-176
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绘画传统在元代的文化环境中迅速发展起来,赵孟頫等人为了使北宋的文人传统得以流行,从理论上提出符合文人绘画发展的美学观点,和北宋的文人绘画观遥相呼应,以承接文人绘画观的线脉,为元代文人画的发展作出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论北宋文人对《文选》的评价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文人对《文选》的态度总体上是友善的。《文选》在北宋的流布态势,经历了由初期的繁盛到中后期的平稳变迁。北宋初期文人重《文选》,作诗为文常宗法《文选》,中后期文人仍然熟悉《文选》,苏轼对其态度是个特例,是重视下的“求全之毁”。当然,北宋也有小部分文人对《文选》态度冷淡。  相似文献   

17.
苏轼于北宋熙宁四年到七年(1071—1074),元祐四年到六年(1089—1091),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他的足迹遍及西湖山水、园林、寺庙,游踪到处,留下了为数可观的题名、题诗及碑铭,还有题壁、题额、题梁、壁画等。  相似文献   

18.
“苏学行于北”——论苏轼对金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文、词对整个金代文学的影响很深,金初苏学之盛是由北宋使金文臣被留之人带去的,诗文风格往往“不出苏、黄之外”。至金代中叶,金国文人已成长起来,仍对苏轼崇拜有加,金代系统研究宋诗特别是苏诗的是元好问,金人尊崇苏轼而亦知其短,王若虚在充分肯定苏轼的同时,也有不少中肯的批评。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北宋多才多艺的大文学家,世人知道他的诗、文、书、画脍炙人口,而对他植树护林咏诗嗜好,却鲜为人知。“我昔少年时,种树满山岗。”这是一首自述少年植树的诗,说明苏轼自小爱好植树活动。他当徐州通判时,在那里种过柳树,留有“山中故人应大笑,筑室种柳何时还”的诗句。苏诗不仅对植树有记载,而且对造林的生态效益也有生动阐述,如在《滕县时同年西园》诗中就这样描写:“西园手所开,珍木来千岑。养此霜雪根,迟被鸾凰吟。池塘得流水,龟鱼自浮沉。幽桂日夜长,百花乱青衿。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苏轼认为植树造林,既能“池塘得流水”,又…  相似文献   

20.
绘画发展到南宋,梁楷异军突起,开创了人物画前所未有的风貌。他的创作理念从那里来?独特的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必有他的艺术历程。从亲密始,疏远终这是规律。梁楷能突破"形似"的羁绊,敢于"遗貌取神"大力追求人物内心世界的充分表现。特别是在苏轼倡导的文人画理论的影响下,以"墨戏"这种特殊的创作心态对梁楷及当时一批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念——崇尚自由解脱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