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步真原》是波兰籍耶稣会士穆尼阁与中国天文学家薛凤祚合作编译的一部著作,系统介绍了西方数学天文学和星占学知识,其中的天文学系统实际上是以哥白尼日心地动模型构建起来的.概述的前面有一篇匿名的序言.从该匿名名称的特点以及序文的内容来分析,这位匿名作者当是著名的思想家方以智,序文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方以智对西方天文学的态度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梅文鼎是我国清初杰出的民间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努力吸取中国传统数学的精华和西学东传的先进科学知识,把西方数学、天文学与中国传统数学、天文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有自己的创造.他积60年之精力,著书88种,内容涉及算术、代数、几何、三角、测量以及对我国传统天文学研究、评述和西方天文学介绍等.家学相传,在他的带动、教诲和影响下,梅氏家族数学人才辈出,其弟文鼐、文,子以燕,孙珏成,成,曾孙、、、钫、、,玄孙冲也都学有专长,有许多历算著作问世.梅氏家族祖孙五代对科学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中国天文历算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系统讨论了17~18世纪欧洲天文学经过中国传入朝鲜李朝的情况.首先对这一传播过程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对欧洲宇宙学、星图与星表、天文仪器以及数学天文学知识在历朝的流传和影响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这一时期从中国传到朝鲜的西方天文学知识使李朝天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却没能使之真正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天问略》是一本介绍西方天文学知识的早期译作。文章对《天问略》中涉及的宇宙论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溯源,从中西方天文学内容相结合,用形象化比喻修辞帮助中文理解以及写作手法和文体等方面探讨此书何以有利于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同时,文章深刻剖析了《天问略》在以黄道度分定节气、“一时二动”思想以及明代15个区域的昼夜时刻图等天文学问题在明清时期的具体影响。阳玛诺撰写的《天问略》不仅传播了西方天文学,而且对中外天文知识和西方不同时期宇宙论进行了杂糅,其对明清时期天文学产生的影响与价值或许大于其内容本身。  相似文献   

5.
创刊于1915年的《观象丛报》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和气象学专业期刊,旨在传播和普及天文学和气象学知识.运用文献考证和分析方法,对《观象丛报》发表的与西方天文学有关的论文内容进行研究,指出其内容涉及天文学史、日月交食、行星运动、彗星、陨石以及天文教育等方面,这些论文对传播和普及西方天文学知识、促进我国近代天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系统讨论了17~18世纪欧洲天文学经过中国传入朝鲜李朝的情况,首先对这一传播过程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对欧洲宇宙学、星图与星表、天文仪器以及数学天文学知识在历朝的流传和影响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这一时期从中国传到朝鲜的西方天文学知识使李朝天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却没能使之真正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厘清李善兰翻译出版西方天文学著作的主要历程,分析其翻译天文学著作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李善兰是把近代西方天文学全面地引入我国的第一人,是近代西方天文学传播和研究的奠基人。通过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为中国传统天文学带来了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天文知识,为落后的天文学教育和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西化作了铺垫。《谈天》的翻译出版为清末科学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影响着后来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浩瀚的古代徽州谱牒中找到一篇关于清代道光年间张耕湄先生制作模拟天体运转的铜仪的《耕湄新制铜仪记》.记录了张耕湄勇于探索、认真实验,一方面继承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另一方面又敢于借鉴西方先进技术,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开普勒的新天文学是西方天文学从传统的数学天文学转变为物理天文学的标志。明末崇祯改历过程中介绍了许多西方天文学的知识,其中也包含了开普勒的物理天文学思想。《崇祯历书》中介绍的开普勒的物理天文学思想包括了开普勒的物理机械论,即通过一种普遍的自然力来解释以太阳为中心的整个行星体系的运动,太阳是宇宙的几何中心、运动中心和动力中心。本文通过分析开普勒的物理天文学思想在西方的接受情况、传教士向中国传播的情况以及中国改历的需要,说明开普勒的物理天文学对崇祯历书的影响,以及没有引进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针对Golle等提出的广播型匿名通信网络,设计了一种新的多路访问协议.将每个传送周期分为预约、确认和发送3个阶段,第1阶段采用随机预约映射技术对共享匿名信道进行公平分配,在第2阶段用匿名方式确认分配结果,而成员在第3阶段开始发送匿名消息,同时公布一个非交互式知识证明,以确认自己只在与确认结果一致的位置发送了匿名消息.所提协议可以保证成员绝对遵守分配规则,能有效防御破坏性拒绝服务攻击.利用该协议,不会损害通信系统的匿名性,并能显著提高匿名传输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在发送长匿名消息时,匿名信道利用率由原来的37%提高到了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匿名技术的抗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匿名技术的抗攻击性问题,定义了基于重路由的匿名通信系统模型,对匿名技术可能受到的攻击进行了分类和定义,分为消息码攻击、消息长度攻击、重放攻击、合伙攻击、泛洪攻击、消息量攻击、时间攻击、侧面攻击等8种,并对现有的主要匿名技术在抵抗攻击性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匿名技术的研究和设计新的匿名系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崇祯历书》的重要卷章进行释读,认为恒星本行实际上就是岁差,其中得到恒星本行之极的过程,是对托勒玫得到恒星进动轴内容的总结;关于月球的观测和理论的来源基本上是托勒玫的《至大论》;对《崇祯历书》中的有关术语及其理论含义,对照《至大论》给出明确的解释,分辨出了《崇祯历书》中所叙述的托勒玫天文学的内容.从理论体系上来说,托勒玫天文学所领导的中世纪和欧洲近代天文学,对明末天文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06—1907年出版的《理学杂志》刊发了《二百六十年前理学大家方以智传》和《中国物理学家墨子传》,这2篇文章以近代西方科学视角审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将方以智和墨子视为理学大家和物理学家,明确提出要建立理学之历史,是日俄战争之后部分中国传统文人反思"中体西用"框架,尝试融合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例证,也集中体现了《理学杂志》的办刊宗旨在学术之普及,期望在我国之富强。以往关于方以智与墨子的研究并未提及这两篇。  相似文献   

14.
《日躔历指》是明末清初关于西方太阳理论的译介.文章基于文献考据、比较论证和史料分析的方法,不仅详细探讨了《日躔历指》中的第谷太阳测算理论,而且缕析了其中引进第谷天文学的内容和意义.全面分析和论述了《日躔历指》的编撰特点,有助于认识和把握明末清初西方天文学的传播和会通.  相似文献   

15.
晚清天文学译著《谈天》原译自英国天文学名著Outlines of Astronomy.通过对译本《谈天》各版本的搜集整理和版本差异比较,理清了《谈天》的3个重要版本与其所依据的英文原本之问的对应关系.理顺了《谈天》各版本之间的继承关系,为该书中、英版本的内容比较研究及考察近代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齐彦槐及其制作的天文仪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清代天文学家齐彦槐的生平及其制作的面东西日晷、中星仪和天球仪等天文仪器 ,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天文仪器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齐彦槐的几件天文仪器基本上都吸收了西方天文学的内容 ,而且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是汇通中西的再创造 .  相似文献   

17.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东汉四分历前后和古希腊首次出现的一些球面天文学概念以及黄赤交角的测量和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汉时期已经初步尝试并基本建立了一个空间天球概念,但是没有被启代很好地继承下来,而古希腊建立的空间天球概念被现代天文学所继承;古代中西方对于黄赤交角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同,并且东汉时期黄赤交角测量值的精度高于古希腊测量值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球概论研究会简介地球概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整体知识,是地理科学各专业的先导课程。地球概论的基本内容多属于天文学范畴,但却为地理学所必需,即地理学需借助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来探讨地理环...  相似文献   

19.
胡丽萍 《科技信息》2008,(13):223-223
赏析《指南录后序》一文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文天祥在文中表现出了他的爱国热情,民族气节,爱憎分明的感情,舍身成仁,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思想内容可谓丰富而深刻,为表现这一思想内容,运用了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特色从三个方面加以赏析。 1.序文从头至尾都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对民族深挚的热爱,忠贞不二的强烈感情。 2.用质朴准确的语言、文辞表达胸中激越强烈的感情,使文章气势磅礴.流利通畅。 3.行文简略扼要.叙事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本文可以说是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0.
继承与创新:西方天文学发展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关系是天文学发展史中的古老而又重要的论题.该文简要地考察了西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过程,认为在天文学发展史中,日心说和地心说并非完全互斥,不论是在日心说与地心说之间,还是在各自体系之内,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理论和柏拉图问题贯穿于西方古代天文学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