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黎巴嫩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即以什叶派穆斯林民兵“阿迈勒”重新占领贝鲁特市西区为标志,黎穆斯林武装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从而打破了长期来在黎存在的两大教派之间“微妙的平衡”。以叙黎总统会谈和废除黎以协议为起点,黎当局改变了主要依靠美国稳定局势的作法,转向求助叙利亚和阿拉伯国家解决黎巴嫩问题。这一形势的发展将使黎冲突各方有可能从以军事斗争为主转入到政治斗争为主的新阶  相似文献   

2.
海湾战争后,在伊拉克南部什叶派地区出现了反对萨达姆政权的骚乱,它几乎蔓延到南部和中南部的所有城市,严重威胁和动摇以逊尼派穆斯林为主导的萨达姆政权。伊拉克两大穆斯林教派——什叶派和逊尼派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美国宣布在伊拉克南部建立“禁飞区”,该计划的目的据说是保护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不受萨达姆总统的镇压。那么,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为什么会遭到镇压呢?在公元7世纪,伊拉克的伊斯兰教派分裂为什叶派和逊尼派。在今天伊拉克1800万人口中,什叶派穆斯林占55%,集中居住在伊拉克的南部地区。什叶派穆斯林历史上在伊拉克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伊拉克两河流域的卡尔巴拉城和纳杰夫城至今仍是全球约1亿名什  相似文献   

4.
黎巴嫩最大的穆斯林什叶派政党。成立于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主要由从“伊斯兰阿迈勒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力量组成,与伊朗关系密切,该组织拥有民兵约2500人,集中在黎南部地区。现总书纪为哈桑·纳斯拉拉赫。真主党主张以武装斗争将以色列赶出黎巴嫩。  相似文献   

5.
此次选举的真正看点是:在叙利亚操纵黎巴嫩政局30年之后,争取恢复黎巴嫩独立的政治势力能否占据上风。黎巴嫩议会选举让人眼花缭乱。第一阶段结果出来后,有媒体说前总理哈里里的儿子领导的逊尼派阵营在贝鲁特选区大获全胜,叙利亚人一定很生气;第二阶段结果出来后,又有媒体说什叶派的真主党联盟在南部选区异军突起,美国人“挨了一记耳光”,以色列人一定很着急;似乎选举一定要决出各教派的高低。实际上,黎巴嫩议会选举不是在各教派之间进行,而是在各教派内部进行,哪个教派该得多少议席,宪法有严格规定。此次选举的真正看点是:在叙利亚操纵黎巴…  相似文献   

6.
黎巴嫩的局势常常是动荡多变的。去年岁尾以来的情况更是如此。去年12月28日,黎巴嫩三大主要民兵组织:基督教“黎巴嫩力量”,穆斯林什叶派“阿迈勒”运动、穆新林德鲁兹派社会进步党,在叙利亚主持下达成了和平协议。人们纷纷发出评论,希望它是“结束黎巴嫩内战的重要步骤”、是各派力量“打了十年,准备和解”的表现,是灾难深重的黎巴嫩有了转机和希望的征兆。但是,无情的内战炮火很快就摧毁了人们的希望。三方协议还没正式生效就夭折了。黎巴嫩各派力量及其支持者正围绕着对三方协议的态度而频繁活动,重新组合。黎巴嫩已陷入新的政治危机中,并孕  相似文献   

7.
从去年9月以来,在黎巴嫩的贝鲁特西区、南郊和南部赛达、苏尔一带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与黎巴嫩穆斯林什叶派“阿迈勒运动”组织民兵之间断断续续发生了多次激烈战斗,战火至今仍未完全平息。据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说,到12月中旬,这些冲突已使8万多巴勒斯坦难民流离失所,3,500多人失踪或被关押,还有3,000多人伤亡。这些冲突的重心从贝鲁特转到了黎巴嫩南部地区。黎巴嫩南部是“阿迈勒运动”  相似文献   

8.
近几个月来,黎巴嫩局势有了明显的积极的发展.经过9年内战,饱尝战乱和分裂之苦的黎巴嫩人民,终于迎来了走向和平和统一的新开端. 一、组成了民族团结政府.今年4月30日,在经过反复酝酿和协商之后,成立了1975年内战以来的第一个民族团结政府.内阁成员10人,阁席比例分配是马龙派2,逊尼派2,什叶派2,希腊东正教2,希腊天主教1,德鲁兹1.基督教徒与穆斯林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9.
6月14日,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27客机被劫持到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据报道,机上载有乘客145名。劫机者陆续释放了大部分乘客,扣下40名美国人作为人质。他们提出释放人质的条件是,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764名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这起事件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美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此事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6月1日,满目疮痍的伊拉克在萨达姆倒台后终于有了新总理和新总统。这一天,伊拉克临时过渡政府宣告成立。33名政府成员和总统、副总统出席了成立仪式。新政府将在6月30日正式上任,直至明年1月大选。新政府成员沿用美国建立临管会时所使用的党派、民族、教派权力分配模式(临管会分别由13名什叶派穆斯林、五名逊尼派穆斯林、五名库尔德人和两名基督徒组成),三名正、副总统由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分任。这种模式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影响伊拉克的社会和政治观念。在临时过渡政府的组建中,总理和总统的人选几经周折,他们的“亮相”格外引人关注。由于联合国的介入,临时过渡政府的组建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当然,临时过渡政府的绝大多数人选更多的还是符合了美国的意愿,确保了美国在权力移交后在伊拉克的地位和利益。6月3日,什叶派精神领袖西斯塔尼发布声明,再一次显现了他的宗教权威。  相似文献   

11.
丁隆 《世界知识》2012,(4):42-43
2011年以来,在席卷阿拉伯世界的政治风暴中,伊斯兰教两大教派——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矛盾,再次浮出水面,成为影响多国政治变局的重要因素.在巴林,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的抗议浪潮,遭到逊尼派哈利法家族和以沙特阿拉伯军队为首的海合会部队的联合绞杀.在叙利亚,属什叶派阿拉维支派的阿萨德政权,在内忧外患冲击下摇摇欲坠.什叶派核心国家伊朗则面临与西方的最后摊牌.伊朗核问题持续升温,美国对伊朗实施严厉的制裁,殃及伊朗的金融和石油工业,关于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动武的种种猜测一时间甚嚣尘上.这一切似乎说明,什叶派在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和西方的围攻下腹背受敌,教派矛盾在中东现实政治中被继续放大.  相似文献   

12.
钮松 《世界知识》2021,(16):50-51
<正>2020年8月4日,贝鲁特港大爆炸沉重打击了饱受经济困境与新冠疫情所扰的黎巴嫩,使饱经战争创伤和政治社会分裂之苦的黎巴嫩人民"雪上加霜",令黎巴嫩社会与政治问题顽疾无处遁形。在灾难被证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人祸之后,民众的激愤矛头直指时任政府及僵化的教派政治体制。在过去一年里,黎巴嫩内外局势都因这场大爆炸而不断恶化发酵。  相似文献   

13.
<正>每个主要的教派都拥有自己的警察、间谍机构,像真主党这样的组织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军队。近来,黎巴嫩局势颇不太平,"垃圾危机"引发的大规模民众示威如火如荼。在教派林立的黎巴嫩,街头示威、游行、抗议可谓家常便饭,甚至零星武装冲突也并不稀奇,但自今年7月以来的这次街头运动与以往有明显区别,折射出黎巴嫩社会在当前内忧外患中对国家未来的新思考。"垃圾围城"引爆街头运动贝鲁特是黎巴嫩乃至整个中东的  相似文献   

14.
5月3日,正当国人还在尽情享受五一长假时,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工程技术人员遭遇爆炸袭击,3人死亡,9人受伤。5月7日,卡拉奇一清真寺又发生爆炸事件,14名什叶派穆斯林死亡,200多人受伤。这两件事虽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共同反应出巴基斯坦国内教派冲突和民族矛盾的复杂,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5.
在不久前贝鲁特难民营之战和处理轰动全球的美国一架民航班机被劫事件中,黎巴嫩什叶派阿迈勒运动(又称希望运动)主席纳比·贝里的表现很引人注目,一时成为人们所谈论的新闻人物。贝里1938年出生于黎巴嫩的一个商人家庭,现年46岁。他的幼年时代是在西非的塞拉平利昂度过的。10岁时,他随全家迁居黎巴嫩南部。中学毕业后,他进入黎巴嫩大学攻读法律。在校期间,贝里就是一个活动分子,连续4年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并加入了社会  相似文献   

16.
黎巴嫩为什么会成为国际冲突的一个中心呢?原因当然很多,除了因为它是中东各种矛盾的汇集点外,黎巴嫩内部存在的教派和政党分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弄清黎内部教派与党派的情况,对于了解黎巴嫩长期动乱的缘由,是大有帮助的。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教派繁多黎巴嫩是唯一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阿拉伯国家,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宗教内部又分为许多小的教派。如基督教分为:天主教马龙  相似文献   

17.
正由沙特阿拉伯处死什叶派教士尼姆尔引发的危机,深刻反映了伊斯兰教内两大派别——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无法调和的尖锐矛盾。实际上,中东地区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阵营,与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阵营之间的"冷战"已持续多年,"尼姆尔事件"只不过又给这两大派别之间延续千年的旧仇增添了新恨。大体来说,逊尼派在当今世界穆斯林中占多数,比例大约在90%左右,什叶派大约只有10%左右。伊斯兰史上最主要  相似文献   

18.
3月初,伊拉克的反叛分子发动武装起义。到3月中旬,从库尔德人聚居的北部地区到什叶派穆斯林聚居的南部地区,有将近30座城市和几百个村镇被反叛分子控制。北部的库尔德人武装力量控制了包括油城基尔库克、摩苏尔、苏莱曼尼亚、埃尔比勒在内的95%以上的库尔德地区;而南部的反政府什叶派穆斯林在巴士拉、纳西里耶、塞马沃、阿马拉、圣城  相似文献   

19.
近两个多月来,黎巴嫩局势更形恶化。持续了十年的战乱,看不到了结迹象,而且各教派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地盘,冲突愈演愈烈。各派力量的对比在战乱中也发生了变化。民族团结政府已处于瘫痪状态,无力控制局势。英国《外事报道》说,黎巴嫩正分裂为以教派为基础的若干行政区,各自为政。去年4月,黎巴嫩各派经过反复协商成立了民族团结政府。那时,总理卡拉米曾说,黎巴嫩历史结束了“消极阶段”,开始了“积极阶段”。其后,黎巴嫩局势确曾一度稍见稳定。政府执行的“大贝鲁特安全计划”以及山区和沿海公路的“安全计划”,也曾有一些进展。但是,没有多久,这种局面就被内战的炮火破坏了。此后的局势就如一团乱麻,愈发难以治理。  相似文献   

20.
大事记     
1983年9月26日—10月10日 9月26日黎巴嫩冲突各方达成的停火协议生效,全线停火。黎总理瓦赞和内阁全体成员在停火协议生效后,向杰马耶勒总统递交了辞呈,杰未接受。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于28、29日通过一项决议,授权总统下令驻在黎巴嫩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继续驻留18个月。29日,黎巴嫩军队、基督教、德鲁兹派和什叶派4方代表组成监督停火的安全委员会举行首次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