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技术与时间》是斯蒂格勒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后期批判数字技术与“人类世”的思想基础。《技术与时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具有亲缘性。用“技术”取代“存在”彰显了斯蒂格勒的哲学旨趣,即把基础存在论奠基于技术存在论。首先,斯蒂格勒接受“在世存在”的主张,并将它解释为“在自身之外存在”;其次,与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回到本真性不同,斯蒂格勒拒绝本真性概念,主张技术构成此在;再次,这意味着此在是可被构成的,因而是未完成的,“亏欠”与爱比米修斯神话共同为此提供了根据;最后,技术构成此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代具性存在”,此在必须与技术共在,并通过技术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技术内容。该文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探讨评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中国古代人天关系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以及司马迁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的独到的见解和发挥,并对《史记》中记载的一些科学技术史实进行了研究,指出它们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是最早对现代性的逻辑基础进行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认为现代性的逻辑基础是知性化的主体性。在以主体性为核心特征的现代性生成过程中,近代自然科学起了基础性的作用。黑格尔对近代自然科学的批判在其现代性批判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黑格尔对近代自然科学的逻辑前提和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并经由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追问通达了对现代性主要特征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社会的技术批判理论中,超越论者以其理论上的彻底性而倍受关注。以人性为理论支点,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角度,超越论者对现代技术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尽管对技术所持的悲观态度使他们滑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但其思想却有合理的内核和有益的忠告。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是严肃学者们认真思考所得出的学术观点,作为一个学派应当被接纳和研究。本文对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度性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从人性技术化到技术人性化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岩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6):52-55,60
本文以基因科技为例,简要地论述了科技与人性对立的几个方面,批判了纯粹科技理性对这种对立的技术消解方式及其人性技术化的后果,主张以人性系统的观点规约科技的发展,反对以技术逻辑改造人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科学家形象的概念及操作化、研究问题以及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人民日报》报道文章的特点,确定了科学家形象四个方面的测量体系:科学家人性特征、科学家的外在特征、科学家的职业特征和科学家的背景特征。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人民日报》中科学家形象特点、并且对《人民日报》中的科学家形象构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对"技术"在人类存在中的作用及影响,《淮南子》认识深刻,并基于道家立场,形成独到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淮南子》从"道""技"关系、"技""器"关系、"人""技"关系,以及"技""德"关系等方面着眼,深入探讨"技术"的本质内涵及其与人类存在之间的复杂关系,试图在以"道"驭"技"、"人""技"合一中,消解技术对人性的工具化遮蔽,使之成为人类生命审美存在的有利条件。《淮南子》不仅承续先秦老庄的技术思想,而且在汉代"黄老"影响下,对其进一步深化发展,赋予技术更多的现实意义。《淮南子》技术哲学是汉代技术思想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古代技术思想史的重要的历史环节。  相似文献   

8.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与黑格尔《自然哲学》都以"自然哲学"为题,也都以自然界和既有的自然科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但今天的读者却几乎都将前者指认为"科学"而将后者指认为"哲学"。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的区别并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意味着科学与哲学之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历史的事实表明,科学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取得了竞争的胜利,哲学只能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批判科学思想的前提,或者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9.
皮耶罗·迪·科西莫,佛罗伦萨画派画家,他的《基督投胎和诸圣人》体现了佛罗伦萨15世纪末期的画风:宗教题材世俗化描绘,赞颂人性和自然,人物造型表现趋于成熟,逐渐探索色彩表现。此画取材自《圣经》中的基督投胎故事,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常见的内容,这幅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基督投胎的信息是由一只白鸽来传递的。圣母玛丽亚站在高台上,仰望白鸽,诸圣人分左、右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出版了林赛、马根脑合著的《物理学的基础》一书的汉译本。诚如译者在《译后记》中所说,原书“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有一定影响;许多谈论物理理论分析的文章中常提到这本书。”(第636页)我个人接触到的一些颇有价值的物理学著作,也常常征引本书的物理内容或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一方面,这当然表明此书有一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唯心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侵袭。虽然,作者们在物理学方面曾有一定造诣,但是,他们写这本书,显然不是要就事论事地阐述物理学,而是硬要给物理学编造一种实证主义的“基础”。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成长,本来就是对唯心主义坚持斗争的过程,因此,我们对于《物理学的基础》中的实证主义观点当然不能熟视无睹。我们认为,对《物理学的基础》这样的书籍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批判,可以有助于清除资产阶级实证主义哲学对物理学的影响。在汉译本中,通过《编后记》和若干小注,译者已经对书中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本文笔者从此得到启示,也愿谈谈自己读了这本书以后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1.
科技与伦理:保持必要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伦理困惑,就其原因,既有科技自身的因素,也有人类本性的因素.深入探析科技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性,保持二者间的张力平衡,是未来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进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现代技术对人性的消解及人性化技术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化技术是现代技术社会人们的呼唤和期待。本文探讨了人性化技术及在古代社会中的表现,把现代技术对人性的消解归纳为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人性化技术的五个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技术和机器以及现代文明的基本看法。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指出他对技术内在矛盾、技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制约等所做分析的合理性,同时指出他为摆脱技术奴役所做尝试的不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试论尤纳斯《责任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79年,尤纳斯(1903—1993)发表了他的《责任原理》一书。20多年来,书中提出的惊世骇俗的观点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咱,亦引起不少争论。按照尤纳斯的看法,在现代技术社会,人类的群体行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技术已不单纯是改善人类生活、促使人类进步的工具,技术造成的“厄运”已经威胁整个人类与自然。人类征服自然的目的已不再是保护自身免遭来自大自然的威胁。伦理学以人的行为为对象。行为涉及的范围,特别是行为的性质的变化要求伦理学做出相应的回答。为此,尤纳斯认为传统的伦理学已不能适应人类今天面对的新的情况,康德的只问动机不问后果的动机伦理亦显得苍白无力。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责任”为中心的道德标准。责任的对象则包括自然界与未来人类。更甚之,尤纳斯认为人类有义务恪守这一原理,因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如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以自己的简单存在呼唤成年人的保护那样。尤纳斯提出的具体要求似乎是明确的,理论上却含有一系列哲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从简单的真实描写,哪怕是对世界末日的描写,如何引伸出改变这一状况的道德要求?人类为什么要继续存在?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自身尊严与价值?如果自然界有其自身价值,其价值目的又是什么?这样的话,怎样解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则必须借助于某种形式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甚至神学。尤纳斯的责任伦理实际上是带有信仰性质的本体伦理。最后还有一个实践的问题。在这方面,单靠哲学家与伦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显然还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5.
纳米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纳米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引发了一场认知的革命,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技术可控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可控性是对技术进行有效拉制的基本依据和理论前提。文章从什么是可控性的概念入手,分别从工程和人文两个角度探讨了可控性的含义;接着,将可控性概念运用到技术哲学领域,研究技术可控性问题,明确了技术可控性的含义,以及在理解技术可控性问题时所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技术可控性的条件性、层次性、不确定性、主体性和价值取向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科技史学科不断拓展研究方向,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在研究方向、学术问题、研究范式、国际合作等方面经历着一个转变期。研究领域发生“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拓展,开辟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理论、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科研机构史、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等应用和交叉方向。我国学者更加注重研究新的学术问题,更多地借鉴哲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研究、考古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实验手段,尝试跨学科、跨文化的团队式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系统。在这个互动系统中。先进文化为其设置合理的行为规范、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弘扬先进文化,不仅是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互动的方向保证。也是当代中国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的共同取向。  相似文献   

19.
科技伦理化呼唤哲学复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的同时,科技(主要是技术)异化现象随之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本文对科技异化进行了理论上的界定,并试图探求科技异化的根源,认为其主要根源在于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失落与科学的盲目膨胀。因此,要避免科技异化带来的生存困境,必须复兴哲学和科技伦理化,使科技在哲学的批判功能中和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发展进步,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20.
科学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顿首倡的科学人文主义,在西方各个领域得到重视和发展,在中国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快速演进,其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继承弘扬了萨顿的核心思想,既克服了科学主义的缺点,又超越了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的狭隘性。具有开放性、人本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等显著的中国特色,从而是“中国科学人文主义”,它对指导未来中国社会实践,对促进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