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利用含酚废水驯化活性污泥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源于MBR工艺的活性污泥,用含酚废水驯化培养以适应SBR反应条件,驯化至适应纯苯酚作为底物所需时间约为一个月,可逐渐在反应器中形成长食物链的微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3.
对来源于MBR工艺的活性污泥,用葡萄糖和蛋白胨的混合物模拟生活污水作为底物来驯化培养以适应SBR反应条件,实验发现仅需要数天时间即可使污泥沉降性能改善、生物相丰富,达到良好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4.
SBR法间歇式活性污泥系统处理有机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规模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曝气反应器(SBR)工艺处理有机废水.通过实验分析了不同曝气量、曝气时间、进水浓度、沉淀时间、闲置时间与SBR法处理效果之间的关系,确定了SBR法处理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的最佳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SBR的曝气时间为4h、沉淀时间为1h、闲置1h的条件下,该工艺对COD、NH3 -N等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经处理的有机废水COD、氨氮最高去除率分为89.74%、82.13%. 相似文献
5.
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羽绒洗涤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SBR法生化处理工艺在处理羽绒洗涤废水中的应用,以和通羽绒厂的运行情况为例,经过调试,确定了用SBR法处理羽绒洗涤废水的最佳操作工艺:进水时间为1h,曝气时间为4.5h,沉降时间为1h,排水时间为1h,闲置时间为0.5h,SV(%)为18-25。该工艺合理,处理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
水流剪切力对活性污泥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BR反应器模型研究了水流剪切力对活性污泥沉降特性和活性的影响;通过不同水流剪切力下活性污泥絮凝体形态及微生物类型的比较,分析了水流剪切力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SBR系统中的活性污泥对水流剪切力的变化较敏感;剪切力会影响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改变絮凝体的结构;利用水流剪切力来改变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沉降特性和活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驯化活性污泥富集高盐度废水中金属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为初始原料,通过驯化后研究其对某矿山废水中的Cu(Ⅱ)、Zn(Ⅱ)两种金属离子的富集.结果发现,经驯化后的污泥可很好地起到对该废水中金属离子的预富集.在室温下,活性污泥质量浓度(MLSS)为3.1 g·L-1的每升驯化活性污泥能够富集大约493mg的铜和305 mg的锌.污泥的驯化盐分和富集时的pH值对富集率影响较为重要.与常规的活性污泥吸附淡水中金属离子实验相比较,驯化污泥的富集速率和方式都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活性污泥SBR法和生物膜SBR法进行有机质降解过程和降解动力学参数的比较研究。每个SBR反应器总容积为4 L,有效容积为3 L。生物膜SBR法的填料采用海产品废弃物贝壳,填充的堆积体积为1.5 L,填充率为10%;贝壳大小为2 cm×3 cm。进水水质指标为COD 396~457 mg.L-1,NH4-N46 mg.L-1,TP9.4 mg.L-1,pH6.50,水温14℃。运行周期为12 h,其中曝气10 h,沉淀1 h,排水和进水1 h。每次排水1.5 L,进水1.5 L。在试验稳定运行两周后开始研究有机质降解动力学过程,活性污泥SBR法和生物膜SBR法的MLSS分别为4 321,7 729 mg.L-1,获得的Vmax分别为0.024,0.031 d-1;Ks分别为121.9,57.71 mg.L-1;K2分别为0.000 20,0.000 54 L.mg-1.h-1。生物膜SBR法有机质降解过程没有表现出初期吸附特征,而是COD浓度持续下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SBR工艺用屠宰废水对生活污水处理厂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进行驯化,对进出水的COD、氨氮进行监测,测量污泥特性。通过分离培养污泥微生物,对不同时期污泥菌群和菌落计数分析,结果表明:在驯化初期部分菌群被淘汰,驯化中、后期部分菌群适应废水,数量增加;驯化结束时,污泥中微生物组成基本稳定,细菌为主要菌群,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9%和98%,含量均达到了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11.
12.
活性污泥模型(ASM)是表述废水中各种污染物质与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之间的复杂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包括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BSM1模型、ASM-SST模型、ASM-ASS模型、活性污泥2号模型(ASM2)、活性污泥2d模型(ASM2d)、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FCASM3模型等。对这些模型做了评价和比较,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需要在活性污泥法机理、模型参数的确定和相关软件方面开发上多做研究,在水处理工艺设计以及水质监测方面多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用于焦化废水处理的好氧颗粒活性污泥和传统普通活性污泥的同步培养及其对COD和NH3-N的脱除特性比较。设置反应器1(R1)和反应器2(R2)两个平行装置,R1用作普通活性污泥的培养,R2用作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两者均采用普通好氧曝气并以相同的进水在好氧厌氧交替工艺下同步运行,R2在出水前加5 min曝气和5 min沉淀。R2内培养出好氧颗粒活性污泥,颗粒直径0.5~2 mm,含水率为95%,污泥质量浓度(MLSS)为3101~6203 mg/L,污泥沉降指数(SVI)为100.5~128.7 mL/g。经对COD质量浓度380~1 200 mg/L和NH3-N质量浓度63.7~134.4 mg/L的焦化废水处理,COD和NH3-N同时去除率达到80%以上,优于R1的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14.
解偶联代谢对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减少活性污泥法中剩余污泥的产生,采用解偶联剂对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剩余污泥进行减量化研究。研究比较了5种化学解偶联剂对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泥减量化短期效应以及对基质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影响其作用的因素和解偶联剂在水和污泥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解偶联剂,减量化效果差异明显,硝基类化合物比含氯类化合物的污泥减量化效果好。所有解偶联剂在对微生物进行解偶联的过程中并不影响微生物对基质的降解去除效果。污泥产率随着解偶联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实验所选择的温度范围内(20℃~30℃),温度对解偶联作用的影响甚小;酸性条件能提高解偶联剂对污泥的减量效果。 相似文献
15.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模型的机理、功能和表述形式等方面对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详细介绍了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种模型:Eckenfelder模型、Mckinney模型、Lawrencd-McCarty模型、Andrews模型、WRc模型及国际水协的3套模型,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成果和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讨论了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可能主要集中于废水组分的进一步细化、污水处理厂运行快速自动模拟预测及控制系统和污水处理厂设计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完善等方面,逐步缩小我国在模型使用方面与国外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基于批沉降实验研究活性污泥沉降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批沉降实验研究了活性污泥的区域沉降和压缩沉降规律,确定了沉降特性参数.考察了经验公式法确定区域沉降速率参数,发现其与实验测定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立了一个关于压缩沉降过程中污泥层高度与时间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参数的估计方法;运用批沉降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理想地描述压缩沉降过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区域沉降到压缩沉降临界点的理论公式,导出了一个新的压缩沉降速率公式,表明压缩沉降速率不仅和沉降时间有关.还和污泥的初始浓度及污泥层初始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对活性污泥处理味精废水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厌氧活性污泥经壳聚糖处理后,在不同pH值条件下,处理味精废水的活力情况及脱氢酶活力与沉降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厌氧菌群经壳聚糖处理后,在最适pH7时,其沉降性能、脱氢酶活力、去除味精废水CODcr的活力均有明显提高。考察了不同污染负荷的味精废水(味精废水经预处理后)通过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生化反应器后的CODcr值变化情况,表明提高废水污染负荷及延长其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有助于提高CODcr去除率。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两相厌氧消化及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水产品加工废水.工程竣工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污染物指标均优于《厦门市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5/322-1999中的一级标准;在氨氮和CODCr去除效果方面和在处理后的中水部分回用于厂区冲厕、绿化和锅炉水膜除尘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用连续流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红霉素、痢特灵,呋喃啶生产废水的动力学,测定了该废水的活性污泥动力学常数,并提出了用动力学常数设计曝气池的方法。当试验水温为20℃时,求得的动力学常数为:最大比基质降解速率vmax=1.5d-1;饱和常数 Ks=35.2mg/1,产率 Y=0.368,衰减常数 Kd=0.045d-1, 基质耗氧系数 a’=0.25和内源呼吸耗氧系数 b’=0.d-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