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作为连接辽宁省沿海地区与纵深腹地的重要地带,产业基础深厚,人才资源丰富,是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强有力的支撑.为使辽宁中部城市群实现又好又快地科学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有必要把沈阳建设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头脑型城市",切实确立辽宁中部城市群"头脑型城市"和"躯干型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  相似文献   

2.
刘伟 《科技与经济》2011,24(5):85-89
辽宁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同样需要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科技人才。从辽宁科技人才的现状出发,找出科技人才存在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构建适用于辽宁科技人才培养的科学有效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深入和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快,加强保护沿海海域环境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辽宁省沿海海域近60年来渔业资源变化状况的调查和近年来近海海域水质环境质量的监测,进而,查明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为恢复近海渔业资源的修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馨 《科技信息》2007,(32):209-209
在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之下,辽宁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构想,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促进辽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大西洋沿岸经济带和太平洋沿岸经济带、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韩国的仁川沿海经济带、中国的长三角经济带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在世界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及其流派、代表人物、经典作品分析入手,讨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认为经济和环境是区域复杂巨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在论述辽宁沿海经济带承担着对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加速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双重使命的基础上,指出只讲协调不讲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将毫无意义,只讲发展不讲协调,则既有悖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初衷,也不利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可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6.
长兴岛为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先导区,随其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论证各种供水资源,本着"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原则,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使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吸引外资。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大连、丹东等6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5项投资环境指标量化25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战略投资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辽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重要组成,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战略支撑.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三生空间”进行功能耦合协调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三生空间”空间情况,探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辽宁沿海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存在耦合交互复合关系,耦合度呈现低耦合、拮抗、磨合、协调耦合4种类型;(2)辽宁沿海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度呈“S”形趋势,耦合协调度呈“U”形趋势,政策制定应立足时空差异特征规律,向生产、生活、生态齐头并进,可持续化迈进;(3)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活-生态功能耦合结果最差,应在政策制定和中、长期规划中加大向生态倾斜力度,协调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城市、港口布局特点,在对经济带初步划分为7个物流集散区的前提下,采用2010年各县市统计年鉴数据,引用相关研究成果提出的规划数据,针对过境物流需求、工业物流需求、生活物流需求、农业物流需求等进行研究.分析物流市场需求现状,预测未来物流市场需求,并对以港口为中心兼顾铁路、高速公路等港口集疏运体系的物流园区、大型专业物流中心支撑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物流园区、大型专业物流中心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提出至202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应当规划建设15个物流园区、41个大型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带和都市圈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人口与经济能否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性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口与经济协调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区域差异明显,除了大连是中度协调发展以外,其他地区都不协调。大连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度单独聚为第一类,是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中人口与经济发展较为协调的地区;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聚类为第二类,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盘锦聚类为第三类,属于极度失调衰退类。  相似文献   

11.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是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辽宁和东北地区以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辽宁省生产要素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经济开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高速公路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中枢。文章在分析"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及文山州内交通物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确定区域经济新增长极,论证"平—罗"高速公路成为区域增长轴的可能,并重点利用增长轴将以"点"为中心的"面"即各级区域经济系统空间网络化,构建"点"、"轴"、"面"相结合的文山州"通道经济"体系,从而优化"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实现文山州"通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沈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大规划为辽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分析了两大区域两大战略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必然性,提出了省级协调、合理分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两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治强  江海旭 《河南科学》2010,28(10):1353-1355
根据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沿海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结论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除大连外,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均不高.最后对今后第三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迅速,必将成为推动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依据全面性、科学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从经济、社会、对外贸易和生态环境4个角度建立包含18项指标的区域协调度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回归型支持向量机(SVR)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区域发展协调性进行评价,最终构建出基于SVR的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都市圈、产业带和经济区等的不断涌现,使得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和产业带研究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借助基尼系数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效应分解,研究1995~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业结构的分解表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差异是导致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第一和第二大因素;产业效应的分解显示,集中效应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重组亦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认为大连、营口、盘锦沿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与大连、丹东黄海沿岸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7.
运用托达罗基本分析模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农村人力资源转移问题,分析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就业形势等因素以及教育水平、文化差异、心里舒适度等个人心理成本因素的影响.在托达罗分析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开发背景,提出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增强城市吸纳能力和扩大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转移方向,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16,(12):2105-2111
根据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方式及体验程度,可以将旅游景区划分为观光型、知识型、体验型、心理型、休闲型、融合型6大类,15个具体类型.运用此种分类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景区类型进行分析,并与全国213处5A级旅游景区的类型结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辽宁沿海经济带6大类旅游景区类型与15个具体类型的结构比重与全国5A级旅游景区的类型结构高度相似.综合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景区建设取得了4方面的突出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第一,景区类型比较齐全;第二,景区结构相对合理;第三,景区内容突出地方特色;第四,景区开发透露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该文首先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现状条件,然后对其发展定位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从全球创新竞争趋势来看,越来越向集群化、网络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新的创新发展趋势下,国家科技创新布局也由点上突破向区域联动创新转向,国务院先后批复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江苏沿海、辽宁沿海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系列联动发展区域,形成了区域创新发展的大格局。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来看,区域产业协作正在经历产业转移到产业分工合作,再到产业协同创新的深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