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对经济增长动力的认识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演进过程,挖掘"技术创新红利",已成为国民财富增长的不竭之源。从我国国情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势来看,加快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是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驱动崛起战略,成功跨越"资源诅咒"、"中等收入"和"腐朽老化"三大陷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邵阳市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与湖南省各市州及江苏部分发达地区的比较,分析了邵阳市经济发展现状;邵阳市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制度创新是邵阳创新发展战略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芜湖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科技创业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连续6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称号。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加快优质科技资源导入,全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开展高科  相似文献   

4.
《科学管理研究》2015,(3):115-118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创造了著名的"汉江奇迹",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驱动特征较为显著,走的是一条"技术引进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技术的自主创新"的道路。梳理了韩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演进历程,分析了其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路径和特征,归纳出其对我国制定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5.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策略,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福建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现状和存在不足,提出"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发展对策,为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的战略选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当前颇为复杂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该研究报告开展了实证式研究,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提出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人才、项目、平台、产业四位一体,推进政产学研金用紧密结合,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技》2012,(11):2-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本期聚焦科技界热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希望对我们的实践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军民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武器装备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支持力量,其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武器装备质量和性能。通过分析军民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双重战略"的内涵及耦合关系,剖析了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提炼出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罗文 《广东科技》2014,(1):64-65
正罗文在《求是》2013年06期撰文指出,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发展方式粗放,结构层次偏低。因此,加快工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时不我待。(一)增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技术创新道路。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特别要从制度设计上下功夫,营造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适应国际竞争、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视角,回顾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成效,具体包括:(1)放眼世界、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意义及时代内涵;(2)从历史逻辑出发,梳理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发展和完善的演进历程,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要求;(3)从理论逻辑出发,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实施任务、实施路径和实施环境等;(4)从实践逻辑出发,回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涌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内外创新网络布局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一、"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回顾"十三五"期间,桐城市紧紧围绕创新强市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化推进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积极引进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团队,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桐城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获批建设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  相似文献   

12.
谈需求:院线契合企业发展 《广东科技》:请介绍汕头市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整体情况,以及对提升创新软实力的需求。汕头市科技局: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汕头的核心任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营造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合作、实施科技项目等多种措施,大力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杭州科技》2014,(1):46-47
<正>2013年以来,杭州高新(滨江)区按照"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战略,加快推进"天堂硅谷"向"智慧e谷"的跨越发展,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八倍增两提高"任务。突出重点,着力实施"一行动两工程"。"一行动两工程"是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三类园区"建设行动和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创新驱动探索前瞻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铜陵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科技支撑转型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铜陵市先后五次蝉联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也是省内第二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的城市。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81件,居全省第3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75%,居全省第2位;多项创新指标居全省前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铜陵市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在增强企业创新实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正>近一年来,浙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进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浙江如何谋划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什么特色和亮点,如何进一步实施好这一战略?今年全国两会前,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本刊为配合宣传浙江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特摘要转载专访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战略相关论述的分析,指出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在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对创新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即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国家创新系统等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评论。以期通过对创新理论发展演变的研究,对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2365"战略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不断完善创新发展基础,进一步提升创新驱动转型能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科技事业呈现出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1 2014年主要工作情况1.1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示范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一是认真宣传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围绕《意见》确定的重大工作,在全市启动了  相似文献   

18.
《杭州科技》2014,(1):42-43
<正>2013年,江干区以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为目标,按照"狠抓工作落实年"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2013年,江干区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创新型城区建设有新成绩  相似文献   

19.
本期关键词     
《今日科技》2012,(11):1
十八大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  相似文献   

20.
《杭州科技》2014,(1):48-49
<正>2013年,萧山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发展战略,确立创新驱动发展主线,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入选省首批创新型城区试点,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称号。新增4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认定35家区级创新型企业、20家区级创新型示范企业,全区市级以上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共36家,其中省级12家、国家级2家。创新主体培育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