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兰州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衔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市目前的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关于"抓紧建立全国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对全国重要城市地价水平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精神,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在兰州市现行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的基础上建立的。兰州市城市地价监测体系自建设至今,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期间《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程》(TD/T1009-2007)、《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51号)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出台,对兰州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镇基准地价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Z2)
从基准地价、基准地价平衡的概念与内涵入手,概括了区域基准地价平衡的研究进展以及主要采用的平衡方法,指出了基准地价平衡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和网格点基准地价更新理论的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编制了《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和网格点基准地价更新信息管理系统》,本文是对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功能进行系统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基准地价评估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廷旭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1999,(1)
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立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在目前大中城市土地定级估价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绵阳市城镇基准地价评估,介绍了基准地价评估信息系统的设计的实施。该系统在设计过程遵循规范化、完备性、括充性、实用性等原则,实现了城镇基准地价评估的自动化,具有数据维护、处理、查询、显示和输出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呼和浩特市城市基准地价发展趋势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2003年呼和浩特市城市综合用地基准地价资料为基础,经数据处理,得到以2001年地价级别为基准的不同年份各级别的基准地价,以此为原始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GM(1,1)模型,经模型精度检验后,预测了呼和浩特市2004-2007年城市综合基准地价,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城镇基准地价平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准地价平衡是城镇基准地价评估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基准地价平衡对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土地市场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从基准地价、基准地价平衡的概念与内涵入手,概括了区域基准地价平衡的研究进展以及主要采用的平衡方法,指出了基准地价平衡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基准地价研究和实现城镇基准地价平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城镇基准地价是我国地价体系的核心。对不同城市间的基准地价进行平衡研究,是为了协调区域地价,充分发挥地价在调控土地市场中的作用,使基准地价能客观地反映出不同城镇间真实的经济差异和地价水平,促进土地市场的均衡发展。基准地价平衡以土地分等为依据,并综合考虑在区域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城镇间的经济差异、市场地价总体水平等情况确定,形成各等城市、县、建制镇的基准地价序位。本文以全国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还有部分西部省会城市等29个城市为例,将这些城市地价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中,使城镇间的地价建立起可比性,为城镇地价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用基准地价评估城镇综合用地地价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应用基准地价结合地价楼层分配系数和基准地价结合面积分摊系数两种测算综合用地价格的方法,同时给出了案例分析,并用剩余法对测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还探讨了实际评估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商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大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2)
在研究土地级别划分的基础上,根据级差收益递减原理,分析了商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原则、方法和评估模型,并利用铺面租金剥离法测算了铜川市商业用地的基准地价(包括路线价和区片价),为铜川市住宅、工业、科教文卫及综合用地地价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城市地价的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设立监测体系对地价监测点的监测来实现的.通过对石家庄市住宅用地监测点地价的时空分布分析,监测点地价水平与基准地价、市场交易样点地价进行比较分析及地价趋势预测,为了解和掌握城市内的地价水平、地价动态变化情况和日常地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都江堰市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所在地,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都江堰市全域性破坏,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停滞,灾后恢复重建的2年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型,以都江堰市1∶5万地形图、ETM+与Quickbird遥感影像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地震前后都江堰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化方向以及变化程度等特征.结果表明:都江堰市地震前(2004—2008年)耕地、园地与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建设用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有增加,地震后(2008—2010)即震后恢复期,园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灾后重建两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达到1.69%,是地震前4年(0.62%)的近3倍;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主要是其他地类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土地利用变化率震后达到0.5%,是震前4年(0.24%)的2倍多,说明都江堰市的土地利用一直处于发展期,特别是震后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不断加大.最后分别从自然、人口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并针对都江堰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提出了土地利用布局统筹协调和整体控制的基本发展模式,对都江堰市的土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省厦门市2004年岛内住宅用地监测点地价为例,利用离散点(地价样点)建立基于规划网的数字地价模型.采用Surfer和ArcGIS两种地理信息处理软件,对少量监测样点进行插值,形成连续地价曲面,分别从等高线等空间特征概念对比分析两种数字地价模型的优缺点.研究表明:Surfer软件功能较单一,只能对样点进行一次插值,形成简单的数字图形,未生成可视的地价连续曲面;而ArcGIS可以对样点地价的第一次插值结果再一次插值,使地价点更密集,形成的地价曲面更平滑、准确. 相似文献
14.
马振兴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47-49
利用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过程、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增加的相关对策.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关政策、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最大似然法、空间叠加技术和转移矩阵,提取1993、2001和2007年厦门市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城市扩展空间特点及其驱动力,探讨优化厦门市城市空间扩展的策略.结果表明:1993—2007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高达35.79%,其中1993—2001年的变化面积为2001—2007年的两倍多;14年间,建设用地面积扩展年变化率为6.35%,扩展面积中耕地所占比例超过50%;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外商投资、政策法规及自然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17.
对包头市城市整体地价水平、地价增长率、城市地价指数、城市地价与房价、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度以及地价的影响因素与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头市地价整体增长速度较快,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土地需求不断加大、宏观政策有利调控是刺激包头市地价不断上涨的动力;未来包头市地价会继续呈上升趋势,空间布局将会更加合理,增长方式将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常州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州市为例,介绍地价监测点的设立过程,并对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作具体阐述.系统运用迭代增量法,采用GIS控件MapX进行开发.该系统已在常州市国土资源局局域网上日常运行,并利用地价监测点资料自动编制常州市地价指数,用以分析、预测常州市地价变化的基本趋势,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梦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4):91-95
本文以宝鸡市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以宝鸡市2000~2012年耕地面积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耕地面积从2000年的333 840公顷,缩减到2012年的299 600公顷,减少了34 240公顷,减少幅度为10. 26%,呈减少趋势,主要是受到该市人口、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应该认清耕地的现状,提高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乡村工业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不同时相(1988和2000年)的遥感数据,在GIS支持下对晋江市12年来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表明:(1)建设用地(主要是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通过大量占用农用地而急剧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度指数提高,优势度减小;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化,农用地则趋于破碎化和分散化.(2)政策体制转变和侨乡因素推动的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是引起晋江市土地利用大规模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人口的增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乡村住宅建设需求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