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格在文学作品中犹如血液之存在于人体,人物性格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作品中没有 无性格的人物,也没有无人物的性格。本文从人物性格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性格与典型环境三方面 对人物性格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哈代通过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对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分析,真实地复制了社会现实的图画。揭露了资产阶级罪恶,伦理道德的虚伪,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失为十九世纪末西欧文学的杰作,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通过几处细节来解析作者哈代是如何安排和处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剧作的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在戏剧方面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他能够娴熟地运用戏剧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他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戏剧冲突,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是由主要冲突来表现的;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是由多种戏剧冲突来表现的;戏剧冲突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充实人物性格的过程;人物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也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一环;设计人物自身言行的矛盾冲突,也是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黄夏昕 《海峡科学》2012,(7):6-8,37
影视作品素来视人物的塑造为其生命线,因而影视译作的好坏,取决于译者是否有意识地关注人物性格的传递效果,优秀的译者通常会将人物情感文化的传递纳入其翻译考量之中.除了采用各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归化、交际翻译策略等;该文强调应在翻译中直接进行人物性格解析.人物性格解析策略指的是在充分了解影视剧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通过增补、重构等方法在译文中植入说话人的性格特征,以便观众更能直观感知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重构得好,不仅能有效地吸引观众,而且能尽量缩小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该文以热播美剧《权力的游戏》主人公之一提利昂·兰尼斯特为例,研究了他的性格(包括自信、矛盾、勇敢、威严、吹嘘),对其台词翻译的影响,以此说明人物性格解析对于影视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卡门》是世界歌剧的经典剧目。本文从歌剧中歌曲的旋律和片断来探讨其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对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和人物性格特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典型理论是马克思在人物性格理论上重要的推进之一.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的客观性、独立性、历史性和典型性的论断都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以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对人物性格理论的产生、发展、突破和成熟这一有机统一过程的科学论断,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项健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B06):22-22,25
典型理论是马克思在人物性格理论上重要的推进之一。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的客观性、独立性、历史性和典型性的论断都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以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对人物性格理论的产生、发展、突破和成熟这一有机统一过程的科学论断,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的结构和人物性格中运用的讽刺技艺,充分显示了简·奥斯汀是一位小说大师。并以此对文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红楼梦》中人物的衣着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并通过中西方审美观的对比,概括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分析马克·吐温对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视角的选择以及哈克视角与小说人物性格,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关系,评述了作者对哈克视角的成功运用对小说成为马克·吐温颠峰之作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索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人物话语的人际功能,并对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来探讨人物性格的塑造及作者意图的表达,有助于对小说人物形象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付馨慧 《科技信息》2008,(34):241-241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茨威格几部主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分析的写作方法的应用,探讨茨威格笔下的独特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冲突话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话语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通过结构分析法,对《傲慢与偏见》片断中的冲突话语进行评析,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小说和人物性格的理解、揭示出话语冲突的构建,并深化话语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中主人公在思维中出现的逻辑混乱、矛盾和错误的分析,指出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人物自身在言行和思想上的逻辑错误与逻辑矛盾来揭示人物思维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把小说人物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揭示造成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从而试图说明抽象思维在文学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的出场为开端,在其视角的观照下,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贾府典型环境,运用不同的环境烘托了人物性格。本文抓住其中的几个"不同",通过比较突出特点,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服饰话语是张爱玲小说中的常态化美学呈现,此类话语的叙事策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比照、暗示等策略来指涉服饰话语的内隐意义,进而呈现人物性格和形象;二是运用聚焦、绾结等策略来融合种种服饰符号,使之成为小说时空构建的基质。诸此策略的运用使得服饰话语成为张爱玲小说中观照人物性格的道具与平台,和建构叙事时空的节点与纲纬。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刻意地贬抑了"历史时间"对小说动作和人物性格的渗透和介入.这是指:由"历史"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的变迁,对鲁迅小说的动作和人物性格变动的推动力,几乎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的.  相似文献   

18.
狗尿苔是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中的关键性人物,通过他作为旁观者的眼睛,把古炉村在文革时期的演变过程逐一展示给读者。本文聚焦于这一特殊人物——狗尿苔,通过对其人物性格的分析,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阿Q形象的比较,全面把握这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分析以及对其诸剧人物,情节安排的对比,试图揭示莎士比亚对悲剧效果的特殊处理和对人物描写的特殊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虽属悲剧,但从精神上说它具有喜剧特征。莎翁一改传统模式,塑造了悲喜双重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末期,张承志公开皈依哲合忍耶,表明自己的精神归宿。信仰的血脉恰如他的实际选择一样,充溢于其回族题材小说中。本文通过对几部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疏理,展现其人物“血性”逐渐苏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